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

审计风险防控及问题(共6篇)

第一篇:国家审计风险防控

一、国家审计风险的防控

国家审计风险的存在与造成的严重后果警示我们,必须重视建立健全好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提升国家审计风险的防控能力。好的审计防控机制应该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的机制。

1.素质能力教育机制

建立此机制首先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完善审计组的廉政教育、跟踪提醒教育、廉政小组讲评制度;其次要落实业务技能培训,加强审计方面的理论与技能培训力度,培养业务骨干;再次,重视提升法律素养,努力学习审计法规及财经、行政等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国家审计行为,提高国家审计能力;最后,深化审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文明审计。

2.审计项目协调增效机制

第一,通过调查研究,全面了解与掌握审计需求、条件等相关信息,使审计项目规划更具前瞻性和可行性;第二,控制审计项目的实施进度,加大审计过程的管理力度,明确规定审批程序、批准权限和特殊情形等。

3.审计质量控制机制

第一,制定规范的审计立项、实施、审理、报告、处理等业务流程,推行审计标准化作业;第二,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复核,明确相关人员的复核事项以及应承担的责任;第三,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审理监督实施方案编制的是否合规、执行情况如何以及审计证据等重要事项;第四,落实审计执法监察,坚持审计纪律“八不准”制度。

4.审计信息公开机制

要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通过网络等媒介及时并全面地公开社会公众所关注的审计信息,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另外,要积极推进党政机关政务公开,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5.内部事务管理机制

首先,落实领导班子决策机制,不断推进依法行政和民主决策进程;然后,建立健全审计人事制度,完善审计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体系;最后,落实财务管理,实行内部审计制度,控制审计成本。

二、国家审计风险防控的思考

经过对国家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阐述,我们认识到,建立一个好的防控机制十分不易,同时,要保持国家审计防控机制的效用,也要不断完善该机制。由此,引发了以下几点思考。

1.改革国家审计体制,提高审计独立性

为了保证审计的独立性,要努力实现审计的垂直管理。根据《审计法实施条例》,本级政府应该保证审计机关履行其职责所必需的经费,但实际上,很多审计机关隶属于地方政府,地方财政负责其运转经费,审计独立性很差。

2.控制审计质量,规范审计程序

审计机关应该严格制定审计质量控制政策、运用审计控制程序以确保审计项目达到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一方面对审计纪律、专业胜任能力等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另一方面,要注重各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督导人员应多方面考虑,进行合理指导。

3.完善审计承诺,合理界定审计责任

通过限时办事、依法行政和规范服务等方式改进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保证政令的畅通,并且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行政问责制以及责任追究制,营造出一个高效率、高效能的审计执法环境。

三、总结

国家审计具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进行社会监督的作用,我们要正确认识审计职责与能力,在发挥国家审计积极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国家审计风险的管理,争取缩小国家审计的风险,减轻风险带来的危害。

作者:刘金霞 单位:焦作市解放区审计局

第二篇:工程审计风险防控

一、竣工结算阶段的审计风险

工程竣工结算阶段,审计工作的风险主要包括:工程竣工结算没有严格按施工合同约定进行编制,计算和计价项目的工程量及相关费用的核定以及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中,缺乏正规的书面资料或资料不规范、不完整,取消的工程内容或变更减少造价的相关资料缺失。此外工程项目受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也会出现差错,如工程项目的计价基础、结算方式、审计方法和变更调整方法等。上述情况都是基建工程结算造价审计控制的风险所在。

二、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的成因

1.工程设计缺陷。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情况突发多变,容易造成设计和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不相符,前期对工程所在地的政策、气候、地质、水文等资料收集的详细程度及勘察深度,会导致施工现场实际与设计之间存在差异或错误,致使设计发生较大变更,从而造成施工方法和施工措施方案的一系列变更,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审计风险。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越低,详细程度越低,审计风险就会越高。审计人员只有具备相当高的施工经验及专业技术水平,才能正确识图和理解设计意图,才能准确地审核材料耗量,从而正确核定工程项目投资。

2.工程材料价格的合理程度难以确定。工程常用材料可以依据工201461.5中国内部审计程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各类材料价格对照其合理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一定程度上由于材料的规格或非标准件以及新型材料的缘故,相关价格管理部门尚未及时收集材料价格,使价格无法查询,缺乏依据会造成一定的审计风险。

3.工程审计的相对滞后性。工程审计一般是指对工程造价的审计,主要是在工程按期完成后进行,属于事后审计范围。可见,对工程事前与事中的控制如果不到位,未将工程审计完全融入工程建设中,终将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工程认证缺乏准确性,从而影响工程量认证和结算审计。

三、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的防控

1.完善工程监管制度。在招投标实际工作中,监管部门应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及时发现制度遵循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纠正和规避,保证制度的科学合理,这样才能保证招投标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监管部门必须要遵循相互监督的原则,按照要求完成监督工作,使监管工作紧跟工程建设步伐。对于假借资质等违法行为,监管部门必须口径一致,争取一次性解决问题。监管人员一定要依法监管,防止滥用私权。

2.做好施工阶段的关键控制。施工阶段的审计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例如:同样的实体工程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施工成本差异很大;相同品牌的材料,规格型号、厚度及等级对材料价格有重大影响;隐蔽工程分项工程量的虚实一直是施工单位与审计部门“过招”的重要部位,施工单位千方百计在收方过程中弄虚作假,审计部门对此想尽办法规避收方松拉多报;对中标单位投标时运用不平衡报价造成的低标清单价格或高标清单价格的工程分项,需进行工程变更把控。关键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对于工程关键施工程序的施工方法、工程做法、工程用材及隐蔽工程等,审计人员应该作为重点进行事前事中控制。如了解实际采用的施工方法与合同清单特征描述的相符性,从而判断合同清单价格的适用性;如合同清单价格的挖土方单价的特征表明是人工开挖,实际施工采用机械开挖,人工开挖单价明显高于机械开挖单价,则该清单项目单价不适用于此项挖方,那么审计人员须及时提出,重新组价;了解施工材料的品牌、规格型号及质量等级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如果不符,审计人员须留存影像等有说服力的资料,及时向业主建议更换或调整价格,防止施工单位以次充好牟取高额利润;对于隐蔽工程的工程量收方,施工单位的造假手段和方法五花八门,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到场验证,采用自备的尺子,由业主或监理亲自测量报数,防止施工单位弄虚作假,确保隐蔽工程量的真实准确;对于工程的施工做法,审计人员也要常到现场查看,是否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例如:地面垫层设计要求采用150mm厚混凝土浇筑,实际施工偷工减料,厚度不足,审计人员应用相机将实际厚度拍成照片保留,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如果因客观原因未整改,则结算时按实际厚度结算。(2)对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的设计、招标或合同签订阶段不可避免地形成的投资风险,通过审计手段加以有效控制。施工单位在投标时钻文件的空子,采用不平衡报价的方式进行投标,一旦中标后,对高价工程分项争取加大工程量,对低价工程分项则希望少做或不做,为此,施工单位会利用设计缺陷等因素,想尽办法搞工程变更,以谋求利润最大化。当施工单位对某分项工程提出变更时,审计人员应着重了解提出此项变更的意图和对工程本身起到的作用,并对该项变更可能带来的投资影响进行测算和分析,经综合分析后,如果变更对工程投资有不利影响,则建议取消此项工程变更。此外,审计人员应对合同清单的高标价格进行市场调研,如果发现合同清单中存在远远高于市场价格的工程分项,审计人员应建议对严重偏离市场价格的工程分项及时进行变更,以减少投资损失。如某工程的地面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分项工程,中标合同清单报价每平方米150元,而市场价仅每平方米15元,审计人员发现后建议将找平层变更成瓜米石找平层,此工程分项的变更挽回了200多万元的损失。可见,在施工阶段,加强投资控制审计能有效规避损失和防范风险。

3.完善竣工结算阶段的审计控制。工程竣工结算审核是投资控制审计的最后一道关口。首先,要对送审资料进行把关。结算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防控审计风险的首要条件。审计人员需利用平时收集的原始数据资料、图片及影像等,结合已竣工的工程实体,核对送审资料,使设计施工图、工程变更、竣工图、工程签证资料及材料品牌等资料与实体工程全部相符,防止未实施的工程分项进入结算,确保结算资料的真实完整。其次,要对工程量进行详细全面审查。特别要注意剔除工程量签证单与竣工图相重叠的工程量,以避免重复计量,确保工程量计算准确无误。再次,在套用合同清单单价时,要识别清单项目特征描述与实体工程的相符度,只有相符的工程分项才适用合同清单单价,不符的则按合同约定的结算原则重新核定。此外,对于工程用材,要将结算资料提供的品牌及产品合格证的相关信息与合同约定的材料要求及实体工程进行对照,相符才能按合同价格结算,否则,按照实际所用材料的实际价格进行核减。还需审查暂定材料及新增材料价格确定的程序是否合规,并对材料价格进行市场符合度验证审查。经过多年审计工作实践和探索,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的防控需要落实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因此,采用全过程跟踪审计方法能有效防控审计风险,提高投资审计效果,增强审计监督力度,确保基建工程投资审计结果客观真实和科学合理。

作者:阮明越

第三篇:内部审计风险及控制

一、内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内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是由于审计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有些单位领导对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过分强调内审工作的服务职能,回避甚至反感内审工作的监督职能,在内审工作遇到阻力时,不能坚决支持审计部门严格执法,挫伤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致于审计人员遇到问题绕着走,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内审人员素质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目前大部分内审人员是会计出身,知识结构单一,知识更新滞后,审计视野和经验判断能力相对不足,整体审计质量受到影响,不能适应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审计的要求。个别审计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业务不精,对违纪违规现象或视而不见,或怕得罪人,以致审计工作走过场,最终使审计人员承担较大审计风险。

(三)内审管理制度不健全,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内审机构不能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完善内审管理制度,从而造成内审工作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自律、自制,工作无标准,好坏无评判,降低了内部工作的权威性,影响了内审工作质量和效率,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四)审计方案制定不严密,存在审计范围的遗漏,不能满足审计项目的需要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业务和生产经营实务了解不够,仅凭个人经验确定审计范围和深度,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度和审计方法,或者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对重大错误或舞弊现象就容易忽略,导致发表与事实相反的审计报告,就会产生审计风险。

(五)审计方法和手段落后,非现场审计能力较低在审计中过多采用随机抽样审计方法,由于样本数量或抽样方法不恰当,不能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或者证据的证明力不足,据此推导出的审计结论存在错误。另一方面,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忽视书面审计证据的收集,过多地依赖口头证据。

(六)审计证据收集不充分,审计工作底稿不能充分与被审计单位教员意见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不规范,事实不清,建议含糊,不愿与被审计单位领导或财会人员充分交换意见,并让其对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经济事项予以认可或作出说明,以致产生的审计责任不能合理解除。

二、内审风险的控制措施

针对内审风险特征及产生原因,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企业领导,首先是法人代表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增强做好审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支持审计人员履行职责。要提高对内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领导干部要为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审计人员撑腰,帮助审计部门消除工作中的阻力,支持审计人员扩大审计范围,为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加强审计机构和审计队伍建设公司领导应按《审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审计机构,安排精兵强将到审计工作岗位,建立“多师结构”的审计机构或审计网络,完善和加强审计力量。同时还要加强审计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掌握现代审计的方法和技术,这是搞好审计工作的基础。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减少审计风险的关键取决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不称职得审计人员要坚决调离审计队伍。

(三)制定合理的审计方案,严格工作程序审计人员必须详细了解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认真做好审前调查,进行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确定审计重点,制定严密的审计工作方案和具体实施步骤,同时严格按照规范的审计工作程序开展审计工作,这样才能避免重要审计事项的遗漏,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预控审计风险。

(四)选择合适的审计方式方法选择科学的审计技术方法,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减少审计风险的重要基础。审计人员首先要增强推广应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紧迫感,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内审手段现代化步伐。其次应不断调整和改进不适应形式的审计方式、方法,发挥内审人员熟悉本单位经营状况的优势,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审计方式方法。

(五)重视审计证据的收集工作要做到依法审计,不仅仅是审计处理是否有法可依,还包括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当性。所以,无论是实物证据、口头证据、是书面证据还是计算证据,无论是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都要一丝不苟地根据规范操作程序收集证据,绝不能草率从事。

(六)撰写审计报告要力求严谨审计人员应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撰写审计报告,在当前大多数企业内部管理尚不健全,会计核算与财务刮泥尚不规范的情况下,某一时期或某一部分会计信息、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很难说明全部会计信息、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是否真实、准确、合法、有效。应注意审计报告措词的严谨性,力求做到简明、准确、清晰,切忌含糊其词、似是而非,人为地增加审计风险。要努力做到揭示的问题清晰明了,定性准确,审计处理适当,可操作性强。综上所述,内审风险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具有存在的客观性,但可以尽量控制。广大内审工作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审计风险损失的严重性,自觉遵守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严格执行审计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水平,改进审计方法,努力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使内审工作发挥更大作用,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

作者:申艳芳 单位:广西电网公司北流供电公司

第四篇: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风险

如果为了防止重大错报风险的发生,未能合理设计内控,即使执行得很有效,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再者,如果设计合理的内控没有得到执行或执行效果不佳,同样是没有效果的。控制评价风险是由审计人员引起的,类似于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检查风险,它发生在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效果进行专业评价时,实施了控制测试等程序但未能发现相关问题的可能性,取决于内部控制测试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在以上确立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对每个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以指导注册会计师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并对风险进行合理控制;其次是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目前审计风险的研究前沿使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居多,本文采用未确知测度的数学方法作为计量工具,它是王光远根据建筑工程理论研究的需要而首先引入的,开创了未确知性研究的先河,属于未确知数学的一个部分,是一种间接计量方法。具体计量方法如下:以内部控制审计风险二要素(控制设计和执行有效性风险、控制评价风险)作为评价指标,建立指标空间记作I,则I为:I={I1,I2}={控制设计和执行有效性风险,控制评价风险}再建立评价空间U:U=(0.10.20.30.40.50.60.70.80.91)要评价Ii,需要测量出m个指标值x1,x2,…,xm,若xij表示i为一个m维向量,则:xij=(xi1,xi2,…,xim)对于控制设计和执行有效性风险I1,可将其分解为内控设计的合理性、内控是否执行、内控执行的有效性、管理人员对内控的态度四个二级指标,计算出各二级单指标测度向量,再根据四个影响因素在控制设计和执行有效性风险中的权重,计算出多指标综合测度向量I1。

对于控制评价风险I2,可分解为控制测试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两个二级评价指标,通过建立各二级指标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计算出单指标测度向量,再根据这两个因素在控制评价风险结构中的比例,转换为权重向量,计算出控制评价风险的多指标综合测度向量I2。

为了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恰当意见,注册会计师必须衡量风险大小,以减少受损失的可能性,以上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用未确知测度进行定量分析。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运用以上模型时,还需注意根据被分析企业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情况下精确计量审计风险,希望随着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及相关实务的不断发展及完善,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将更强。

作者:张红轶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第五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1.1审计行业竞争激烈,会计师事务所降低收费标准加大审计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可以自主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是双方自愿达成协议,上市公司管理层自然会选择审计费用相对低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我国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众多,会计师事务所为“抢夺”更多的客户,自然会将自己的审计收费标准降低。会计师事务所本身也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就可能减少审计工作量,缩短审计时间,减少审计资源投入,甚至有些重要的但成本比较高的审计程序可能被放弃,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大错报不能被发现,审计风险加大。在如此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留住客户,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即使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错报不予调整,会计师事务所有时会违反道德,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1.2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力度不足

对审计风险的正确认识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前提,我国审计事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相对短,审计风险尚未被人们系统、全面地认识。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审计风险理论体系,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力度不足,注册会计师不能系统地认识和了解审计风险,在其具体的审计工作之中不能自如应用,使审计风险不断扩大。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可以说整个审计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工作的优劣程度都能作为评价审计质量的一个指标。审计质量有全局性、不确定性、经济性的特点,这些审计风险质量控制的不足,使一些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的审计程序经常由于审计成本的制约而不得不放弃执行,所以,审计质量确保审计风险在可控情况下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1.3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不强

在现实当中,会计师事务所是直接通过向客户收取审计费用来承接审计业务,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与客户之间建立的经济关系,由于这种经济上的依存关系,必然会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在独立性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和结果也难以保证其真实性、客观性和公允性。

1.4道德风险形成原因

审计工作对我国的大量企事业单位进行有效地监管,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压力大,利益分配等因素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产生影响。由于注册会计师素质不同,导致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追求个人私利,收受贿赂,违反会计和审计等法律和法规,出具虚假的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帮助被审计单位达成一定的目的,损害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和形象,导致审计风险发生。

2完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对策

2.1加强行业监管,完善监管机制,防止恶性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公平竞争,但不能通过不合理压低审计收费和出具不实审计报告这种方式。那样不仅会导致审计质量的下降和审计风险的加大,同时也会危害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可能损害股东,社会公众等,造成严重不良的后果。但是,就我国目前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环境来看,相关机制还不健全,还多方面存在着监管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管方式。所以,需要有关监管部门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监管力度,为会计师事务所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标准结合成本效益原则做出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额度规定,避免会计师事务所过分依靠价格竞争而导致审计风险加大。相关监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和审计质量进行监管,如对一些必要的审计程序实施监督,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确实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

2.2设置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是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符合法律法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要求,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的质量控制责任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根据我国现行准则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在对业务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和监控等七个要素制定政策和程序来健全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应当培养以质量为导向的内部文化和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重视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在业务执行过程中予以指导,监督与复核,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进而控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加强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要做到:选派具有专业胜任能力高级注册会计师;强化机构化的质量控制机制;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分歧的协调机制,促使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专业标准执业,提高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2.3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任何一项审计或审阅等鉴证业务之前,都应当充分、客观地对独立性进行评价,考虑是否应当承接该客户的委托进行审计工作。为了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可以考虑改变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业务的模式,由审计客户向审计委员会提出申请,然后审计委员会进行公开招标确定承接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费用由审计委员会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在审计客户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着审计委员会,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更好地保持独立性而不会受审计客户的直接影响,能够独立地开展审计业务,确保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同时,必须严格分离审计业务和非审计的管理咨询业务,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对独立性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确保事务所及其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以防范审计风险。

2.4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防范道德风险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立足社会的根本,是注册会计师充当“社会医生”的首要条件,每一位注册会计师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守则将社会公众利益放在首位,不弄虚作假。朱镕基总理曾强调“不做假账”是每个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所有的会计人员都应该注重自己的职业道德审计工作的有效执行取决于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道德意识,专业素质等方面。为防范道德风险,需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风险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道德水平和审计风险意识,防止审计人员误判审计风险。同时提高处罚力度,形成威慑性,防止因处罚力度过小而频繁发生审计人员的道德风险。另外,道德风险的预防还需要行业诚信文化的建立和行业自律性的提高。

3结论

以上通过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的探讨,使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对审计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其增强审计风险意识,控制审计风险,降低审计风险成本,希望促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及时做好对审计风险的管理措施,促使会计师事务所的健康发展。

作者:罗炳菊 单位:河南科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第六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主要有:管理体制、审计方法手段、证据质量和人员素质引起的风险。首先从管理体制方面而言,第一,内部审计没有发挥自身价值,审计报告达不到客观的要求,目前还有很多商业银行审计部门在组织上没有独立,制度不完善,审计人员工作受到限制。而且审计对象对审计结构也会造成影响,缺乏公正性。容易受到主观意识和自身利益的影响,导致审计信息缺乏真实性。第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不健全,审计人员分配不合理,职责要求和职责范围缺乏清晰的界定。审计人员容易出现懈怠的心理,缺少激励机制,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许多银行对内部审计风险认识不足,重视度不高,审计业务规章制度和审计质量标准体系没有统一规范,造成审计结论不规范、不科学。其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手段落后和非现场审计滞后。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模式,金融业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计算机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银行会计数据都由磁性介质完成,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管理和生成。审计介质随着技术的提高而发生改变,相应的要求改变审计手段,但是受传统审计思想的影响,目前大部分的银行对审计手段还没有进行改进和提高,仍按照传统的手段进行审阅、核对等相关的审计工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效、高质、先进的业务处理手段相矛盾,审计手段限制了审计的发展。而且也滞后了非现场审计,虽然目前非审计也已经实现了全面计算机化,成立了独立的办公室,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通过计算机对远距离的业务和分支机构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覆盖面积仍然受到限制,并没有完全的贯彻和落实,部分银行分支机构条件落后,设备和手段还没有完全的更新换代,导致银行总部对分支机构的审计缺乏时效性,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非现场审计是银行审计中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覆盖面积广、具有时效性、效率高等特点,非现场审计受到限制造成审计结果的不确定性,从而容易加大审计风险。再次,审计证据质量不高加大了审计风险。审计结论需要有充分的、可靠的、有力的证据,必须要证明审计结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审计证据要反映审计事项的客观实际情况,而不是片面根据主观意识判断,要有依据、有根据。同时在内部审计中,要加强对环境证据的收集,还原被审计所处的环境全貌,为审计结论提出客观性的依据。如果审计证据质量不高,不是从实际出发,对资料的收集的采纳都是以听说、据说为主,没有科学的依据,都会造成审计结论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影响银行的判断,加大风险性。最后,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近年来,在金融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提高了对商业银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也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但是从整体而言综合素质仍然有待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审计专业知识欠缺,知识结构也比较单一,复合型人才少,并且审计人员培训次数少,范围小,知识更新慢。审计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脱轨,审计人员没有明确自身岗位要求,缺乏责任感,导致审计效果欠佳,从而提高审计风险。

二、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防范能力的措施

(一)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发挥审计作用。1.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提高审计标准,满足商业银行发展和管理的需求。2.加强各商业银行总部对个分支机构的统一管理,建立总行直接管理的内部审计体制,统一法人代表监督,实现内部审计意见上的统一。各级审计部门统一在统一法人领导下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超脱性,使审计人员能够大胆展开审计工作,避免被审对象对审计结论造成影响。3.实行审计工作回避制度和异地交叉制定,维护审计工作的公正、合理性,尽可能的避免审计结论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加强审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保障审计结论的真实性,抓住审计重点,发挥审计的实际价值,采取措施管理,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

(二)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对审计各个环节质量把关,提高对审计风险全方位和全过程的防范和控制,尽可能避免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提高风险率。建立完整的审核制度和考核制度,提高对审计时效性、质量的把握,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提高审核人员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使审计工作能够有序、高效的开展,切实的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对风险控制的能力。

(三)规范审计行为,按标准执行审计准则。审计人员要严格的按照国家颁布的审计法规和银行自身的制度和政策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按照相关的标准和准则执行。审计业务流程要合理化、规范化、标准化,严格遵守审计的规章制度,提高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保障审计的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四)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提高对风险的预知能力,提前考虑审计风险,能够有效的避免审计工作中造成的风险,提高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能力。通过对风险的评估和分析,提高主动预防风险的能力,解决被动控制的局面,从而实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同时科学的制定审计计划,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自我定位,找准方向,提高审计的效率,深入了解和分析不同层次的风险情况,明确审计重点和审计事项,能够更好的把握风险状况,确定适宜的审计方法和手段,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五)提高非现场审计能力,改进审计手段和方法。非现场审计是如今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主要环节。大力拓展非现场审计,加强业务处理手段和审计手段和方法的协调发展。大力开发审计系统软件,取代传统道德手工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效率。使审计报告达到客观上的要求,满足总行对重要信息的提取和收集,建立审计信息共享系统,能够随时的满足对资料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加强审计手段和方法的提高和改善。

(六)加强审计队伍的建立,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首先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加强业务规范和实务规范;其次,要提高审计人员业务基础,及时的掌握金融政策和法规;再次,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手段;最后,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的履行审计职责。

作者:谢薇薇 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审计风险防控及问题(共6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wgl/105416.html

    相关专题:黑龙江中医药杂志投稿 榆林学院官网


    上一篇:英语导学稿编制之思考
    下一篇:转型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改革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