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古代女性生活剪纸艺术论文

一、剪纸是女性的生活技艺之一

“男耕女织”是中国封建农耕社会的基本生存模式,也是传统农业生产和传统手工业相结合一种方式。所谓“女织”,包括了织布、纺线、缝纫、剪裁、刺绣等内容,也就是古人所指的“女红”,它包括了女性以手工制作出的纺织、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剪花、浆染等一切传统技艺。古代的女红是讲究天时、地利、材美与巧手相结合的一项艺术,因其多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因此又称之为“母亲的艺术”。而在女红所包含的一切女性技艺,描绘花样是这些纺织、编织、裁剪的基础。例如,在做鞋时,通常会在鞋帮上绣上花朵,鞋底上纳出各种花型;再如,在刺绣时,需要有刺绣的花样;又如,在纺布时,也需要有花型设计,而这花型图案都是由一代代的女性们口传心授而成。古代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如祥云、花草、鸟兽、蝴蝶等图案,又在不断的创造中,将其变型为衣饰上的纹样。这些纹样的存在不仅美化了衣裳,更增加了服装的吉祥喜庆色彩,也是女性心灵手巧的一种具体体现。在古代,女红不但是女性必备的生存技艺,也是人们评价一个女性是否娴淑、灵巧的标准。因此,在清代胶东民俗里,新婚的女子要以剪纸来证明自己的心灵手巧,人们往往会根据新娘子剪出的窗花来评价新娘子的女红技艺,所以,对于青年女性来说,掌握剪纸技艺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种风俗也就形成了胶东妇女剪纸的高超技艺,形成了胶东剪纸细如蚊足的细刺与刚劲有力的线条相结合的细密繁复的美学意蕴。在陕北一带也流行着“找媳妇,要巧的”风俗,当地的民间谣谚有云“: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手儿巧”的标准就是看“一看窗子二看帘”,从窗子上看到的是剪纸,从帘子上看到的是绣工,这两样是人们对女性女红技艺的基本判定方式。因此,陕北的女性每到腊月都会聚在一起相互学着剪纸,谁有了好的剪纸样子就会到处流传,这才形成了陕北剪纸饱满、洗练、简洁的汉画般的美学特质。在中国这个农耕社会里,出于对天地鬼神和祖先的敬畏,一年中有许多大大小小庆典祭祀与节日,在这种节日庆典祭奠活动中,古代女性的剪纸技艺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例如,在豫西一带,在新婚的第—天新娘要将准备好的剪纸送给婆家人,三天回门时,还要把剪纸赠给婆家的亲戚邻居,所以准备剪纸嫁妆是女性非常重视的事情,也是关系到女性婚后名声的大事。再如,北方乡俗中,在春节要用剪纸来装饰居室,在五月端午节要以“五毒”剪纸贴于门窗,即使丧俗里,也要有剪纸来祭奠,如清乾隆年间新修的山西《代州志》载“:代州乡俗,凡葬必刻褚为鬼神、人物、禽兽之状数百事,五色灿烂,备诸工巧,胪列市衢。“”刻禇”就是刻纸,也就是在纸上刻出禽兽图案来祭奠死者。即使在平常的日子里,女性也要在闺房家俱上以及窗棂上贴些小剪纸来增添生活情趣。从这个角度来说,正如同古代男性必须掌握各种农活技术一样,剪纸似乎是女性必备的技能之一,也是女红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这门技艺,古代女性就会在各种节令中无法应对,还会被同一群体里的女性所耻笑,并直接影响人们对她的道德评价。

二、剪纸寄托着女性的群体生存情感

在中国古代社会,乡村女性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群,也是心灵受到挤压最重的人群。古代女性被压在封建制度“三从四德”的桎梏下,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女性没有文化,也没有经济权利和社会地位。因此,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就成了承载女性群体情感的一种载体。剪纸为古代女性的心灵打开了一扇自由的窗户,让她们美好生活愿望尽情地表露在无声的剪纸中,化为她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农闲之时,乡村女性通常会聚坐在一起进行剪纸活动,剪纸就成了乡村女性交往的手段,剪纸的场所也是她们沟通情感、比赛智慧、抒发心愿的场所。透过剪纸这种艺术语言,乡村女性将她们对丰收、团圆、爱情、安康的心愿具象地描绘出来。例如,未婚的女性往往都会对爱情和美满的婚姻有着强烈的渴望,这种情怀就被乡村少女用成对的鸳鸯、鱼儿戏水、花好月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图案来表现;在中国“多子多福”的理念之下,已婚女性会把生育当成人生的大事,并会用麒麟送子、石榴百子、鲤鱼娃娃、女娲造人等剪纸作品表达对“多子”的企盼,如出现在山东牟平的清代窗花“比娃娃”,表现的是女性对健康儿女的自豪,洋溢着幸福和美的气息。出于母性的缘故,乡村女性对儿女的无限慈爱与祝愿也会通过剪纸形式来表达,例如,给小孩子庆贺生日,女性要剪出“鲤鱼胖娃娃”“、抓鬏娃娃”、“四喜娃娃”等吉祥图案的剪纸;母亲们还会给娃娃剪出“娃娃捉鸭”“、小老虎”“、猴娃”等各种动物的剪纸当成玩具;在娃娃生病的时候,有一种专们用来驱邪的“送病娃娃”剪纸,它起着驱灾避邪的作用。同时,对儿子成长的期待也是古代女性的心愿,在中华民族渔樵耕读的传统观念里,对男娃最大的理想就是通过读书达到“学而优则仕”,因此,母亲们会剪出“五子登科”等图案,寄托对男娃未来的祝福。对丰收和生活富裕的企盼也是女性的群体情感之一,而生活的富裕来自于辛勤的劳动,因此在农耕社会里,古代乡村女性把丰收的希望寄托在田地的收获上,寄托于自己勤劳的双手上。因此,一系列反映农耕生活的剪纸出现在女性的手中。如清代陕西剪纸“织布”,画面上的女性一双小脚,坐在一张简陋织机上,手舞梭子正在织布,从她那紧张而忙碌的四肢动作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位非常勤劳的女性,她的忙碌正是为了生活的富裕,她的形象就是“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生动体现。回娘家是古代已婚女性的重要生活内容,也是婚后生活里的一种情感调剂。娘家是已婚女性的避风港,女性在娘家受到隆重接待,又免于繁重的劳作,她们可以放松地休闲,所以回娘家时女性的心情非常快乐,因此回娘家也是女性们期待的快乐时光。所以,在乡村女性的剪纸里,有许多表现“回娘家”主题的作品,有新婚回娘家的,有小俩口抱着胖娃娃回娘家的,也有带着丰收果实回娘家的。总之,娘家作为亲情、轻松、欢乐的情感而受到女性群体的认同。

三、剪纸是古代女性的一种教育手段

民间剪纸艺术又是古代女性的一种教育手段,在中国古代的乡村,女性多不识字,她们不能用文章来抒写情怀,而一把剪刀一张纸却成为了她们进行教育的教材。古代女性的剪纸不但向晚辈传授了剪纸的技艺,更能通过剪纸的内容向晚辈传递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信息。民间剪纸来源已久,它既是一种祈愿祝福的独特语言,也是一种承接祖先生命的信息、传承历史文化、传递民族道德观念的方式。所以,在古代女性的剪纸作品里,通常会融入一些教育元素,让良好的传统美德通过优美的画面呈现。如“孝”的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封建社会讲究以孝治天下,所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因此在儿童幼年时,长辈及师长就要对其进行孝道的教育。传统的剪纸作品里的“老牛舔犊”“、母羊喂奶”“、小鹿跪乳”等,是对母爱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儿孙进行孝道教育的良好方式。传统民间剪纸里还有“孝顺图”,以类似于连环画的方式来表现一个青年小时候打骂父母,后来自己生养了小孩才知父母养育之恩,并积极回报父母恩情的故事。又如,河南妇女要在六月六天气署热时剪“花扇”插在先辈的坟头,也是一种孝道教育的方法,正如民谣谚云说“:六月六,热难受,剪把花扇送坟头,表表晚辈一片心,先辈九泉情享受。”同时,剪纸也是对女性自身进行文化教育的方式,青年女性在向长辈学习传统的剪纸纹样的过程中,也会听长辈讲解剪纸纹样里所包含的古代文化知识。例如“,大禹治水”的剪纸纹样里,讲述的是古代水利专家大禹为造福民众,三十年治理洪水的故事;再如“,三娘教子”“、孟母断机”等剪纸题材,不但包含着对儿孙的教育,更有着提醒女性关注下一代的成长、将培养下一代视为重要的人生责任的警策作用;又如,在清代窗花里有一种“打鼗鼓舞”的图样,画面上有两个女人相对而舞,她们一手持肩扛的鼗鼓,一手持牛尾,正站在如意云头上表演欢快的舞蹈。而这种“鼗鼓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秧歌舞蹈,据《周礼•春官•小鼓》记载“:小鼓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下注云“: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可见,这种类似于拨浪鼓的乐器在西周时就已经有了,在古代女子的剪纸里出现这种古老的歌舞题材,也是对女性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载体。还如,自清代保留下来的一组陕西“女乐”剪纸纹样,上有八位古装女子在演奏笛、锣、鼓、三弦、唢呐、笙、钹、擅板等八种乐器,也是对女性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同时,大量的戏剧人物如岳飞、关云长、西厢记人物等,都是对女性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载体。综上所述,民间剪纸艺术不仅散发着无限的艺术魅力,也丰富了古代女性的精神生活,使之在苦难与贫穷之中找到了精神上的享受。于是,在中国民间剪纸里充满了古代女性的美好情感,也是古代女性生活经历的真实再现。

作者:刘佳宜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古代女性生活剪纸艺术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82063.html

    相关专题:赤峰学院学报 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


    上一篇: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下一篇:产学研联盟发展企业技术创新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