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对护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鉴于此,我校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小组合作制”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组合作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是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一种学习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将班级临时划分为若干个有工作能力的小团队,共同完成由教师布置的或者是自行设计的学习任务,并且其学习成果可在后面的课程阶段中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倡导在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集体性[1]。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其探索能力。经了解,在国内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大班教学。经过分析研究,大班教学往往存在以下缺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对整个班级进行讲授,教师不能关注到每一位同学,学生的层次有差别,坐在后排的学生与教师距离太远,师生之间很难进行互动;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教师不能对学生的监督全部到位,又缺乏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教学得失。在小组合作制教学中,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关注学生,及时辅导到位,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1设计思路
1.1科学划分小组
科学划分小组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等,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保证每个小组的水平大致相同,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学习动力,增强取胜信心。
1.2重视学生预习工作
预习是学好课程的前提条件。在一次课结束时将下次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并布置在下次课中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小组在下次课上都有机会为大家讲解。如果是新的护理操作项目,则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找相关操作视频,到实训室先自行练习。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则记入笔记,待课堂上解决。
1.3课堂小组间交流
互助提高经过学生自主预习,学生们对课程内容有了一定认识,也有了思考后的疑问。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请各组学生对新课进行讲解,每组讲解一部分(每组讲解内容由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定,为了让所有学生全面预习),护理实践操作方面,则由老师随机抽查学生操作。最后将所有小组的问题总结到一块儿,小组之间交流研讨,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则由教师启发引导,操作演示,帮助解决。
1.4课堂练习及评价检测
课堂练习及评价检测能及时发现学生是否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及时暴露出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上的不足,以使师生双方及时改正错误和不足。随机抽取小组内成员进行检测,被抽取的学生成绩代表整个小组的成绩,平时的课堂测验成绩将要计入期末总评。这样做,则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组内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过程
“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所以这部分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前一周先提供给学生一个病例:上午9时接到门诊电话,有一名男贫血患儿将收住入院。患儿由家长抱入病房,面色苍白,呼吸急促。通过问诊,获取病史资料:患儿,男,早产儿,9个月。生后纯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近1个月来逐渐出现面色苍白,且食欲不佳,精神不振。查体:营养差,皮肤、黏膜苍白,精神不振。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0g/L,红细胞3.5×1012/L,MCV70fl,MCH23pg,MCHC30%。末梢血涂片显示: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以小细胞为多。入院诊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根据这个病例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问题让大家下去查阅资料,下次课每个组推荐一名同学就各自分配到的问题进行讲课,教师将对每个同学讲课的效果进行评定打分,分数代表整个小组的成绩,计入期末总评。问题有:该患儿诊断为贫血的依据有哪些?贫血的严重程度如何?缺铁性贫血对机体有何危害?如何对该患儿进行护理?……
3实践效果
分到任务后,学生们课下查阅资料,热烈讨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积极询问老师,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是前所未有的。在各自讲课过程中都能讲述清楚、透彻。对于其他组同学提出的质疑,同学们激烈讨论,寻求正确答案。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解答,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护生为主体的小讲课模式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此模式教学中,由于护生需要查阅文献以了解相关知识新进展,可发掘护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潜能[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真正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经过实践,小组合作制在护理教学中显现出以下优点:
3.1更好地达到护理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者,转向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习成果分享者。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育对象由一个个学生转变为数个小组;师生交流过程中,由单一的“填鸭式”转变为师生间多向式的交流。教师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教学得失。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3.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此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锻炼自我以及交流提高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锻炼了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一次以上的发言机会,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听取别人见解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3.3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教学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将全班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成员共同学习、探究、讨论为教学活动基本形式,为每个同学创造了平等机会,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的表现机会增加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信心得到了加强。教师可以充分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弥补了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3.4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不再重点关注如何讲解课本,而在于如何组织学生去学习、去探讨。教师的位置不再固定在讲台,而经常在学生中间来回的走动,倾听,及时给以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有活力的教学模式,小组教学模式更多关注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人际交往,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格。其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力求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3]。小组合作制教学对教师的备课、教案的编写、教师知识掌握程度、课后辅导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准备充分,调配、控制得当,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教学才能顺利进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作者:刘宇 单位: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