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归教材,浓缩提炼化学知识
回归教材的目的是使基础知识和内容网络化、系统化、立体化;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实验的理解,建立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关于化学基本理论知识,要在理解后寻找共性。例如学习了化学平衡、水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难溶物的沉淀溶解平衡后,知道它们都会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虽然都有各自的平衡常数,但都可以从化学平衡常数的角度来理解;当外界条件变化时平衡都可以发生移动,虽说条件变化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都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来定性解释,都可以用Qc和K的相对大小来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和解释一些化学反应规律。
2.融合知识,活学巧用发展能力
专题复习要通过一定思维深度和广度的训练,发展学生对知识整合、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氨“的复习可做如下整合:从氮原子结构到氨分子结构(包括选修内容);从电子式、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中心原子杂化方式、分子的空间构型、氢键到氨气的物理性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从氨水中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到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简易快速制法)及铵根离子的检验;用速率平衡知识选择合成氨适宜条件;从电负性角度分析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得出氨的还原性,到氨还原氧化铜的定性和定量实验及氮氧化合物污染物的治理;从氨分子中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到配位键及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如硫酸铜和氨水反应、银氨溶液的配制和使用环境),加深理解氨气及氨基显碱性的原因。
3.精选习题,提高审题解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题中的具体条件或要求,挖掘题中隐含信息,并与原有知识、题型建立联系的过程。在审题时切忌粗心大意,一目十行,更要防止思维定式、思维僵化。审题和解题能力是通过培养并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例】某溶液中可能含有I-、NH4+、Na+、SO32-,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溴水,溶液仍无色,则下列关于溶液组成判断正确的是()①肯定不含I-;②肯定不含Na+;③肯定含SO32-;④可能含有I-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评析】此题在审题时首先要注意到加入少量溴水,然后要将溴水的氧化性与I-、SO32-的还原性建立联系,溶液仍无色,能否说明肯定不含I-?则需注意溴水的量和I-、SO32-离子的还原性强弱。如何判断I-、SO32-的还原性强弱?应与教材中卤素的氧化性和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建立联系,依据二氧化硫可使卤素水溶液褪色的事实,依据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可知少量溴水应先氧化SO32-,此时I-可能未被氧化,即溶液仍无色,所以不能说明肯定不含I-,选D。可以组织学生对此试题改造,如将SO32-换成Fe2+,加入少量溴水和淀粉,溶液不变蓝色,溶液中含I-吗?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或还原剂)的量与多种还原剂(或氧化剂)间的反应顺序的关系,进一步练习氯气与溴化亚铁溶液反应,氯气少量、过量和氧化溶液中一部分(如1\2、1\3)溴离子反应时的离子方程式。
4.规范训练,强化化学术语的书写和化学
语言的表达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和有机物的结构简式,要严格按照题目要求规范书写;简答题要突出答题要点,简明扼要,不要出现错别字。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力度,通过作业批改和讲评,不断强化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
5.实战模拟,寻找适合自己的答题策略
在进行理综答题时,如何总揽全局、处理好整套试题的答题策略,需通过实战模拟来摸索、积累有关答题节奏、答题策略等经验;帮助学生树立沉着冷静、不畏陌生试题的良好心态;通过分析每次模拟考试失分的主要原因,调整下一步复习时的努力方向,以便在高考中达到最佳状态。
作者:翁志清 张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