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值链理论与内部审计
(一)价值链理论
支持性活动是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公司内部相互支持的各种活动,包括采购、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采购、技术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都与各种具体的基本活动直接联系并支持整个价值链。企业基础设施包括管理、计划、财务、审计、法律等,虽不直接参与企业供给商品或劳务的作业过程,但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各环节提供辅助和保证作用,提高价值创造的效率和效果,在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增值作用。
(二)内部审计在组织价值链中的定位
在波特价值链中,内部审计是企业基础设施,属于提供辅助和保证作用的支持性活动,对整个价值链发挥增值作用。许平彩等(2011)提出:内部审计在价值链的活动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它将研究开发、生产营销等基本活动纳入自己的评价范围,致力于“营运的效率”,属于直接支持行为;同时,它又将价值链中的各项经营和资源的管理也纳入评价范围,致力于“管理的效率”,属于“支持的扶撑行为”。田中禾等(2007)提出:内部审计属于企业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哪种价值活动,内部审计都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提供增值服务,为企业价值创造做出贡献;同时,通过参与风险管理,提供咨询服务等,内部审计可以优化价值链中的每个链节、降低链节间的协调成本,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时现(2003)认为内部审计价值实现的途径主要有:疏通信息传递的渠道,缓解代理问题;完善监督机制,修正公司治理结构;减少组织损失,降低内部价值链的协调成本,预防和矫正虚假财务报表;弥补外部审计在治理方面的不足。因此,内部审计不应局限于管理层面上,应上升到组织治理层面,并且在组织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内部审计在价值链中的定位应属于复合型的支持性活动,要对价值链中各种活动的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否协调、是否最优进行测试和评价,促使每个价值活动的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断趋于优化。具体来说,内部审计就是既对价值链中的基本活动进行测试和评价,改进基本活动的质量,发挥“改善组织的运营”的作用,同时还要参与支持性活动并对支持性活动的质量进行测试和评价,发挥“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的作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系统性的保障和帮助。
二、人民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人民银行价值链模型
鉴于人民银行价值活动的特殊性,以及运营目标的不可量化性,我们建立了以实现平稳高效履职为运营目标的基层人民银行价值链模型(见图2),基本活动包括支付结算、经理国库、货币发行、外汇管理、货币信贷、调查统计六类主要的业务活动,而支持性活动则包括组织基础设施(财务、行政办公、法律事务、安全保卫等)、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事后监督、纪检、内部审计六类主要的辅助活动。通过价值链模型的建立,内部审计在人民银行价值链中有了较为清晰的定位。内部审计作为复合型的支持性活动,通过实施合规审计和绩效审计,对人民银行价值链中基本活动的遵循性和效果性进行测试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其提升质量,对人民银行基本职责的履行发挥直接影响;通过参与、协调、测试和评价人民银行的组织治理活动,来修正组织治理架构、完善监督机制,疏通信息传递的渠道,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实现内部审计对组织治理的整体改进作用,间接影响基本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的实践探索
通过对人民银行价值链的分析,我们初步确立了分别以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为重心的治理型、管理型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形成了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的两大支柱,并按照“边学习、边实践、边完善”的思路在人民银行开展实践,将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不断向纵深推进。主要实践内容如下:1.以支持性活动为重心的治理型内部审计模式。在该模式下,内部审计将关注重点放在基层人民银行的治理结构、机制建设、决策程序和文化氛围等方面,通过提升支持性活动的质量,实现内部审计对组织治理的整体改进作用。具体实践活动包括:(1)在内控机制建设中发挥牵头推进的作用。成立由“一把手”行长担任组长的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内审部门。在行党委的领导下,内审部门积极推进全行的内控机制建设。一是文化建设。在全行推行和灌输“内控先行、全员参与、持续改进、自我完善”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二是制度建设。内审部门组织对全行性内控制度和部门性内控制度进行集中梳理和动态修订,主动查找和弥补内控制度缺陷和流程控制漏洞,提高制度活力。三是沟通渠道建设,借助内部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和更新上级行和本行内控制度、风险评估、风险提示、内控动态等信息,通过网络提升沟通交流、信息共享的效果,实现内控信息在部门间、各层级人员间的顺畅传递和良好互动。(2)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组织协调、测试评价作用。一是组织全行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工作,并对工作的充分性和可靠性进行指导和监督,提高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此外,对即将上线的新业务、即将出台的新制度组织风险评估,及时弥补业务流程、制度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控制盲区或漏洞,发挥风险预警功能,提升风险应对的有效性。二是发挥“悬剑”作用,采取定期检查和“飞行检查”相互交替的方式,持续开展风险监测,针对监测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即时进行风险提示,督促被检查单位(部门)及时落实整改,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风险信息,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实现“举一反三、防患未然”。三是适时选取部门和单位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对各类业务风险应对的合理性、可靠性,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的适当性、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及执行的充分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揭示控制缺陷尤其是重大控制缺陷,分析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主要风险因素,提出优化风险应对方案及其选择程序的建议,为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达到消除风险、清除隐患、堵塞漏洞、优化管理的目的。2.以基本活动为重心的管理型内部审计模式。在该模式下,内部审计将关注重点放在人民银行重要职责履行的合法合规性、效率效果性方面,对价值链中的基本活动开展合规性审计、绩效性审计。通过确认支付结算、经理国库、货币发行、外汇管理、货币信贷、调查统计等基层人民银行重要业务的遵循性,以维护人民银行的资产安全,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通过评价重要职责的履行效率和效果,提出进一步优化、改进的合理建议,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参谋”、“顾问”作用。具体实践活动包括:(1)开展业务合规性审计。合规性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发挥着传统的查错纠弊作用。人民银行内审部门以风险为导向,通过实施风险评估,选择重点领域、高风险业务开展审计,发挥保护资产、降低风险的作用,以此实现自身的价值。例如,选择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能———货币发行管理开展专项审计。根据货币发行业务风险比较集中的特点,重点关注有关基本制度的执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风险隐患,评价管理措施的有效性,促进人民银行加强货币发行管理,防范风险和案件的发生,为发行基金的安全提供保证。再如,开展国库信息系统及业务管理专项审计。将信息技术审计和业务审计结合起来,既关注国库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性,也关注国库业务和国库资金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情况,保障国库资金的安全性和资金收付的准确性。(2)探索业务绩效性审计。绩效性审计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的重要方向,是内审部门发挥咨询作用的重要抓手。内审部门通过对人民银行重要业务绩效的测试,对照该领域相关标准或最佳实务,查找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并针对差距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促进该领域价值活动质量的显著提升。例如,选择对人民银行平稳高效履职目标有着重要影响的金融稳定业务实施绩效审计,构建较为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审计推动人民银行牢固树立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增强金融风险监测的前瞻性和敏锐性,提高人民银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能的水平。再如,选择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存款准备金管理情况开展绩效审计。通过分析和评价存款准备金在传导货币政策、促进金融机构稳健运行以及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效果,进一步理顺工作协调机制和业务运行机制,提高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工作水平。
三、实践体会与建议
从实践情况来看,通过确立和分析人民银行的价值链,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定位更为清晰,职责更为明确,所能创造的价值内涵也更为丰富,据此构建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在人民银行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然而,增值型的内部审计模式在人民银行的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内审部门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组织治理方面发挥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凸显,内审人员的理念、胜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必要进一步学习系统内外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成功经验,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提升,努力发挥内部审计在人民银行履职中的价值增值作用。
(一)积极更新理念,转换角色定位。一是“更新理念、提升目标”。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应把实现央行履职目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全局,立足长远,在人民银行的价值链运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积极更新理念,将传统内部审计的目标由“防弊”上升到“兴利”上来,通过确认与咨询职能的发挥,将内部审计的角色由原先的“警察”向更高层次的“参谋”、“助手”和“顾问”方向发展。二是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在关注风险的同时,加大对组织治理、内部环境、沟通效率和业务绩效的关注力度,由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逐步向治理导向审计模式发展。从管理者的角度和高度出发,通过强化风险管理,提高组织的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在保障组织平稳、高效运行的前提下,以最佳的方式实现人民银行的履职目标。
(二)提升审计质量,促进成果运用。一是要努力提升审计建议的质量。提出高质量的审计建议并使之得到采纳、落实,是内部审计得以有效发挥增值作用的关键。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内审部门要从完善机制、体制和制度层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积极寻求从源头上和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从报告使用者的角度、从决策者的层面提出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的意见和建议,为行领导加强和优化管理控制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决策依据和对策。二是要积极推动审计成果的转化。对审计建议采纳的情况要进行定期回访,实施跟踪监督,确保整改到位,防止出现“屡查屡犯”、“此查彼犯”现象的发生。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审计结果的公开力度。通过专题汇报、全辖通报、信息简报等多种形式披露审计信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切实促进全系统运营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强化队伍建设,夯实人力基础。内部审计要有效发挥增值作用,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是关键。内审职能的拓展,要求内审人员不仅具有监督检查的能力,更要具备帮助组织完善治理、健全内控、应对风险、实现运营与战略目标的能力。因此,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胜任能力,是内审职业化建设的永恒主题,要推行有利于内审人员能力开发的培训、激励、考核机制,不断更新审计人员的理念和知识,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充分重视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增强内审人员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提倡勤勉敬业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培育出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审计团队与审计人才,为内部审计的充分履职、实现价值提供更为坚实的人力保障。
(四)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内部审计也要注重自身的成本控制,在审计资源投放方面应优先考虑重点业务领域和高风险环节,在具体审计项目上“抓大放小、把握重点”,提升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争取以合理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价值。
作者:姜静敏 陶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