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其教育管理属于跨文化或交叉文化管理范畴,如何克服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有效提高教育管理质量是一直被探讨与热议的话题。并且,如今的来华留学生事业蓬勃发展,留学生数量日益增多,跨文化教育管理问题不断凸显,加强这方面的教育管理已成为相关高校的当务之急。
1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1.1文化冲突在来华留学生中的体现:首先,外国留学生来到我国一段时间后,对中国的气候变化、饮食习惯、住宿条件等方面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不适应,这不仅体现在其身体上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其心理与精神方面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目前高校来华留学生中大部分都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会与在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三观有所不同,而一旦这类来华留学生以自己的三观为标准去衡量与评判周围的人与事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疑惑与不解,从而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再者,语言关一直是摆在来华留学生面前的一大障碍,无论是英文授课还是中文授课的留学生,假若没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势必会影响他们在中国的日常交流与信息传达,严重的就会导致双方误解或交际失败。
1.2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中的问题:对于来华留学生的管理者而言,跨文化教育管理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有待提高: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在日常管理方面,高校管理人员有时会为了避免文化冲突带来的矛盾,对来华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多度宽容并给予特权,这不仅拉大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利于他们尽快融入到大集体中去,也严重影响了对来华留学生实施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并且,中国式的管理模式并不能原班不动地运用于来华留学生管理,其管理模式应建立在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进行过透彻研究之上,而不能脱离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与实际需求。随着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不同层次的学生向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首先是课程建设方面,高校目前仍缺乏对于各个阶段、年龄、国籍的来华留学生的不同求学需求进行系统性研究,从而制定出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培养方案。其次,学校对于来华留学生的教材方面也没有实施个性化修整,即不仅未根据不同国家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来自不同国家的来华留学生相适合的专业入门教材,也未从不同国家的实际需求出发,研发出实用并能与各国文化相适应的个性化教材。再者,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高校普遍缺乏针对外国留学生在教学管理、课外交际等方面有一定经验的老师,同时随着申请英文授课的外国留学生不断增多,承担英文授课的专业课老师在人数上还需要进一步增多,其教学质量也面临着巨大压力。
2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管理的相应策略
2.1设立来华留学生心理咨询室与问询室:相关研究显示,来华留学生中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具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来华留学生对新环境新事物的适应能力与接受情况所决定的,专门针对不同国别、不同宗教信仰的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将是有利于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管理的可行之举。对于初来乍到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而言,一切都是需要学习与适应的新鲜事物,例如中国的气候、饮食、交通、就医等,对来华留学生来说都需要相应的说明与指导,因而问询室的设立将能及时为来华留学生的生活排忧解难,为其搭建一个心灵的港湾。
2.2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是提高其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的实际情况,本文建议可以各国文化讲座、文化差异研讨会、语言培训等形式,对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文化知识普及训练,让管理人员能在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并尊重他国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文化背景,并将这种状态带入到平时的工作当中,更好地为留学生提供学习与生活上的指导与服务。
2.3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文化交叉、文化覆盖和文化平行。文化交叉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的一种融合模式,文化覆盖是指强势文化取代弱势文化,而文化平行则是一种文化并存的状态。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主要应以文化交叉为主,其余两种模式为辅,不仅要有完善的制度与规范,做到有据可依,此外还需要增设有关跨文化交流学习的相关课程,创造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与此同时加强课程安排的个性化与针对性,以便让留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在我国的学习与生活。
3总结
外国留学生的管理工作与普通中国学生的管理工作相比较而言,最重要的区别就是由不同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与障碍,这给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并且,由于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在迅猛增大,随之而来的来华留学生在语言文化等方面也日益复杂,这就要求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调整。本文根据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策略和解决方案,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的适应问题,使跨文化教育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施信疑 朱萍 熊峰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