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中医学看来,颈动脉斑块的病理基础是瘀证、虚证,所以从当前的情况看来,对其的主要治疗原则还是集中在活血化瘀、化痰祛浊、益气补肾等方面[5]。比如分别在45例用精制血府胶囊(柴胡、赤芍、川芎、枳壳)治疗颈动脉斑块和用47例西医常规治疗(阿司匹林)的对照中可以看出(治疗前后都对颈动脉超声进行了查实),在经过了为期3个月的连续服药过程以后,治疗组的患者均呈现出平均斑块数减少、最大软斑块或者混合斑块的体积指数减小,而且血管的面积狭窄率也都有所减小,颈动脉的血流阻力指数降低,对比治疗前的患者情况,可以看出其和对照组治疗后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证实药物治疗确实是能够起到改善血流动力的作用的,也就是说,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达到消减患者血管内斑块的作用的。此外,还有通过使用调脂胶囊(山楂、泽泻、制首乌、决明子等)治疗的57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其中治疗组的37例患者使用调脂胶囊,另外2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研究也可以看出。在分别对他们进行了3个月、6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皆实现了斑块最大厚度、斑块最大面积及斑块数量减少的效果。
且对照组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不是很大。由此也能显示出调脂胶囊在对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游景成等也曾试图通过引用祛湿化痰法对颈动脉斑块进行治疗,试验的种种结果也都表明,该方法可以迅速的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等一系列指标,从而改善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减少他们因为缺血或者缺氧而产生的器官损伤现象。陈建宗等[7]利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试验,通过对复方丹参滴丸消退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效果进行过观察,同时和阿司匹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做比较,实验表明和阿司匹林相似,复方丹参滴丸也具有消退颈动脉斑块的作用。檀战山等[8]的研究表明,应用心脉神口服液也可以降血脂、抗氧化、抑制主动脉平滑肌增殖核抗原表达以减轻颈动脉斑块。
艾志兵等[9]通过对颈动脉斑块的兔模型干预治疗,从病理和颈动脉造影上均证实了小檗碱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发展有抑制作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辩证地验证了颈动脉斑块炎性反应学说。现代药理对颈动脉斑块的研究也证明,其他还有多种中药都对其具有治疗作用,比如川芎的主要化学成分川芎嗪(其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就能通过扩张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增加脑血流量,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血小板的活性。周小明等[10]通过研究发现,丹参能够起到抗LDL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并且还可以减少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形成;郁金(姜黄素)能够有效的减轻脂质过氧化的程度,从而减少主动脉壁内斑块的形成;而水蛭(水蛭素)对二磷酸腺苷(ADP)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着十分明显的抑制作用;蒲黄可显著降低血清TC、TG、LDL、TC、HDL比值,强烈的刺激动脉内皮细胞产生PGL-2和t-PA产生活性,同时还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山楂能有效降低TC、TG、LDL水平,提高HDL含量,有很好的降低血脂的作用。当然,除此之外,许多中医非药物疗法防治动脉硬化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针灸、药浴等。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颈动脉斑块大多都是属炎症、瘀症或者干脆是痰瘀互结症,临床的变现通常也是肾虚、痰浊和瘀血症状同时出现。而治疗颈动脉斑块的关键问题,应该是以病因为基础对患者坚持用药,因为对患者采取随意用药的措施,对治疗颈动脉斑块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并且众所周知,由于颈动脉斑块的发病机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如果只是严格地按照中医理论的指导,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相信中医药在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研究工作方面,一定会获得重大的突破。当然,目前看来,中医药对颈动脉斑块的治疗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大多数研究还是以动物实验居多,相对来讲,规范化的临床试验还是较少。虽然用动物做实验,对其进行病理研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如果就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上,则多少会显得有点欠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治疗的整体性为颈动脉斑块的治疗开辟了多条道路;为中药在治疗颈动脉斑块中的运用开拓出了很到的发展空间。本文认为通过深入细致的对颈动脉斑块的病因学和中医学的研究,认识到颈动脉斑块的演变规律,进而严格按照中医学要求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颈动脉斑块治疗水平。
作者:王毅 陈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