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农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

1.法律知识不熟悉,法制观念淡薄。在农村,农村普遍务农或者进城务工,没有多余时间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大多认为贴在街上的横幅、村规村约就是法律,或者有政府公章的就是法律。即便他们懂得“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道理,对法律这一概念并不能准确地把握,难以划分法律与道德的界限,往往是一失足造成千古恨。

2.不能明确权利与义务,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选举权被选举权等一系列基本权利。然而在不懂法的公民眼里,只要有工钱,哪管什么八小时工作制度,哪有什么加班费。表现最突出的是村委会、村领导的选举,民主选举是村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举村民自治委员会,是农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的时候还不知道呢,就有村长村支书了。很明显的,他们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都没有得到维护。而有的人则表现淡漠,持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3.缺乏民主监督意识。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监督权,即公民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的权利,它主要包括五项内容,即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是公民参政权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监督有利于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促进勤政廉政,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监督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有位老人说过:“只要不夺我手里的碗嘴里的饭,什么权利官员还是不去招惹的好”,很多人都抱着这种态度生活,助长了歪风邪气、贪官污吏,这更进一步凸显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4.不重视法律法规,法律的权威性得不到体现。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行为均须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一的权威。法律权威是实施法治的基本要素、只有树立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至上权威,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选择通过亲戚朋友、邻居、村干部等第三人解决问题,很多人都是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才想到法律,而有的人宁愿“吃点亏”忍气吞声也不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摆正法律的地位,没有真正地重视法律和运用法律,没有认识到法律解决纠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1.农民文化水平整体不高,法律知识知之甚少,这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最根本原因。教育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渠道,然而在农村,受教育程度极低,尤其是30年前,尤其是妇女。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物质决定意识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意识的培育和提高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经济并不发展的农村,教育也很落后,这就导致了农民文水平低下,自然的法律文化水平也不会很高。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落后的文化教育无法满足当今世界的需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小之又小。这样的恶性循环致使农村教育难以提高,法制观念难以被了解接受。

2.传统文化根深蒂固,难以动摇。我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封建迷信思想和习俗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封建迷信腐蚀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传播的同时,妨碍政策法令贯彻执行。长期的思想禁锢,使农民的思想保守,并形成思想惰性,从骨子里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从而安于现状,遇到纠纷就选择忍让、只求平安。改革开放以来,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但这并不代表封建文化就从现实中消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封建思想不是一天形成也不是一天就可以解除的。我们常常听到“家丑不可外扬”、鬼神之说、命运之说,导致在面对犯罪分子的时候,人们往往宁愿相信是“报应”、是“该有的惩罚”,也不愿意吃官司讨公道。也正是如此,助长了社会的不良习气,诱使无知者触犯法律沦为犯罪,以至于从思想上束缚了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3.经济发展缓慢,贫富差距持续拉大。贫富差距拉大,有钱人都进城买房,导致有些公民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再者,换个角度谈问题,一般情况下的司法诉讼耗费成本都较高,而农民赚钱本来就很艰难,平时维持日常生活已经很不容易,有的农民在外打工,他们的工资还得不到及时发放,因此,通过诉讼途径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们宁愿选择私了等其他解决纠纷的渠道,也不去打官司,这就必然制约了广大农民的诉讼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

4.政府关系僵化,抵触情绪暴涨。随着现代行政法制的发展,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关心,已不再仅仅是命令与服从的强制性管理关系,而是更多地注入了服务与合作、信任与沟通的新型概念。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加快,城市开发步伐大大加快,土地开发也是热火朝天。在农村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村,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大量征收。与此同时,因土地征用而引起的纠纷也逐年递增,具有愈演愈烈之趋势。由于发展规划的需要,房屋拆迁也是必不可少的。房屋拆迁是一项系统工程,头绪繁多,内容复杂。其中涉及多方面利益,也可能引发多方面的利益纠纷。我们说过,每个决定都不能使所有人满意,在不能两全其美的时候,政府与公民就会发生分歧,距离也就越来越远,公民的抵触心理也就随之产生。即使是很多有利于公民的规章制度,政府执行起来也不一定会得到公民的支持,与之对应的就是公民有形无形的拒绝法律知识,从而提高法律意识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三、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也是提高农民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要致富,先修路”也许不适合现在大多数地方的发展状况,但农村的很多地方仍然贫困,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必先有四通八达的交通设施。所以,只有拥有良好的交通设施,才能引进别人的好的技术和设施,引进好的机械设备。发展就像学习,需要相互交流才能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只有把握好“拿进来”与“走出去”的尺度,才能更好的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不足,更好的发展自己。第二,积极响应“三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目前,很多农村仍然很贫困,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征收土地之后,很多人开始从商做生意,更多人则是沦为无业之人,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扶贫工作制度,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的社会事业,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只有更多人从无业的大军中解放出来,才能更充分地利用好劳动力,为社会为广大农村创造更多的财富。第三,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大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自古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了我国农业的大部分比例。在科技发达的当今世界,小农经济已逐步被取代,二、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占据着市场的大部分,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现有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建设与当地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等,加快新型经济发展。

(二)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

科教兴国要求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提高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国家兴旺民族振兴不仅与国家经济实力息息相关,与文化产业也息息相关。没有先进的科技文化作支撑,经济也很难得到发展,文化水平不提高,就没有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增强农民法制观念的主观条件,普法活动也难以进行。第一,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教育是获取知识最直接的途径,九年义务教育这种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义务教育的实行,“该入学的一个不能少,已入学的一个不能跑”,动摇了农村“读书无用”的观念,更是给女孩子提供了上学的机会。第二,加大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的力度。在并不发达的农村,接触法律的途径不外于电视机。普法活动有利于将法律这一“神圣”的东西带到农村,带到农民身边,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存在,让他们知道法律离自己不远,从而达到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法制观念的效果。

(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基层司法执法

《选举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了基层选举、监督等相关活动,但在很多偏远地区,并没有达到“依法”的要求。司法执法机关的具体行为,直接影响农民对法律的认知,当他们明显感到不公平、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对法律的态度就完全只有怀疑。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就必须提高农村基层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法律素养,改善执法、推进司法建设。

作者:宁梅 梁玉恒 王梅 单位:安顺学院政法学院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农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88125.html

    相关专题: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渊源与演进
    下一篇: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