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总结概括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也要注意学生对实验的参与程度,从实验中获取数据验证某一规律.对于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验,从做好实验到得出规律还需要一个思维加工的过程,要对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或对数据进行恰当处理,才能总结概括普遍的规律.如欧姆定律,它是通过“电流强度与电压关系”的演示,运用条件控制的比较方法,得出电流强度与电压的正比关系,然后比较得出电流强度与电阻成反比关系.在进行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运用辩证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I=U/R,使学生进入到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也有某些规律是通过实验找出共同特征,来得到一般规律,这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结分析方法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如“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实验中的物距、像距,是通过与焦距比较的方式进行记录的,再从整个实验的比较上得到,相同性质的像所对应的物体所在的范围,从像的特征上找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演示或实验中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处理数据得出合理的实验结果的方法和分析现象的方法,使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运用实验攻克教学难点,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在解决较为综合的问题时,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困难,但利用实验从直觉思维中去认识这些问题,可以化难为易.运用实验可以分解难点,培养学生正确地寻找思维途径,减小思维难度,灵活地应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如在学“二力平衡”以后,学生遇到下面的问题便不知所措.让一物体静止,两同学水平拉测力计,读数为5N,那么拉力分别为多少?将该题分成下面的几步进行实验,并编成口头练习.(1)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水平方向轻轻地拉,示数为5N,拉力为多少?(2)此时弹簧测力计水平方向受哪些力?这些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些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对原题目分解难点,各个击破,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再综合为本例的形式,以此达到培养思维方法,寻找路径,化难为易的目的,以后在解类似问题时都能得心应手.用己有知识去解决有关物理问题,是培养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开阔视野的主要途径,通过简单的演示,可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解决习题中的疑难问题时,利用实验可以丰富感性知识,保持知识的新鲜感.如学习“浮力”相关内容时,学生常遇到如下问题:在一个水槽里的水面上漂着一个盛有铁块的容器,将铁块投入到水中,问水面是上升还是下降?对这样的题目以往通过公式推导比较,费很大的周折,学生仍是一知半解,现采用实验的方法,从直观上得到了结果.在量杯中放入一定体积的水:(1)使盛有铁块的玻璃管浮在水面,当把铁块取出投入到水中时,观察水面的升降,发现水面降低;(2)换用盛水的玻璃管,发现水面不变;(3)在玻璃管中装有小木块,水面不变.在上述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直观地解决了疑难问题.
三、培养初中生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中用到的仪器大多属于测量仪器,如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天平、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计、气压计、电压表、电流表、万用电表等.为了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应注意:(1)实验前要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了解使用仪器的基本要求,然后进行操作;(2)做物理实验,通常要用几种仪器.因此要指导学生合理组装仪器,掌握合理组装仪器的基本要求,正确选用仪器.规范连接仪器并使仪器布局合理,便于观察和操作;(3)实验中出现故障是难免的.关键是要分析故障原因,实验时是否按照要求做,检查仪器及实验方法,逐个排查,解除故障.在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同时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这就要求实验者合理地、充分地发挥仪器的功能,同时调动人体感官的积极性,协调动作方能达到实验目的.整个测量过程交织着各种感官的活动,并要求判断准确、操作规范.因此,整个操作观测过程,其实就是大脑和各种感官协调手的综合训练过程.
四、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独立设计实验,是学生建立在已有基础知识上的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它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晶,又是学生开拓性思维的发挥和综合应用知识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布置一个切实可行的实验,让学生独自设计实验的方案并操作,锻炼学生独立设计能力.
总之,实验时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对于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素质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志洪 单位:仙游县枫亭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