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追溯,国外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学者对其公共部门和公共管理进行锐意的改革,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理念,以针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公共财政收入锐减,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庞大所带来的效率低下矛盾,一度成为西方国家公共管理的主流,对当时的公共管理起到了较大的成功效应。而在进入21世纪初,诸多对于新公共管理的反思不断涌现,开始了新一轮的政府改革——后新公共管理运动,它突破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产生了新的跨越和创新。
关键词:后新公共管理;政府;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6)06-0140-03
对于公共管理的研究历来就没有间断过,国外西方国家的学者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公共管理提出了不同的论述和看法,由20世纪7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到现今的21世纪新时代,涌现出了对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反思和声音,它突破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汲取了公共价值理论、协同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整体政府理论,具有其核心的理念和价值观,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对新公共管理的实践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突破和修正,实现了现代意义下的跨越和创新。本文主要探讨后新公共管理在继新公共管理之后的突破与创新,在阐述其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新。
一、后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缘由及成因分析
在20世纪70年代,不同寻常的公共行政改革正在由英国不断蔓延,这即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它是在特定的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为了摆脱财政困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而兴起的政府变革运动。他们向私营企业学习管理经验,对行政组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构和重组,通过精简、专业、竞争型的行政系统完成了企业型政府的重塑。然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主题,即:分权、竞争、激励却在变革的进程中带来了意料不到的政策灾难。于是,许多质疑和批评的声音纷至沓来,指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本质是一种市场教条主义,它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公共服务过程,使其脱离了广义上的社会、政治、文化大环境,由此,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沉寂,代之而起的是后新公共管理价值及理念,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修订和再创。后新公共管理的兴起,除了新公共管理的严重问题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
1、风险社会的来临
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风险由以往的自然风险演变为人类社会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而这种风险日趋制度化。
2、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政治管理手段,如:电子政务、数字化政府等。
二、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理论阐述
政府重大的变革性运动仅有现实的呼唤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有坚强的理论作为其基石,相较于新公共管理运动而言,它汲取了一些主要流派的理论,其中,起支撑作用的核心理论包括:
1、公共价值管理理论
这一理论在不同的学者眼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学者们普遍认为公共价值是一个多维度的建构而存在,它是指对民众所具有的效用。他们认为,政府公共行政者的重要活动内容即是对公共价值的创造,与新公共管理相比,它不局限于政治,而是对整个管理的调整,具有关键的三个元素:一是服务的价值;二是产出的价值;三是信任与合法性。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奠定了后新公共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为政府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创新的实践意义:首先,扭转了政府公共管理的行政思路。在后新公共管理的公共价值理论下,政府行政者不必像新公共管理行政那样致力于具体的执行事务,而是要在政府行政过程中,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定义和创造公共价值,要用战略的眼光确定“怎样做才是有价值的”,要注重自己行动的有效性和秩序性,成为公共管理行政内容和方式的创新者。其次,审视政治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创新评估。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对于政治与行政都是二分的概念,政治被规避和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逾越。而在后新公共管理的研究学者认为,政治正适合于当今充满不确定和不可预知的时代,它可以通过其有效的社会调解机制,应对公共价值创造中的各种应急变化。再次,有效地缓解了民主和效率之间的矛盾。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民主是用政治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这必然与行政效率相矛盾。而后新公共管理的公共价值理论则融合了民主与效率,极大的超越了传统的政治民主概念,因为后新公共管理的公共价值理论认为,行政分配效率和技术效率都需要注入民主的意愿,在公共管理过程中,行政者需要与公众共同磋商,在对话和探讨的过程中使得效率与民主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较好地调和了矛盾。
2、协同理论
在协同理论的观点之下,它被认为能导致整体价值大于各独立组分的简单总和,协同理论基于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它重点研究如何将低层次的混沌状态整合进入高层次的有序状态。在后新公共管理之中,它强调政府在国家治理活动中的整体性和效率,这是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又一次跨越,是对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政府行为碎片化倾向的一种克服。
3、网络化公共管理治理理论
网络化治理不仅局限于理论,更为许多欧洲国家所实践,并被普遍认为是在复杂、碎片化、剧烈变动社会中的有效治理机制。它不同于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市场治理机制,它是建立在水平的、多方主体的网络关系之上,可以进行自我协调和平衡,通过网络的互动与协作,参与治理的各主体之间产生了信任和社会资本,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有限资源开放到后新公共管理的网络信息充分共享,有利于重构“公共道德”和凝聚性文化,可以产生正和博弈的结果,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4、整体政府理论(又称整体性治理理论)
这一理论是针对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政府功能碎片化和分裂的状态而产生的,认为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所产生的严重问题,如:机构各自为政、协调无能、冲突加剧等,都必须通过整体性治理予以解决。这是一种新的思路,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公共治理模式,它有助于汲取公共资源,有效地将各功能实现整合,完成效能和效率化的公共管理治理效果。
5、无缝隙政府治理理论
这一理论的观点认为,在这个理论支持下,政府需要打破内部条块分割,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消弭不同层级和机构之间的壁垒,对原有的官僚组织结构体系进行重构,通过纵横向维度的不同联合而减少中间管理层级,从而直接供给公共管理服务,化解推诿、互为肘挈等不良现象。
三、后新公共管理的超越创新
后新公共管理源于新公共管理运动,但是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并在以下各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超越:
1、核心价值理论的超越与重塑
新公共管理运动建立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之上,后新公共管理对此持评判的态度,它认为经济学是一门有缺憾的社会学科,不适于应用到公共管理部门,而且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人性预设有一定的狭隘含义,不利于研究人性的复杂性。因而,从本质上,新公共管理运动存在的理论基础将效率优先,其他公共管理价值如:公平、正义、参与等便除出了议程之外,后新公共管理理论则汲取了众多理论之精华,摈弃了原有的价值理念,超越了新公共管理的效率价值理念,以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为主要的基础,强调政府行政行为的公共责任、代表性回应和民众意愿导向等民主内涵,从效率和民主两个维度进行了超越。
2、权力适度集中的超越与重构
受国际竞争等因素影响,新公共管理运动变革的重要举措是以市场化、责任化为导向,将政府权力实行分权,这种分权化改革尽管带来较大的机构管理效益提升,却导致了政治权力的削弱和政治控制的弱化。后新公共管理延缓分权化趋势,主张中央政府的适度集权,通过更多的政治控制实施统一决策,在加强对公共管理部门、私人部门和社会民众之间的协同上,完成公共管理整体化部署。后新公共管理对于政治权力的重新调整并不是为官僚制张本,也并没有消除组织层级制度,而是寻求政府之间组织权力的某种平衡,目的是对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分权化趋势进行修正和扭转,使中央政府和其他组织层级重新达成一种平衡状态。其重点是:(1)要强化法律制度的保障性作用。通过法律制度的规范性保障,规范并确定中央和下级层级之间的权力配置。(2)强化政治机构对权力的监督。由于权力配置在失衡的状态下难于控制,因而,要强化中央政治机构对下属层级的监督机制,在尽量少的直接干预下确保下属层级的公共管理服务事务。(3)要完善相关权力配置的系统性建设。公共管理运动的变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化的工程,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作保障,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建设。
3、层级结构的重组式跨越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政府公共管理行政行为处于碎片化倾向,这种“部门优化主义”的严重的条块分割,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公共管理服务。后新公共管理意识到组织机构的功能化、分布化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因此,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的观点,后新公共管理尝试运用组织之间的协作与整合,以克服和解决机构裂化和公共管理服务碎片化的问题,它倡导新型的网络结构和协作机制,在对政府自身的功能定位前提下,提升不同组织机构和部门的协作水平和整合功能。对于层级结构的重组,其突破式的跨越在于:(1)组织内部的协作。注重建设柔性的内部组织文化,在信息共享机制的前提下,整合价值观念,构建新型的协作机制加以实现。(2)组织外部的协作与整合。它是一种跨组织之间的新型协同,表现在对公共管理事务决策权力的共享、多方参与联队等。(3)新型的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后新公共管理服务实践中,力求避免机构的责任机制模糊状态,提倡目标分享、责任绩效评估等。(4)注重民众参与的提供服务方式。在新型的网络信息时代里,后新公共管理必然要以公众关注的焦点为中心,联合民众参与服务界面。
四、结束语
继新公共管理运动之后出现了后新公共管理,我们且不说后新公共管理是否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终结,但是,这里,不可否认的是,后新公共管理是基于更好地为民众提供公共管理服务的理念,对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了修正和克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和跨越,使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加以缓解和解决,在整体的、协同式的、多元化的国家治理中,以网络治理为核心,实现公共管理服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巍伟.公共危机及管理[J].网络财富.2009,(01).
[2]邓聿文.中国改革路向何方[J].南风窗.2012,(06).
[3]温志强,滑冬玲.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J].人民论坛.2011,(34).
[4]金太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失灵:内在机理与消解路径———基于风险社会视域[J].学术月刊.2011,(09).
[5]金太军,沈承诚.论灾后重建中多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协作关系[J].青海社会科学.2010,(03).
[6]闪淳昌,周玲,方曼.美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发展过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0,(08).
作者:潘晔华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