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与改革方法(9篇)

第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改革措施:使用分层次教学,解决学生层次差异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分组进行学习、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举办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及学习成效检验;改革考核方法,体现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平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影响到各大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融合了微课、慕课的世界大学城空间的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的新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着力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基础性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office办公的操作能力,是一门强调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大多采用的是“2+2”的形式,即2节理论课加2节上机实践课。理论课上以教师操作演示为主,上机实践课以学生自主操作为主。通过分析,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目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不大,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理论课要跟上教师的操作演示节秦,学生觉得很辛苦,很吃力,慢慢地就不愿意听了,玩手机、睡觉。实践课上布置的与理论课相关的上机任务学生不会操作,教师只得把理论课上与操作相关内容再重新讲解演示一遍,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2、学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学生中,学生知识水平存在一定差异,office办公软件有的学生基本会用,部分学生由于经常上网,则会一些最简单最基本操作,而有的学生则还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如果大家上课进度一样,很难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折中主义”,即以中等层次的学生水平来作为教学的参考目标,其结果是导致高层次学生觉得简单,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从而导致不专心;而低层次学生则因跟不上进度,失去信心,慢慢地学习气氛就会越来越差,甚至出现逃课、旷课现象。

3、以计算机过级考试为最终目的,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达到计算机过级考试中的优秀通过率,一部分老师整个教学中以计算机过级考试的知识点为中心,学生的实践操作也围绕着过级考试操作题进行,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注重不够,导致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依据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课程的特点,已经建立了一套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库,教师可以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和学生进行交流,进行资源共享,包括:教学资源下载、学生作业上传和批改、网上答疑、讨论及测试系统。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分层次教学,解决学生层次差异大的问题

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作业布置的形式,要求其在教师空间下载学生学习指南、教学微视频和实训操作手册提前自学和进行操作练。像Excel函数的使用和PPT中图表的生成这类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教师课堂上统一讲解演示后,学生可能还无法完全掌握,这时学生就可以反复观看微视频,在视频的指导下完成微视频中图表生成实例的操作,然后学生再举一反三完成相关的巩固操作练习题,遇到困难可在空间教研苑或空间群中提问,学生间相互讨论,集体解决问题,教师加以点评。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要注重其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的内容学生可以选择不学,其它章节教师只讲重点、难点。一般性的内容学生可在空间下载教师的课件、教案和微视频自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大的自由空间。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按规定学时授课,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在课堂上没掌握的也可通过空间观看微视频或通过空间单独和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或安排学习,可有效的解决学生学习水平或能力的差异,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达到教学目的。

2、通过有针对性的分组进行学习、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三个层次搭配进行分组,每组5到6人,保证每组中既有水平较高的学生,也有普通和较差的同学,同时选取一名高层次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本组的任务分配,学习指导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具有共性的内容,教师讲解并演示其中一个作为示范,剩下的由学生分组讨论自学。每组分别充当教师角色进行备课、讲课、操作演示示范并负责全班的上机任务的布置、实践指导及上机任务完成情况的验收。如在讲Excel数据输入时,教师主要讲解和示范文本型数据的输入方式及注意事项,剩下的数值型数据、日期型数据及时间型数据的输入就实行分组学习机制。每组先组内学习讨论消化知识,再由组长分配任务:谁制作课件,谁写讲义,谁负责找演示操作实例及上机操作任务素材,最后组长在规定的时间内收集组员的资料,组织本组成员再次讨论对资料进行修改,自评并上传至世界大学城空间,推荐一名成员在课堂上讲解演示、展示成果。其他学生可先从空间观看各组上传的相关学习资料先自学,不懂的可通过空间教研苑提问进行交流,也可对学习资料提出意见或建议。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师生双边活动增多,课堂气氛活跃;自学能力变强,动手操作能力变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变强,并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通过举办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及学习成效检验

为了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根据本学期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内容,举办相关的各类竞赛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各班学生实际情况以组为单位参赛,也可以个人参赛,参赛成绩可作为本学期本门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如:Word学完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图文混排之海报制作的比赛;PowerPoint学完后可进行PPT制作的比赛;学完计算机应用后可进行课程设计的比赛。整个教学内容完成后进行课程设计考核,要求把教材不同章节的内容整合成课程设计,例如学完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后,完成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从互联网上收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将资料归纳整理成Word文档,插入相应的电子表格、图片、图表、声音,用PowerPoint制作出演示文稿,进行展示交流,可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在空间设置班级各组的排行版,获奖作品展示,最佳演示课件奖,最佳讲解者奖等,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与兴趣,获得自信与成就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改革考核方法,体现学生综合能力

以一张试卷或一次上机测试来决定学生本门课程的学习是否合格未免失之偏颇,可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进行改革。将要学的内容划分成相对独立的模块进行学习和考核,成绩的评定包括分模块上机操作测试情况、空间作业完成情况、上机操作时的表现、参赛情况、获奖情况及组内表现等。如一个模块教学完成后,在平时上机实训中随堂进行考核。学生不但要通过本门课程的考核,而且学完本课程后还要参加“湖南省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或“全国信息化计算机技能岗位认证考试”,考试合格并获得证书。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技能掌握和考证较完美地结合起来。总之,在任何时候,学生都可以通过世界大学城中空间教学微视频和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上交自己的作业,及时与教师交流学习遇到的困难等。结合世界大学城空间进行空间教学,学习的方式方法更加灵活,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团队合做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可为他们将来走入职场进行现代化办公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久红.基于世界大学城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空间课程教学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5)137-138.

[2]张婧.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计算机应用基础空间课程教学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33)192.

[3]肖英.基于空间教学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3(27)244-245.

作者:包丽萍 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第二篇: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探索

摘要:针对我院民办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这一普遍现象,为了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就业岗位能够更好地衔接,让学生所学计算机知识能够适应职场对计算机相关技能的需求,文章有针对性地选取与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以实现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计算机;高职

学生背景概况

现如今,计算机技术已经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并演变为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全球信息化的生活模式已经开启的大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和定位也需与时俱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不仅是一门基础工具课,还扮演着为各专业学生的后续课程发展打下基础、提供支持这一重要角色。项目化教学顺应民办高职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案例教学作为基本方法,面向职场需要,培养岗位技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不断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实践能力,最终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

1项目化教学的定义和必要性分析

1.1什么是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Project-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其基本内涵是指学生借助老师或同学的帮助,自行参考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一系列相对独立的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项目化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吸取和加工信息者;二是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扮演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项目化教学过程包括“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实施教学项目、考核评价与总结”,通过教学项目让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工作任务情景中,认知工作流程以及每一个环节的作用和意义,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获得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能。

1.2项目化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各专业新生入学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的基本操作和应用、Office2010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Internet的初步知识等。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学生开展其他学习研究的基础,具有受众广,影响大的特点。由于基础课程内容知识点繁多零散,加上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因此,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民办高职学生基础不一,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理解接受能力差,学习兴趣薄弱的客观条件下,如何把上述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串联为一个整体,提高学生的理解、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每一个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项目化教学选取职场需要解决的实际案例,把学习中心放在操作和实践上,即通过真实的案例项目把分散的计算机知识串接起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使繁杂的学习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3项目化教学适应各专业差异化

计算机虽已成为一种必备工具融入进各个领域,但显而易见,各职业岗位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要求并非尽相同。在不同专业教学时,应根据实际岗位需求,设定教学项目内容,体现专业特色和适应不同专业差异化。

2项目化教学总体需求设计

2.1项目目标设计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要求,将项目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概述、Windows7的基本操作和应用、Word2010的操作应用、Excel2010的操作应用、PowerPoint2010的操作应用、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Internet初步知识6个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将不同职业岗位中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典型工作案例,对应的转化为不同专业学习的教学项目。Word,Excel,PowerPoint这3个项目可依据专业不同细分为公共项目和专业项目,其他3个项目均视为公共项目。公共项目不分专业,全部必修;专业项目依据专业不同,设计不同。如Word2010应用项目,公共项目可以设置为“聘用合同书”的制作,艺术设计专业项目为“电子宣传报”的制作。

2.2项目内容实施

每一个项目都是基于工作案例而设计,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细化成若干任务。每项任务都有相应的任务说明,步骤方法和利用到的知识点等文档。整个过程采取“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部署项目,引导学生按照任务说明和操作步骤自主制定任务实施方案;其次,学生按照任务需要,学习相关知识点并完成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向教师和同学求助,但仍需自主完成);第三,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完成过程和完成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对完成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对学生易错部分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把实施项目和串讲知识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项目化教学具体需求设计

3.1不同专业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不同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技能水平要求不同。如财会专业,在工作实际中运用Excel表格比较多,对Excel中的函数应用也比较高。除了一般的统计函数,针对这一岗位特殊要求,利用Excel的财务函数使用,专业项目选择“固定资产管理功能”。在该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引导。首先,教师布置项目任务,在了解一般函数的应用基础之上,引出财务函数,提供函数格式和各参数意义、项目说明、主要操作步骤等,学生自主学习素材资料,在教师指导下制定“制定表格—数据输入—套用公式—得出结果”的操作步骤和实施方案。其次,举一反三自主学习,按照一般函数的学习流程进行操作实践,学习函数的一般格式,掌握各参数的意义,如何录入数据,利用公式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等知识点。教师全程跟踪,随时指导。再次,检查评价,教师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针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疏导。最后,以点带面,全面总结梳理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学生系统掌握财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能力,可以给学生额外布置一个难度和综合性稍高、函数综合运用的项目,只提供必需的素材,不提供操作步骤,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搭档,自主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自主学习技能和拓展能力。通过上述项目化教学,使学生掌握函数知识点的应用,更能与生活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未来就业能力。

3.2不同学生个性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名片是每个职场人的“脸面”,是一个人向他人快速展示自己最直接的方式。一张有特色的名片,必然令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因此,引入“名片制作”项目,作为各个专业学生学习Word办公软件的公共项目。在“名片制作”项目教学过程中,实施以下教学步骤。第一,提供多款名片样式和对应素材,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制作样本,在教师统一引导下,制定“版面设计—表格的应用与设计—表格格式化与图文排版—页面美化”项目实施方案。第二,方案的具体实施,通过“版面设计”任务,可以学习设置字体属性、段落属性等知识点;通过“表格的应用与设计”任务,学会表格的插入、表格和单元格的属性设置、单元格合并与拆分等操作;利用“表格格式化与文字排版”任务,学会修改、增添字体,设置字体类型、插入图片、图文混排等操作技能;通过“页面美化”任务,学习设置页面背景、文字环绕方式等知识。整个操作过程,教师随时参与答疑。第三,检验学生作品,进行点评。第四,总结提高,基于项目操作过程,链接所用知识点,将理论与实践对接,形成知识串和技能链。通过上述项目化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整个案例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为了进一步拓展提高学生能力,可以继续布置“个人简历”项目让学生课后自由发挥。综上所述,项目化教学把专业需求、学生需求和未来岗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动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同时,还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顺利过渡,满足职场需求。

作者:王曼 单位: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第三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案例设计

摘要:本文不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而且还将案例与所授班级学生的专业结合,提早消除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畏惧,激发对本专业的热爱,增强信心。

关键词:教学案例;设计;工程清单

本课堂设计的《分析办公楼土建工程清单》是在工程造价专业的班级展开,从案例的名称看一般会认为是一门专业课程的内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该课内容选自一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1]。由于渗透造价专业的工作内容,为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能使学生能更早地进入角色。

1案例呈现

1.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向企业专家请教,了解预算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专业书籍、网络收集工程造价专业的相关素材。学生准备:根据发放的学习任务书中的关键词,事先了解本课案例中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如“工程内容、工程类别、工程费用”等,熟悉表格中的相关内容。

1.2创设情境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对造价员岗位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对后续课程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我以土建工程为背景,让学生以施工单位造价员的身份,对本单位所承接的办公楼土建工程进行成本核算,并提交各任务成果,为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通过营造与实际工作相符的学习情境,把新知的学习建立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

1.3实施任务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根据知识内容的关联性,从浅入深地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将总任务分解为三个子任务。任务一:对各工程类别进行成本核算。要计算出各工程类别的造价必须先对工程清单按工程类别进行排序,再利用分类汇总命令进行工程费用核算。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已有WORD中表格排序的经验,只要明确命令在菜单栏中的位置,单关键字排序便可完成。因此此部分内容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说明与提示自主完成。我则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接着,我启发学生找出单关键字排序和双关键字排序的区别,明确“第二关键字”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找出多条件排序的规律。那么,对于更为复杂的,需要“第三关键字”的排序命令,学生便可以迎韧而解。以往学生在调用分类汇总命令时经常忘记要先完成排序功能,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重要知识点的印象,我采用“碰壁点拨式”教学法,故意先不加说明,只是告知学生完成该任务需要调用分类汇总命令,学生在反复尝试后发现,直接调用分类汇总命令根本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屡次碰壁正在百思而不得其解之际,我提示他们进行汇总前必须先排序的操作技巧。任务二:对不同工程类别外包工程的工程内容进行成本核算。该任务涉及到多字段的同时汇总,凭借任务一中的分类汇总功能是无法实现的,必须采用数据透视表进行数据处理。初接触任务二(多字段同时汇总),学生很难辨别其与任务一(单一字段汇总)的差别,会自然地试图通过分类汇总功能去解决问题,而未能成功,但是由于吸取了任务一中碰壁的教训,很少有人再纠结于分类汇总功能的反复尝试,不过他们只是盲目地在菜单栏中寻找可能的新命令,却悟其道而不得其法。这时,我启发他们如果需要用新的命令去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F1功能键去查找EXCEL的帮助,但前提是必须充分剖析任务,找出关键词(数据或汇总),才能准确、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不直接示范,而是让学生自己查询F1帮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软件自带工具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科学地使用EXCEL软件乃至OFFICE软件中的全部高级功能。任务三:对超费用工程(>2万元)内容进行筛选,按公司规定提交项目经理审批。此项内容需要利用自动筛选及高级筛选功能实现。其中高级筛选功能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预设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突破难点。问题1:筛选出所有超费用工程(>2万元)内容问题2:筛选出所有外包工程中的超费用工程(>2万元)内容(且)问题3:筛选出所有外包工程以及超费用工程(>2万元)内容(或)问题1中的单一条件自动筛选功能,学生根据教材中的说明和提示可以较为顺利地自学完成;问题2只需在问题1的单一筛选条件基础上,增加“且”关系的筛选条件,仍然可以通过自动筛选功能实现;问题3和问题2十分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问题2是“且”关系条件的筛选,而问题3是“或”条件的筛选,他们不仅筛选的结果不同,采用的命令也不一样。问题3无法通过自动筛选功能实现,而必须使用高级筛选命令,高级筛选命令需要设置条件区域,这与以往直接选取现有表格中条件项的方法不同,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首先,我利用网络环境将学生划分成虚拟工作组,学生通过小组会议的方式进行组内对话,分析讨论“且”条件与“或”条件之间的差别,比比看哪一组的结论最形象、最贴切。下面是学生小组讨论的部分结果:(1)“且”是“三好生,必须每门课都是优”“或”是“单项标兵,只要一门课是优”(2)“且”是“住校生——只有周末的早8点到晚9点之间可以离校”“或”是“走读生——非周末的4点以后和周末都可以离校”从这些生动而诙谐的讨论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为清晰地判别“且”与“或”的差异。接着,我示范高级筛选的功能,而学生练习的过程仍然在小组协作的环境下进行。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也可以暴露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缺陷。这里,我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屏幕监控功能,发现设置条件区域的操作是学生容易出错的环节,因此针对此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1.4巩固提高

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我提供了另一份较为复杂的工程清单,让学生合理选择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方法进行数据的优化管理,其中增加了多条件多变量的数据处理要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个提升的空间。展示表“某项目工程清单”完成以下任务:任务1:对承包单位进行成本核算。任务2:对不同工程类别外包工程的内容进行材料核算。任务3:对所有费用中有一项超费用(>2万元)内容进行筛选。

1.5课堂总结

由于本课内容多而杂,为了让学生能够牢记并灵活运用,我自编了一段顺口溜:要想汇总先排序,多项汇总用透视,自动筛选有缺陷,高级筛选来弥补。

2案例评析

本案例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通过实际工作案例的选用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了必要的铺垫,提早消除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畏惧,激发了对本专业的热爱,增强了信心[2]。整个教学过程还有如下几点反思:

2.1“做足准备,事半功倍”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做一件事,不一定要立即着手,而是先要进行一些分析、了解和安排,做好充分准备,创造有利条件,这样会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学习也是如此,事先的准备,不管从老师还是从学生,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2.2“碰撞和挫折,是一种更深刻的成长”

人的思维和观念转变是最难的。往往要经历一些比较严酷的过程——碰撞或挫折,才能真正转变;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如何的开明,如何能接受新东西,其实,我们的潜意识里,还是会有意无意地自以为是,本能地进行抵触和抵抗。所以,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的时候,为了使其内在的心理想法发生改变,采用碰壁点拨式教学法能将重要的知识或者操作要点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甚至能使他们终身难忘。

2.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对学生来说,解决问题的结果并不重要,是否能做得完美也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让他学会独立思考,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不但可以促进能力的培养,促进智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完善自我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增强自信,提高了自主性。对于老师来说,教会他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关键点,让他以后在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也可以自己解决,而如何“授”,如何“渔”则是我们老师一生的课题。

2.4“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这是苏格拉底的名言警句。点燃火焰就是点燃学习的兴趣,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引导启发点燃的教育方法,会使所学之人对自己的认知印象深刻,也必定使所学之人对自己充满自信,一个有着自信且善于思考的人,也必定是会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我们要做的是推开教育的门缝,窥到教育的真谛,成为一个智慧的引路人,陪学生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万德年,周小仨.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创新计算机教育[J].计算机教育,2009(04).

[2]路玲.案例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神州,2013.

作者:王林海 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第四篇:计算机应用基础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针对MOOC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在实践操作性强的高校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方式,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进行实践研究,对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更适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教学使用的教学模式———实现分“班级”管理,创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MOOC;翻转课堂;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研究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指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近年来,对MOOC教学模式探索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很多高校都有了一定的成果,但如何搭建MOOC平台,建设适用于本土高校的MOOC课程还有待解决。希望衡阳市甚至全国的学生学习MOOC课程,进一步提升学校知名度,提高在国内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而对于普通高校,更迫切的问题是如何让MOOC落地,更好地为本科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基于MOOC的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理论上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文章就如何具体实施在MOOC平台下对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及其效果分析。

1在MOOC平台上实现

“班级”管理众所周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班级教学,每个班级的任课老师可以通过班级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因地制宜,及时给予不同辅导与学习指导。但是MOOC平台是以课程为单位进行管理的,对于不同班级的学生学习MOOC,老师无法进行区分,而每个班级的任课教师需要对本班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线上答疑,同时要准确掌握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有效的辅导。因此在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在平台上体现班级的概念并与实体班对应起来。(1)统一注册,导入名单。以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为例,2015~2016学期有本科生近2000人,共30个班级。为了保证老师可以区分学生的班级及学生用户名的一致性,可以平台原有的注册功能先进行屏蔽,再由老师将所有学生名单导入系统,进行统一注册,根据固定的用户名规则(如:课程级别+班级号+学号)进行命名,如106-20151100451表示选修大学计算机基,班级为6班,学号20151100451。学生或老师在平台上进行的任何操作都显示用户名及指导对象,老师通过用户名就可以分辨出该生是否为本班学生,有利于老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情况的掌握。(2)分班级讨论。在MOOC平台上讨论区,所有学习本课程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讨论,这种讨论方式虽比较自由,却给教师与本班级学生的交流和答疑带来了一些障碍,教师无法掌握本班级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无法在课堂上针对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在讨论区里,可以班级号为名为每个班级建立讨论小组讨论区,方便教师和本班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可在这个本班讨论区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成立讨论主题组,同时也可以向本班级的任课教师提问,使教师能够准确掌握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更好地辅助教学。当然,如果学生愿意,也可以与其他班级的学生及教师进行讨论,即参与课程的大讨论区。

2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MOOC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是在网上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很难把握是否是学生本人单独完成学习任务,是否真正掌握学习内容,即教师无法分辨学生学习的真实性及真实程度。为了检验学习过程的真实性,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建议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可达50%),规范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并且采用等级评分制,淡化分数,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①MOOC学习表现成绩,结合MOOC平台上的学习表现和自我测试成绩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给出一个综合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②作业和实验成绩,每周都布置实验和作业,任课教师选择性检查,重点检查创新性作品的质量,给出相应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③考勤成绩,占平时成绩的10%;④阶段测试成绩,在每周的课堂时间由教师组织利用考试系统进行本周学习内容的测试,检验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任课教师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及时干预和辅导,同时考试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此成绩占平时成绩的50%。结果性评价即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统一考试,题库统一出题,考试系统统一评卷,做到公平公正,保证不同班级、不同任课教师考核评价的一致性。

3教学效果分析

3.12015级与2014级学生比较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在2015级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全面展开,将其成绩与实施传统教学的2014级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以此检验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2015级学生参加考试人数2000,2014级参加考试人数1500人。通过图1可以明显看出,2015级学生及格以上各分数段人数所占百分比全部高于2014级学生,不及格人数所占百分比低于2014级学生。在课时减半的情况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教学模式中,学生成绩明显提高,说明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升了教学效果。3.2问卷调查与成绩的关系分析在课程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对MOOC课程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初步了解,以进一步分析其学习特征。本次调查共收集到问卷20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16份。问卷共有题目20题,其中单选题19题,开放题1题。(1)平台学习时间与成绩的关系分析。针对问卷中关于“每周平台上学习时间”的问题,把学生的答案与其成绩进行对比,可发现在平台上学习时间越长,学生的平均成绩越高。这说明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是有效的(如图2所示)。(2)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与成绩的关系分析。针对问卷中关于“你是否能够按时完成平台上的任务”的问题,把学生的答案与其成绩进行对比,可发现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平均成绩较高,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平均成绩较低。这说明平台上布置的学习任务能够提高学生成绩(如图3所示)。

4结语

MOOC和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理念正在改变着教学的各个方面,对任课教师、课程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文章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进行实践研究,提出适合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教学使用的教学模式———实现分“班级”管理,创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打造出师生间新的沟通方式。

作者:冯芝丽 单位: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第五篇: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研究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促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课程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设计;实现

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中,学生一方面应该学会分析计算机网络、维护和测试网络,另一方面还应该学会互联网应用软件的搭建与书写互联网工程资料等技能[1]。该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阐述中职项目化教学的具体设计方案。

1课程开发流程和教学目标

1.1开发流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实际开发主要经历“重构和解构课程”、“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等,图1为课程开发流程。

1.2教学目标

该教学目标主要就是对市场真实情况展开调研工作,对课程教学目标予以明确,主要内容有:①技能目标:熟练选购或者制作组建互联网的器材,会配置、组件局域网;会共享互联网数据;②知识目标:掌握局域网组件知识;了解互联网相关知识;掌握企业网工作原理;③素质目标:自我学习能力良好,与人沟通能力良好,信息处理能力良好[2]。

2《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现

本研究主要从项目设计和任务分解、设计引导文和任务书、设计教学反馈和评估机制三环节展开。

2.1项目设计和分解任务书

在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严格遵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原则,以典型计算机应用环境为学习情境,主线为计算机应用与网络组建,对小企业互联网组建、家庭计算机环境组建、小公司互联网组建三大学习项目进行设计,以上三个项目存在包含与递进的关系,其中项目一、二十学生模仿与教师引导项目;而项目三十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提供支持项目。分解项目任务的依据为互联网所组建的相关流程,对六大教学任务予以明确:选购网络设备、选择方案、雪球分析、搭建互联网软件平台、组建计算机硬件平台、总结和测评。各项目任务流程固定,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变换。

2.2设计任务书和引导文

为保证课程项目化教学能够顺利完成,对引导文、任务书进行设计,需要教师在任务或者项目前发到学生手中,且不同学习小组依照引导文和任务书内容提前开始课前讨论,从而是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逐渐提升。①任务书。任务书主要分为两种,即:分项目任务书、任务任务书。应该明确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目标,同时知晓任务完成所需了解的知识与成果,内容有描述任务、任务或项目名称、预期目标以及提交项等;②引导文。指明中职生任务完成的方向,此为学生课前实施自我学习的一个关键性材料,要求引导文应该和任务流程结合设计,问题设计环节必须确保细致,并包含任务重点与核心,中职生要依照引导文完成相关学习与工作任务。

2.3设计教学反馈和评估体系

适时教学反馈和课程评估体制是保证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发展以及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一项重要手段,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评估方案其实就是其指挥棒,以从正面指引学生实际学习方向。并在课程相关环节中综合贯穿项目化教学考核,强调小组团队重要性的同时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化,这样有助于对个人对小组依赖、小组对个人拖累现象的有效避免。①评估原则。在制定考核方案中可以将学生主体地位与综合素质体现出来。项目评估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工作结果评估、工作过程评估以及总体表现和综合素养评估三个层面[3];②项目评估方案。不同项目的总得分与期末答辩得分其实就是学生综合得分,这两项比值是70%与30%,比方说以上三大项目其分值分别是30%、30%、40%。选择教师总评、小组内自评以及小组间互评相结合展开学生项目评价,各项目考核主要内容有项目总结汇报与项目实训测试两大环节,系部统一安排期末项目答辩,且选择提问与汇报的答辩方式;③教学反馈。在项目化教学提升和优化方面,教学反馈非常关键,应该在各项目结束后展开教学反馈的综合调查,如果发现相关问题,应该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及时性调整。在设计教学反馈表方面应该将以下问题体现出来:学生了解项目化教学与否、满意教师项目设计和相关教学组织与否、是不是通过学习对相关职业技能进行了提升、教学实施和组织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的。

3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促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课程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总而言之,项目化教学是适合应用型和技能型院校教学的课程教学方法,然而,现阶段依旧在探索阶段徘徊,在真正实施期间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和推进学校教学变革、教育工作者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等因素存在密切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卢艳.基于翻转课堂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设计——以项目4-3《统计零用钱支出数据》为例[J].中小学电教月刊,2015,(12):53-53.

[2]郑剑锋.中职学校课程项目化设计实践探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设计为例[D].扬州大学,2010.

[3]赖月芳.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养成探究——以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6):72-73.

作者:张雷

第六篇: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任务驱动法的概念和关键点,然后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流程,从而实现职高相应课程内容的教学。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计算机应用基础;引导;自我实践

引言

现在各个职高学校为了培养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应课程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和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理念,重理论轻实践,这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相悖,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学生自我动手实践的能力,而后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理论知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也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实际操作都不能熟练掌握。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实际任务为教学主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际任务后自我感知和体验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教学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升职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的主要学习方法,这对于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来讲,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以各种实际任务为教学主线,以完成实际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处在一种自主主动的状态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自己实践和探究,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整个过程中完成新的教学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现,是教师在将整个教学内容细化成相应的若干个教学任务,而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实践,来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自主学习,进而在整个过程中使自己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新的教学内容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所在,就是要设计整个教学的主线,在课前准备环节,完成当前教学内容的实际任务的分配与设计。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充分研究与分析下次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整理和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问点,设计相关的教学任务。此外,设计任务时,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层次水平问题,设计的任务要难易分清,从而保障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任务完成来学习新的知识,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最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要求减少教师干预性,教师要转变个人的传统观念,要时刻以学生为课堂核心和主体来开展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在个人体验、个人感知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2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创建教学场景,引入教学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要引入教学任务,教师可以考虑情景教学法,在课程任务设计时,通过对当前教学内容的分析,设计相应的教学场景,从而将设计的任务融入到教学场景中。例如:在“PPT演示文档”课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首先为学生播放一个精美的、动态效果绚丽的、声文并茂的、载入动画视频的PPT。通过新颖的文档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讨论并分析制作出PPT的步骤,并以此为基础细分成一个个简单的任务。

2.2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加强教师引导

在实际任务提出之后,教师就要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根本,开展教学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课堂主题,让学生将自己以前掌握的知识与当前课堂的知识相结合,通过个人回顾和课前预习的方式,来积极地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完成方式要时刻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分析当前的任务的主要应用技术,通过查阅资料、查找相似的解决方法,通过个人实践、探索及创新来完成整个任务。当然,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那么教师的作用则是以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通过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教师要注重个人的引导,切勿由于新的教学方式而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情绪,要时刻引导、鼓励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自己来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认真提升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合作的方式,教师的引导不一定是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学生建立团队合作的桥梁,让学生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针对“PPT演示文档”的具体任务,可以让小组成员相互协作,从简单的文字插入与编辑、PPT文档页面排版等内容入手,然后到字体颜色设置、动态效果设计、音频视频插入等逐个完成相关任务。

2.3任务总体评价,总结与反思

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思考与总结,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并且通过分享的方式来展示任务完成的方式,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在总结、分享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提升空间,最终实现相应课程内容的学习。

3结语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要通过设计专门的任务、实施相应的任务教学以及最后的评价、总结与反思整个过程来完成整个教学,从而提升职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整体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啸.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3(1).

[2]王婧.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1(8).

作者:郑丽娟 单位:山西省原平市职业中学

第七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提升教学效果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开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办法。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

调查分析发现,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教育人士需要认真分析造成各种现象的多元化因素,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推广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逐步改善和调整,实现教学高效化。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都使用多媒体教室和课堂实践轮流进行的教学手段。这种模式的教学首先学习理论,然后进行实践,两个过程不是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完成的。上机训练时,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通常已经忘记了理论知识,无法展开良好的实践操作,导致学习效率低、掌握水平不高,大部分课堂时间都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最终降低了教学效率。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关注点出现偏差,浪费了教学时间和资源。

二、一体化教学理念

教育部门在相关规定中明确指出,要正确地处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争取将理论融合到实践中,运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该原则作为指导思想,彻底落实到应用中。一体化教学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序地结合到一起,把握实践验证理论、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基本学习规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移到展开实际操作的车间或实训地点中,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教师通过演练讲解、技巧分析,指导学生现场实际操作,并对关键知识点进行专门的练习。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将学生从原本的被动状态转化为主动认识的状态,打破了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做的有效结合,改变了教学分割的状况;教师结合不同主体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指导,通过实践教学,将考核和培养相结合,最大化地突出教学特点。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努力实现目标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的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目标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为:教师提供指导性建议,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展开教学。教师要以设定好的教学目标为指导,整个实施环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积极鼓励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不断努力,教学的最显著特点是活动环节中确定将理论作为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关注知识的实用性,帮助学生树立期待心理,提倡实施环节中的师生互动,以此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特点,要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努力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1.设计教学情境,专业教室上课学校内部要有专业化的教学场所和设备,以便落实一体化教学,这是展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基本保障。计算机教室包括两种类型:机房和多媒体教室。教师的讲解需要在多媒体教室展开,学生的上机操作则在机房展开。计算机基础的内容重点是讲解软件的基础应用,利用多媒体讲解时,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动手,所以容易遗忘,耽误有限的操作练习时间。因此,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分开实施的教学场地安排和一体化教学的基本原则相违背,不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智力特征。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学校内部就需要建立一体化的计算机教室。(1)学校需要在机房中悬挂幕布、安装投影仪,让机房具备多媒体教室的基本功能,教师在讲述基本操作方法的同时通过投影仪演示,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实践操作,实现边讲解边训练。(2)计算机机房中的网络系统需要安装教师的多媒体网络实施控制软件,教师利用软件对学生的计算机进行控制。必要时,可将教师的计算机界面展示到屏幕上,这也是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合理的设计可将理论知识随时和实践操作结合到一起,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电脑的运行状态要有把握,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幅度提升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整个课堂处在一种积极的互动状态下,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分析,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做出正面的回馈,明确学习的方向和路径。2.编写一体化教材,设计一体化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一体化教材是促进教学模式落实的重要条件。一体化教材的编写须满足职业的基本标准和要求,语言要形象具体,信息含量丰富,关键部分引用案例或图示。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操作内容大多数比较枯燥、趣味性低,仅利用菜单的方式逐个讲解不同命令的指令性作用,没有具体的案例。所以,在编写教材时,要改变传统的教材编写方式,选择典型且符合实际情况的具体案例,利用案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中。案例的设计要有普遍性,要包含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并进行详细描述和讲解;案例要有情境性和实践性,和实际应用吻合;案例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总体认识水平,不脱离学生实际,避免学生理解困难;案例要生动,利用故事情节适当串联,融入学生应用中更好,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教材整体要保持系统化,案例之间和章节之间互相联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此外,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数据资源,建立专门的案例习题数据库,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选择练习内容,进行自我强化学习,促进操作技能的提升。教材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要体现能力培养的完整性、系统性、层次性,配备专业的参考答案,给予学生自我进步、提升的空间。3.多种教学手段联合使用,提高一体化教学效果(1)项目导向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或任务教学法是以项目的任务作为教学实施的核心环节,教师给予学生详细的指导和启发,带领学生参与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带动学生思考,将传统的教师教学转化为学生求学或索学。学生成为整个教学实施环节的主体人物,将教学中的抽象问题转化成实际应用。教师及时点拨、指导的目的是实现指引,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关系也在不断地转化,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自学研究能力的目的。(2)课题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单纯依据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效果是非常不好的,因为学生对菜单命令性功能的理解水平较低。教师可以制作专门的习题库,将不同模块中的常规性应用问题编写成具体的练习题,配合对应的素材和环境,通过多媒体讲解或演示,方便学生自行研究学习。利用模块化的应用,使学生感到简单,便于接受,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内容,原本用语言难以描述、讲解的部分变得清晰明了,新的知识点融入习题库中,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在应用中需要重视的问题是,由于学生的系统逻辑性较差,教师需要定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整理,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和理解效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3)因材施教法。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学生的认识程度、基本操作能力、基础知识不同,所以教师在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应运用分层教学法,做到因材施教,向接受程度高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自学资源,提供一些网站或软件,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后稳步提升。很多基本操作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掌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深入研究,以强化学生的记忆,训练专业技能。部分基础性差的学生可从基本抓起,设计好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牢固掌握基础的前提下,逐渐培养,稳步提高。4.构建专业教师队伍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学校应充分认识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专业能力强、教学理论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软件处理知识更新快,不仅有助于理论教学的开展,还能促进教学辅导和校内系统的及时维护。学校定期对专业教师展开培训,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和企业合作,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后期的教学工作服务。

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1.突破传统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颠覆了过去的教学模式和评级结构,能深入解决教学实践和理论知识无法及时衔接的问题,降低教学的不连贯性。配合应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高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和学习效率,促使学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轻松的课堂氛围,最大化地利用教学资源和设备,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降低学生心理压力,实现教学模式的突破。2.提高教学效果计算机基础教学大部分是系统化、理论性的知识。一体化教学使抽象的知识生动灵活地转化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深入研究,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理解理论知识,努力发散思维,提升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自我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3.促进教师队伍的进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促进了师资队伍的不断进步,督促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深入研究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师资队伍。总之,学校和教师必须正确看待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识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效果,师生合作、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超

第八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改革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资源建设等五项措施;并以实践教学中融入就业岗位需求为实例,详细阐述了本课程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实验过程。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暴露很多弊端,许多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达不到社会的需求,这会给学生进入社会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研究与探索新形势下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当务之急。

1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1.1改革思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院为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涉及面广、影响大,因此学院非常重视,先后将本门课确定为院级精品课程和教改实验课程。自课程建设以来,我们逐步确立了本课程的改革思路为:在教学体系设计上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入手,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规划并精选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模块、设计教学案例、探索教学手段方法、采用基于职业岗位培养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教学,让职业岗位实践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并组织学生最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1.2改革措施1)改革课程教学模式课程采用基于职业岗位培养的教学模式,即教学任务、项目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以此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2)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职业教育应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所选内容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改变“满堂灌”的状况,实践教学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贯穿“精讲多练”的原则。3)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突出应用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将教学中的知识点与工作、学习、生活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联系、归纳、总结,形成案例或任务,并将教学内容中的课本知识点与案例或任务进行结合,将传统的理论知识融入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循序渐进的掌握技能。4)加强立体化资源建设教学中我们还加强立体化资源建设,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教学平台,旨在通过此教学平台的建设,积累优秀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测试、下载、交流、讨论的平台。5)改革考试机制课程建设以来,我们把计算机技能鉴定考试纳入正常的教学中,实现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通过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双证融通,突出了计算机的实践性教学。考核方式改革后,我院每年学生参加全国高新技术考试通过率基本稳定在95%,课程改革及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教学实践研究

本课程采用基于职业岗位培养模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完成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获得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实践表明,针对高职学生实施基于“职业岗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学院初等教育专业(以15级小教3班作为试验班级)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2.1研究对象教育系15级小教3班2.2研究目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融入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了解小学教师这一工作岗位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学习目标、建立初步的就业意识并能够感受到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走向。2.3研究内容1)具体模块设计范例:Windows操作:个性化桌面设置、个人资料管理等。word文档排版:毕业论文格式设置、文档版面设计与修饰、制作电子小报、考试试卷制作、个人简历表格制作、制作准考证等。excel表格处理:创建一个班级管理工作簿、制作学生成绩表、对学生成绩的数据进行处理及统计分析等。2)课程简案范例:课程名称:表格的制作与编辑。课程目标:在教师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表格,例如:通讯录、成绩单、课程表、个人简历等。因此,学会表格的制作与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尤为重要。教学过程:案例引入,选取教师工作中常用的表格进行演示,例如课程表、值日表,指导学生由浅入深掌握制作规则表、表格格式化、不规则表的基本方法。分析讲解,案例引入后进行分析讲解,教师做学生模仿,实现从知识点到实际操作技能的转变。举一反三,配备与知识点相对应的表格项目,学生通过项目实训过程后,能牢固的掌握表格的制作、编辑技术。总结提高,该阶段是对所学理论与技能的一个总结提炼的过程。作业考核:灵活运用制作规则表与不规则表的方法,设计完成个人履历表,并进行美化。2.4模拟岗位实践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的时候通常都会帮助指导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排版文档、处理学生成绩等一些事务。于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安排在最后三周时间里进行教师岗位工作模拟实践,包括用word进行文档排版、设计考试试卷、设计调查问卷;用excel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与汇总、设计班级管理中需要的统计性表格,如考勤统计表、课程表、值日表等等;现场制作PPT进行自我介绍、快速设计完成教学课件等,即巩固了所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知识技能,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提高该门课的教学质量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学生以后走入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特别是职业院校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更值得研究与探索。

作者:马妍 单位: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提升职业化办公能力为目标,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就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改革。以提高职业化办公能力为主线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层等教学方法,进行模块化教学。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职业化办公能力;课程改革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已经应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并在各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占用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常常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在飞速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国家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所以计算机技能作为中职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需要进行相当大地改革。作为学校公共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例如对Windows7操作系统的操作以及安全维护、常用软件以及网络的应用、Word、PPT、Excel办公软件的应用等。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改革应该是基于企业中计算机使用情况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并结合中职学生的性格与特点,在基于岗位能力与素养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计算机操作技能与岗位职业素养。

一.传统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作为学校的公共基础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部分学生都是把它作为一门理论课程来学习,没有把它作为专业技能一样进行实训,导致学完该课程后不会利用Word软件编辑文档、不会使用Excel分析处理数据,这些都是不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因为企业中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大部分工作都是靠电脑来完成。除了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之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的选择与企业岗位要求不相符,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落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知识与技能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无论是计算机的硬件方面,还是计算机的软件方面,其更新的速度是非常快速的,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确实非常缓慢,远远不及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所以,导致计算机新的技术、新的知识不能很快的被学生学习。使用陈旧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与社会对技术人才的技能要求不相符合。所以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不断地更新,掌握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与社会和企业接轨。

(二)教学内容过于笼统,过于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略技能的模块性

在开学之初,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是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开始入门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第一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非常抽象、难懂,对于学生学习来说,这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如果一开始经讲解过于笼统的知识,忽略了知识的模块性,使学生认为这门课是纯理论课,教学内容又非常的枯燥、难懂,毫无学习兴趣可言。因此要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教学,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拒绝满堂灌的教学,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适用的、能学的、学得会、想学的知识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助学习,提高个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三)教学手段过于简单,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讲完一个实例之后,学生按照教师所讲的操作步骤去完成实例。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学知识,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长期下去,生就会慢慢的失去学习的动力,甚至放弃学习,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教学实例知识单纯的对计算机知识进行操作性训练,并没有结合岗位需求选择实例进行正对性的实训。在我看来,只有与企业岗位需求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训,才能够事半功倍,达到最好的实训效果。

二.基于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课程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应该从岗位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岗位能力要求,把提升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职业化办公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办公的流程,从实际案例出发,提高学生的办公能力和岗位素养,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总而言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文字处理、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演示文稿的制作以及网络维护等四方面的能力。从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出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其具体的改革如图1-1。

(一)基于企业岗位能力和素养的要求,重新重合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培养具备自主学习的并具备日常办公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主要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进行了以下的尝试:1.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与开发性,对知识点可以进行二次的开发,还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过教学内容的熟练,要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样式。2.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段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要学习一年,是一门学年课,时间较长。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第一学期参照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筛选教学内容,完成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训练;第二学期参照计算机操作员(中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模块化教学,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具体的教学内容见表1-1。

(二)分析工作流程,模拟环境,采用案例、任务、驱动、分组相结合等教学方法,进行模块化教学

在充分结合不同的专业模拟工作情景的基础上,如何制订教学计划才能既让基础好、能力高的学生拥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又能让基础差、能力弱的学生能掌握教学知识,是在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所以在“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分层教学,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创新改革。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企业,培养自主学习的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把变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实现“多手段教学”。1.情景教学情景教学,就是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大量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实训。只有这样讲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以至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例如,对于机电电子专业的学生、数控技术应用的学生,可以通过制作“产品使用说明书”、“会议备忘录”等案例进行情景教学;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制作“个人年度工作计划”“班级期刊”、“手抄报”等案例进行情景教学。通过专业案例的训练,使学生在情景中深刻感受到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自主,提高学生的能力。2.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指学生在智力、非智力和基础知识等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有差别的进行教学,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有区别地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在教学的进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要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除此之外,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几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3.任务驱动教学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并提出带有明确目标要求的任务,然后将总目标划分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将学习内容细化到对应的任务中,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比如说,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等级考试的重要知识(office办公软件等)划分到任务中。总而言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按照任务步骤进行实训,简单、移动,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与操作技能。4.案例教学结合企政治期刊业实际案例,进行案例分析、逐步演示,讲解案例所包含的技能知识。比如说“产品销售统计”案例,具有以下功能:根据产品的销量进行业绩排名,再根据业绩排名确定销售人员的销售奖金,统计公司每月每个人的平均销售业绩、制作图标等。根据计算机操作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技能要求,设计了与企业岗位密切相关的教学应用案例,具体的教学内容参见表1-2。

(三)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作为课程的考核手段

选择开放性的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考核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选择计算机的等级考试作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试方式,选择职业资格认证作为学生能力的考核方式。1.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实行考教分离,实行统一的命题,在规定的时间进行统一的考试,并进行统一的阅卷,是非常公平、公正的,与此同时,也是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还可以促进教师更关注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一种非常好的考核手段。2.计算机中级操作员职业资格认证计算机操作员(中级)职业资格认证主要分为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个部分,其中采用考场上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技能操作考核。该考核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也为将来的岗位就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课程经过教学改革后,其中职班的教学效果显著。使用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职业能力认证作为考核手段,不仅得到了学生的重视,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职业办公能力,感受到岗位办公的基本流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了不同专业的情景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例如,大量的教学案例使得上课的时间比较紧,一些基础弱、能力差的学生常常很难快速掌握,跟不上教学步骤,使得如何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确保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如何培养学生掌握自主、持续学习软件的方法并应用到日常办公活动中,从而进一步增强个人素质等为题还需要不断的摸索解决。总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改革中要以学生为主题,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尝到成功的苦熬了,这才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关键所在。

作者:赵国睿 单位:天津市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与改革方法(9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191886.html

    相关专题:制冷与空调 榆林学院


    上一篇:现代企业管理与人本管理思想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