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一)将语文“技术化”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教师教学的目的功利而又明确:提高学生的分数。初中阶段“,中考”成了指挥棒,这就导致初中语文教学偏重技能训练,导致内容丰富的语文课逐渐演变为背课文、理解文章背景、概括文章大意的机械课。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渗入,导致语文成为一种应试的工具。这让承载着深厚人文底蕴的语文课削弱了它自身最重要的属性。
(二)语文同实际生活脱离
学以致用。孔子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学习语文,就是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而放眼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不文明的言语不绝于耳,不文明的行为屡禁不止。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科技时代。强化人文教育在这个特有的历史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阶段是学生塑造价值观与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因而,加大初中语文课上的人文精神渗透,是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
(一)注重人性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应试教育下,很多教师将教书放在第一位,却将育人这个很重要的问题逐渐忘记。教师要通过讲课传递给学生人性之美。比如,在讲《生命,生命》时,作者所呼唤的“生命,生命”,表达了她珍爱生命、对生命的强烈热爱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师通过这样一篇文章,要传递给学生珍爱生命、珍惜光阴,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价值、体现价值,让自己的生命具有活力、绚烂而有光彩的思想。再比如《背影》中,作者的父亲虽然行动不便,却仍旧坚持穿过铁道为作者买橘子的情景,诠释了父爱。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体味人间这种情感,同时让学生领悟中华文明“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初中生因太过“活泼”而被教师训斥,理由为“沉默是金”,话说得越多,则分数越低。这种无稽之谈就是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教师的责任是引导,而并不是对学生的否定。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责任感,充分了解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并加以合理的引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讲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一些教师不顾学生的承受度,不考量学生的兴趣点,只是一味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随着时间的积累,学生会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学习积极性会下降,从而影响课堂效率、教学质量。以学生为本,就要针对不断变化的学情,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与进度。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催化剂,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的熟悉程度,发掘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在讲课的时候,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兴趣点、求知欲、好奇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三)重视传统文化的力量
当前,科学技术发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在海量的信息世界中徜徉。随着网络的不断渗透,初中生也在频繁的接触网络,他们在这五彩斑斓的网络世界中寻找着自己的兴趣点。这种缺乏营养的快餐文化,对初中生的知识建构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学生更乐意去接受易于理解的大众文化,而不愿意去学习中国的灿烂文化。人文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种体现就是高度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传统文化,能领略先人所创造的人文精神遗产,对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初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读经典。在课堂上,教师应配合所讲课的内容,加入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的讲解,塑造语文课堂浓厚的人文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够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力量。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价值取向及人生观、世界观不断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会体现出来。在这样一个明显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同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因此,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应加强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者:吴晓燕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五中学
第二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人与自然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起点,是人性的家园。”如何融入自然,体味自然中的丰富与美好,显然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所在。以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例,在明确了文章的“文眼”,即“清、静、悲凉”之后,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格,通过这个表格,学生可以对作者所写的景物特点以及蕴含的情感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将以上图表布置给学生后,学生基本可以将本表独立完成。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最大特色。我们借助这样一个表格,学生便可以抓住其中的“色彩”二字,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感知,将作者赋予北平秋天的种种神韵以及作者沉静寡淡的心境体会出来。“人与自然”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离不开自然界的一切,人亦是自然的一部分。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学会解读作者笔下的自然就是对人文精神理解的切入点。
二、初中语文教学人与社会
人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如何在社会中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做一个真正大写的人,在语文教学中是应该有所体现的。在贾平凹《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的讲授中,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在设计突破口、设计问题的时候,尽量给学生多留出空间。我们做了如下拓展:补充其他名人的读书观以及不同时期的读书现状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拓展,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让他们回顾自身的读书经历,使他们能够跳出文本,进行自我思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为而读书”。将这一问题作为一个教学内容在课堂让学生展开讨论,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去思考,这么多年读书的目的何在。并根据学生的各种答案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没有人能够脱离现实而存在。明确个人在社会中的职责与任务,同样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真正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就是语文学科“人文价值”的体现。
三、初中语文教学人与自我
《一碗阳春面》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中要思考如何不囿于情节梳理等常规教学方法,将人文精神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人与自我”体现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去梳理母子三人的“困境”和“幸福”分别是什么。通过梳理发现:小说中母子三人的困境在于,父亲的突然离世欠下了一大笔债务。而幸福则是生活虽然艰难,但一家人相亲相爱,一家人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困境中受到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以及充满乐观与希望的精神力量,两相对比,就不难发现,幸福远远高于困难,只要你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明确了这一点,小说的教育意义也就不言自明了。
新教材是以“生活主题”来组合单元的,重在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生活化的语言实践。它由原来的以文体知识为主的教材体系,转变为以阅读能力为主线的体系,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教材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给师生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们应比较多地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学生可接受的实际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意义。
作者:郑炜昳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