一、语文教学需注重从内容到形式的谐调
在中国文论史上,形式与内容应否谐调统一,如何谐调统一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苏轼融汇百家,在传统哲学、传统文学里面吸取丰富的思想素养,将内容和形式辩证对待,熔二者于一炉,驾驭于文学这个整体之内。例如苏轼本人的政治期许是很强烈的,走向仕途之后,便置于党争之漩涡、官场之恶浪,这在其文词之内屡有体现。再比如苏轼对于当时政治视野下的诸多弊端认识清醒,并经历多次贬谪流转,流离在荒山蛮陌之地,这让他可以深入到民间,了解到民情,将其带到文学之中,既防止出现前人的顾此而失彼,也促进了自身文学的稳定和谐发展,从而造就了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不朽贡献。苏轼对于文学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强调文学与社会作用之间的关系,比如他对王庠之文所作的评价:“前后所示著述文字,皆有古作者风力,大略能道意所欲言者。”另外,他明确不赞成随意夸大、浮华不实的文风,对于艰涩迂怪之文更是表示强烈反对。苏轼的这些经历与观点,教师要将其利用到教学活动中去,甚至可以给学生以必要提示,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经历与观点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部环节都应当以学生为本,这是苏轼以民情为本的翻版,教师即使讲得再明白、再精彩,若学生达不到听、记、写的同步执行,不进行扎实稳妥的基本练习,也都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知识点落实与学生接受能力相统一,更要做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统一,避免随意夸张与艰涩迂怪的教学风格出现,充分调动学习者眼、耳、鼻、舌、身、意并用,而非得意于教师演戏、学生看戏的浮华教学境界。
二、语文教学需注重艺术风格的灵活化
远在千余年前,苏轼即用其毕生艺术实践,彰显了艺术世界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充分说明了不同表现手法及艺术风格才能让艺术天地更加丰富、艺术之路越走越宽。苏轼要求以诗词散文为代表的文艺作品一方面要写出自然之态,另一方面也要展现自然之数,所谓尽性而知命,顺从于本性。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并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另一方也要从事物的发展规律中看到演进变化,所谓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最为典型的特点是苏轼并没有任意排斥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反而能够做到骨气精一,气兼众妙,比如他曾经批评王安石的文风之弊在于“好使人同己”,这样做会造成文学境界的千篇一律、缺少灵性,影响到文学的正常发展。苏轼则在文艺的境界中任意采撷,兼婉约和豪放之长、擅阴柔及刚健之态、杂平淡并脓丽之姿,各异的风格自然流露。苏轼的这种文艺观点及文艺实践历程,给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施范例,即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姿态横生、不拘一格的境界,努力实现不同教学艺术特点与艺术风格的和谐共生,将学习者知识面的拓展、综合能力的提升视为中心标准,在这种标准的驾驭下,寻求课堂问题处理的细化方案。教师在带领学生接触苏轼作品的过程中,也可以将这种灵活性思维带到学生的头脑中去,使学生认识到苏轼文风的多样性,语文教材文本的丰富性,让学生可以尝试多一种角度认识课堂、理解课堂,以更积极的姿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作者:陆发华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高级中学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存货管理案例 中文自修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