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欧洲的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理念”具有强烈的神性以及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但他对于艺术品的这两种要素的提出以及对于“真正的艺术”的定义仍然发人深省,具有其独特魅力和生命力。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从当今的时代特点来对其进行吸收和发扬。而要产生这样的艺术作品,不难看出“完整独立的美学精神”就是其重要的基础。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联系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外在的随意的联系,而是自成一体的具有自身合法性的统一体。由此,如果美学教育只是停留在一种表面的技法训练等之硬性的外在形式方面的传授而忽视了这种美学精神的培养,就会撕裂以上艺术的两种属性,使之仅仅驻足于一个平板单一的境地。
物质性的材料以及对材料的学习掌握是为了精神性的内容获得适合于自我表达的土壤和平台。因此,加强从“精神”方面的美学教育,旨在由此使学生从内在产生出能够自由、自觉生发的创造能力。可以说,美学之精神是一剂有着生命力的黏合剂,将物质性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其作品的“生气灌注”,使其具备了真正艺术所必需的生命。当然,对于现今的美学教育,也有人提出基础技法教学的重要性,比如说相关技法和对于材料的熟练掌握。在此,笔者对美学精神层面培养的提倡也并非是要否定在艺术创作中“物质”的积极作用,而是旨在强调在这两者中,不能任意地强调一方而忽略掉另一方。没有了形式的内容只是一团抽象的无形气体,在纯粹思想的领地,它具有其特有的地位,然而在必然要以某种形式的物质材料为传达媒介的艺术领域中,却无法被人以一种“感性观照”的方式去欣赏。同时,没有了内容的形式只是一片散沙,一片没有“生气灌注”的贫瘠之地。
在其上,人们无法如自己感知的一样,在作品中感受到应该受到的“精神之灵光”的拂照,最多仅仅停留在对于技巧娴熟的单一的叹为观止上而已。如上所述,加强精神层面上的培养对于目前美术专业学生的美学教育的提高和深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如此,对这个深化的认识旨在两个层次,一是如上提出的对于艺术中的“精神”的一面与“物质”的一面的关系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则在于认识到这里的美学精神并非肤浅随便的,而是具有崇高思想境界特征的精神。在黑格尔的美学中,这种精神是一种本身具有人类伦理、理性以及道德普遍性的精神。它修养人的欲念、感觉与冲动,使这些感性认知与人类心灵所特有的人性之光协调统一。它能使作品成为艺术品,能够使学生培养出对美的辨识能力,而非停留在某种狭隘追求奇巧猎奇的低级层次,也非仅仅产生出短暂让人好奇的视觉愉悦,这些都不是具有真正美学价值的东西。加强深化艺术专业学生美学精神的培养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追求崇高精神境界和创造高层次高水平美的艺术作品的能力。综上所述,在艺术院校的课程教育中,我们应该加强在平时的课堂上注重对学生在美学精神培养上的潜移默化和正确指导。
对于此建议的实施根据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也许在内容上会各具特色,但其核心主要包括相关课程的专门的设置和平时的实践指导这两大块。比如说现在大多数院校都设置了美学理论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大都因课时量太少而流于形式,教学枯燥无味,仅仅是让学生被动地完成学分了事。这样的课程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兴趣,不是从内心深处得到启发和认知。因此,对此应该加大美育相关课程的课时量,并且应该注重增强课堂生动性与哲学思索上的深入透彻性。从课堂的实践操作上来看,教师可以在学生临摹学习名家名作的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了解学习相关艺术史以及艺术家作品背后的创作动机、处理方式,甚至对于艺术家的艺术观和人生观、世界观进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从仅仅浮皮潦草地学习表面功夫转到对于其精神深入透彻的理解和认知。方式上可以采取讨论会、辩论会、提问发言和提纲总结等形式。在指导学生创作时,可以鼓励学生在过程中及时总结,在符合美学和艺术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人生观和艺术见解融入自己的作品,从而对自身的艺术潜力进行积极主动的发掘。在同学和同学之间也可以鼓励他们专门组织对于作品进行集体的探讨活动,从而做到相互之间的启发和学习。大学时代正是一个即将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这种精神上的形成和培养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切不可因为这样的作用无形、在短期内难见效果而将其忽略掉。与此同时,对于完整独立的美学精神的培养也应该以时代精神特征为基础和向导,要具有当今丰富多元的文化精神和开放的国际化视野,由此来加强和完善对于美学精神的培养和深化,形成真正完整独立和全面系统的美学教育。
作者:张宏伟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