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与实践(6篇)

第一篇:小学科学课堂核心概念教学的思考

摘要:科学教育应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但目前的现状是广大科学教者们还是比较习惯知识性的教学,而忽视核心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科学课堂核心概念的建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概念;建构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英国的温?哈伦在《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就提到“在构思科学教育的目标时,在知识方面不是用一堆事实和理论,而是用趋向于核心概念的一个进展过程,可能会部分有助于克服上面提到的困难。这些核心概念及进展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他们在校以及离开学校以后的生活有关的一些事件和现象。”此处提到的核心概念也可以称为大概念,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科学的核心概念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表现为学生发展起来的一些思想和一些观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处理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

小学科学教育主要涉及四大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技术。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技术领域,对学生进行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的教育,是当前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如何在科学课堂中构建科学核心概念

1.把握学生的前概念现在的学生处于一个多媒体时代,他们可能会通过电视、书籍、报刊、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自然现象和人类的一些科学产品,当然在他们的日常活动中也会产生一些自己的认识了解,而这些印象必然会被他们带入课堂。这些印象就是他们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的“日常概念”,也可以称之为前概念。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核心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书面测试、访谈分析、个别交流、画图等。这些方法的采用可以视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随意用的,要针对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比如,画图非常适合在课堂上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这个方法比前几种方法简单易行,一张白纸,一支笔,不会对学生产生一些暗示,而且这个方法已被大多数老师运用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因为有时学生的想法是很难只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利用画图的形式可以让我们更加贴切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因为有时学生所说的并不完全符合他们的所想,并不能完全表达他们所要表示的全部意思。利用画图可以更多地暴露他们隐藏于大脑中的隐性思维。2.找准概念生长点,引导感知科学核心概念基于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的脑袋中存在着一些前概念,这些前概念有的可能是错误的,但它包含着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假设,这些原有的经验和假设正是核心概念的生长点。科学教学活动过程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前概念,通过深入地探究活动让学生直面自己的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通过各种构建活动,建立起新的概念体系,达到核心概念建构目标。这些活动可以是通过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来消除错误的前概念,也可以是让学生经历认知冲突,消除错误的前概念,还可以是为学生提供符合客观事实的事物,发展学生不完整的前概念。但是科学核心概念的建构还要借助完整的探究过程来实现。3.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帮助学生核心概念的建构过程也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以及他们个体科学概念发展的水平。近年来,为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现状,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广泛提倡采用基于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通过探究活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当然探究活动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设计好的探究活动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4.促进学生深化科学核心概念深化科学核心概念,就是把科学知识技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转变成他的一种素养,通过实践发现有这样两种深化方法。概念图构建法,它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脑中的概念思想,把隐藏于人脑中的东西变得现行化、可视化,便于交流与表达。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他所掌握的科学概念,加深记忆。并且可以区分出大概念和小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比较而言,让学生应用科学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更能促进学生深化科学核心概念。学生能将自己所学转化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正是我们教学最终所期望的。通过运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当然也只有通过运用才会暴露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理解上存在的缺陷,也就便于我们帮助修正和深化。科学核心概念的学习及其进展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他们在校学习或是离开学校以后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件和现象。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学生需要有趣的、能参与的以及与他们生活相关联的学习经验。要达成这些条件,还需要我们广大的科学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对科学教育的目标与程序进行思考与创新。

参考文献:

谢晓玲.小学科学课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的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1).

作者:殷霙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的路径

一、生活科学教育意义

小学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基础性学科,它是通过各个领域中不同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的存在。由于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想象力与思维非常活跃,生活科学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轨迹与生活轨迹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的科学知识。生活科学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利用生活中的规律和常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科学成分。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与探索精神。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仍然充当主角,占据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枯燥、抽象,教学气氛沉闷、乏味,学生上课打盹、搞小动作的现象普遍。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缺乏知识的有效延伸,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脱离了实际生活。造成学生听课兴趣不高,难以实现培养探索能力的教学任务。导致这种教学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准确判断,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理解起来晦涩难懂。其次,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与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面对这种教学问题,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学科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1、对生活中的科学进行了解。围绕生活、了解生活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基础,首先要对学生身边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和积极思考。小学生的一个行为特点是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例如,为什么有时候冰棍会冒出白色气体?为什么澡堂的天花板上会挂满水珠?在北方,为什么夏天下雨,而冬天会下雪?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提高学生们对生活现象的探究意识。(2)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实践探索。探究活动是观察、分析、思考与总结的过程,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很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动脑,而是缺少正确的引导与指导。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们提出的科学现象,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例如,一些孩子会问:为什么家里的铁锅会生锈?还有的孩子问:为什么通过电话能够听到对方声音?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有探究的欲望,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2、将科学教育生活化。小学科学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要实现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师应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认真贯彻执行教学实践任务,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应加强对教材的有效性延伸,使小学生拓宽思维与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科学意识,掌握科学知识。(1)将教育环境科学化。学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成长,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教师应改变严肃的教育环境,设计一些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化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并体验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几个兴趣小组,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在一起共同探索与分享学习经验,促进科学知识的学习。(2)教学与活动服务于科学教育需求。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很多教师苦恼于怎么让小学生端端正正坐在课堂中学习,与其这样,不如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与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识,这种方式所得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会更加有效。同时,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科学教育更多的应该是走进自然,走出课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神奇。另外,教师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班级活动,可以通过联谊或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拉近班级与班级的距离,普及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更好的完成知识的学习。3、在生活中让学习成果得到巩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贯彻,新课标在小学教学中的施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必要性。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兴趣,增强科学意识,探索科学奥秘,用知识解释周围的科学现象。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巩固学习成果,并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于孩子好奇的问题,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树下,冬天湿衣服晾在室外结冰后仍然可以晾干,从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气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科学知识。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交流对于知识的巩固与记忆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应注重日常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生活现象与常识,鼓励与引导孩子们深入探索,巩固课堂知识。

作者:桂贺丽 单位:通榆县鸿兴小学

第三篇: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

摘要:小学生是国家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如何开展小学生的教学也成为了各学科老师探究的课题,小学科学看起来与语文、数学是不同的,很多老师认为学习这些是没有用的,其实不然,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带领学生认识这个世界、感受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他更能激发学生对于世界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因此,小学科学的教学也有着它不可撼动的地位,那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形式的教学才能更有效呢,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下探讨,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方式;探究

一、采取游戏教学的教学形式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往往对游戏有着很大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把知识融入到教学的环节中去,那么教学的效率一定能有显著的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也能够进一步加深。举例而言:小学科学有一章是《工具的科学》,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拿出一些简单的塑料制的工具,让学生们去制作一个房子,看看都需要用到什么,从而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工具,并对工具的定义和作用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这种在游戏中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像传统课堂上那样为了让学生能够IU记住而进行教学,而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年龄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从而使教学充满了乐趣,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采取多媒体的形式辅助教学

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声音和动画的形式更能深刻地展现出教学的内容,而且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对于这种有声音和视频东西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对于小学科学的兴趣。举例而言:在学习《交通工具》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在带领学生认识自行车的时候,总不能把一辆自行车弄到课堂上来吧,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从网上搜一些各式各样的自行车,以及它们各部分的构造图,讲述汽车的科学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搜集一些关于汽车的资料来进行播放,这种教学的形式肯定比老师只靠一张嘴和粉笔黑板来进行教学的方式要生动形象的多,并且,在讲述交通工具的发展的时候,老师可以搜集一些从古到今,人们从依靠双腿到现在的汽车飞机火车动车,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过来的,让学生对于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都有一个了解,也能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于故事的兴趣要比课堂教学的兴趣来的更加强烈,他们对于这个社会和世界的发展确实充满了好奇心,但是这也需要老师能够运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所要教学的内容,因此,老师就可以把教学的知识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来讲给学生,这样学生们对课堂的兴趣会更浓烈,也更容易记住老师所讲述的知识。举例而言:老师在给学生讲述《和动物交朋友》的时候,可以拿一些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作为教学的素材讲给学生听,例如有一个电影是忠犬巴公的故事,有一只狗在飞机上丢失了,然后被现在的主人认养了,它每天都去送主人上班并接主人下班,它有着非同寻常的感知能力,在主人临终前的几天,它每天都特别舍不得主人去上班,直到主人有一天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回来,然后这只狗就每天守在主人下车的地方等待主人下车,有好心人收养它也不肯去直到生命的尽头。以这种故事的形式来展现出动物与人之间的情谊,更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也更能使学生承担起爱护小动物的责任,在无形中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四、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教学”,那么什么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呢?小组合作教学的形式指的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探索和讨论,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的意识,使学生学会怎么去学习知识而不是学到了什么知识,也就是传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学习知识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够有独立的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举例而言:小学高年级的科学有一章是《生长与变化》,老师在讲述这节课内容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们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内的同学进行讨论“植物是怎么生长的,小树苗是怎样生长成大树的,动物是怎么生长的,小动物是怎么从刚出生到睁开眼睛一直到长大的,那么我们是怎么长大的,是怎么从只会躺着到慢慢学会爬,再到走路跑步的,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生长的规律和变化。在学生自己进行探索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所得出来的知识比老师灌输给自己的记忆起来要更加牢固,讨论的形式也使课堂的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五、创建教学的情境,寓教学于生活

在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重要性与实际性,很多学生认为教学的内容在生活中不一定能够得到利用所以不肯好好学习,那么要想让学生认真学习首先就是要让学生看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愿意去学习。举例而言:老师在讲述《观测天气》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大家如何来判断今天是穿棉衣还是穿T恤呢,是如何决定今天出门是打太阳伞还是雨伞呢?”很多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天气预报呀”,那么,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入到课堂的内容来了“既然大家都根据天气预报来判断自己的穿衣指数,那么天气预报看来对大家很重要,大家想知道怎么来观测天气吗?”老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教学的情境中来,把生活的实际例子带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爱上学习。总述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很重要,希望各位老师都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刘克健.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21(6)

[2]井春萍.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吉林教育:综合》.2015

作者:孙京玉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第四小学

第四篇:小学科学概念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科学概念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小学生科学概念学习的两个阶段———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是通过科学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联系起来的。从小学生的科学认识过程入手,从解释和预测功能视角出发,对北京市小学科学教学评优视频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在科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注重概念结论,忽视方法引导;注重概念获得,淡化概念应用;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未能协调。提升小学科学概念教学质量的对策为:概念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并重,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缺一不可,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有机联系。

[关键词]小学科学;概念教学;解释与预测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科学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热爱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1]1由此可见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小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知识、会运用科学知识,才能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在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中进行,而科学概念的学习是科学认识活动的基础。科学理论有解释和预测功能[2]63-64,这对于科学概念同样适用,即学生在获得科学概念后,应该“用科学”,才能体现科学的意义。概念学习包括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两个阶段,概念应用通过概念的解释与预测功能体现出来,学生只有获得并理解科学概念后才能准确应用,这两个阶段都不能偏废,而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之间的有意义联接。这种联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协调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两个环节,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联系。

一、解释与预测功能对小学生科学概念学习的意义

人类的科学认识过程是从客观事实到科学事实,再到科学认识,最后是科学认识的应用。通过观察与实验从自然界中的客观事实得到科学事实,再用思维加工科学事实得到科学认识[2]42。科学认识的成熟形态是科学理论,得到科学认识之后用科学认识解释自然现象,实现科学理论的功能。当科学认识出现反常或危机时,就会出现修正科学认识或产生新的科学认识,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虽然小学生的科学认识过程不具备人类科学认识过程的严谨性、复杂性,但是其基本重演了人类的科学认识过程[3]。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经历两个阶段:首先,通过探究实验获得科学事实,在积累科学事实后通过归纳概括、思维加工,逐步获得科学认识;然后,用获得的科学认识去解释和预测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科学概念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科学概念的学习与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合理的科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以及科学能力的提高都有密切关系。概念学习的过程包括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分别对应学生科学学习的两个过程。概念获得通常是以观测和实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抽象、概括由经验获得的事实,进而归纳出科学结论。而概念运用则是从一些作为原理的判断形式出发,通过逻辑推理,解释科学现象和理解科学原理。科学课标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1]2。当前,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得到科学事实,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科学概念。这种概念获得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已小有成效,学生在科学课堂中不仅能够获得大量概念,而且有了主动权,获得了更多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经历。中学阶段,学生获得概念之后,往往会用大量的练习作业来巩固所学。虽然大量的练习并不符合小学科学教学特点,但其中也有借鉴意义。不同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情感发展特征不同,科学教学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小学阶段,虽然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完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强[4],但他们逐步开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由于其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有时无法解释科学概念中的原理,所以只要求他们能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足够[5]。而对于这一联系的过程,目前则相对忽视。在学生获得科学概念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是否获得了概念,而很少联系到概念应用,也有的教师在学生获得概念后只是简单地拓展甚至直接结束教学,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有获得了清晰明确的科学概念才能准确进行解释和预测,在应用科学概念解释和预测现象中也能加深其对于科学概念的把握和理解,两个过程都不能偏废。

二、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因此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与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有极大的关系。如果只注重概念获得、忽视应用,教师的教学组织就会存在偏差,学生在学科学之后难以用科学。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小学科学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北京市2015年小学科学教学评优课视频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注重概念结论,忽视方法引导

在“热对流”①一课中,教师通过烧热水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热,甚至沸腾?”接着学生进行模拟烧水的探究实验,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并在烧杯中放少量锯末,观察锯末的运动路径。学生观察到的路径有锯末先上升再下降、锯末在水中从下到上转圈两种,这两种路径都是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的缩影,只要稍加引导便能得出结论。然而,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了解“锯末运动的路径”与“水的流动”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难以总结结论。最后教师只好告诉学生底部热水类似于热空气会上升,上面的水温度低冷水会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就会使水变热,甚至沸腾,这就是水的热对流。这时再让学生复述解释“水为什么会热,甚至沸腾”,学生仍然十分迷茫,教师又在多媒体设备中出示了结论让学生朗读,并告诉学生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此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冬天开暖气会很暖和,而且暖气安装在室内下方”,有学生回答时还出现了“热传递”的字眼,但很难说出“对流”。观察与实验设计主要有三种方法:放大法、转换法和对比法。放大法是将观察对象放大,以利于形成强刺激或对细节的感知理解。转换法是将不明显或无法感觉的科学现象转换为可清晰感知的现象。对比法是将两个或多个具有同种性质的科学现象或变化过程进行比较观察,突出观察对象或通过比较作出逻辑判断[6]。本节课中教师采用了转换法,即把不明显的现象“水的流动”转换为能够清晰感知的“锯末的运动”,用锯末运动的路径表示水流动的路径从而得出水的对流的结论。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有限,因此他们很难由锯末运动联想到水的流动,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转换法的应用,没有由锯末运动引导学生转换到水的流动,使得学生很难得出“水的热对流”结论,都是教师直接给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朗读复述,学生并没有懂得“对流”概念的真正含义,很难区分“热对流”和“热传导”。事实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直接观察热水的流动,在学生观察无果的情况下再提出间接看到水流动路径的方法,加入锯末进行实验。注意把整个转换的过程教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从而得出“对流”的结论。这样在应用环节问到暖气安装在室内下方的原因,学生才能准确回答。

(二)注重概念获得,淡化概念应用

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掌握科学概念的重要方法,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加入了更多的探究环节,给学生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探究往往很难把握的是时间问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给学生更多探究的时间,教师常常淡化了在探究之后、概念获得之后对于概念的应用,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科学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分离,学生很难学以致用。在“距离变化对磁力大小的影响”②一课中,教师先通过钓鱼游戏(磁铁吸引曲别针的多少)引导学生思考距离与磁力大小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然后再让学生用改进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最后学生总结出结论:磁铁与被吸引物体之间的距离对磁力大小有影响,距离越近磁力越大,距离越远磁力越小。整节课十分活跃,教师也很注重细节,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只是学生很少思考:这节课与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关于磁现象的知识离学生生活较遥远,学生在之前可能很少接触相关知识或者很少关注过此类现象,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会很快忘记。如果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增加一些生活中的应用,如用绳子拴着小磁石便能很方便地取出掉入装有液体的瓶内的铁制品,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增强学生对磁现象概念的理解,又能实现概念对生活现象的解释与预测。

(三)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未能协调

在“光的折射”③一课中,教师由射靶游戏引入,第一次让学生直接瞄准空水槽中的靶心,大多数学生都能射中,第二次让学生瞄准装满水的水槽中的靶心,绝大部分学生都没射中,通过两次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加水之后射不中的原因。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现象,经过启发,学生发现光会有偏折,这种现象就是光的折射。在认识了光的折射之后,回到射靶游戏,询问学生第二次射靶游戏中应该瞄准哪儿就能射中靶心?学生回答不一,有的说瞄准靶心下面一点,有的说瞄准靶心上面一些。对此,教师出示图片,问眼睛看到的靶心和实际的靶心分别是哪一个,学生回答也比较犹豫。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学生在前面学习中已经知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会发生偏折,而第二次射不中靶心的原因就是因为光的折射,可是瞄准哪儿才能射中靶心学生很难回答出来。究其原因就是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两个阶段未能协调。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分三个步骤。第一步,一条光线不能确定物体位置,一束光才能确定物体位置。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一条光线能产生折射,那么多条光线也有折射现象,多条光线实际就是光束。第二步,我们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太阳光束进入我们的眼睛,产生了视觉,眼睛看到的是物体的像。第三步,折射导致像的位置发生变化。水中的靶心反射的太阳光在传播中发生偏折,我们看到的只是靶心的像,实际靶心偏下方。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会发生偏折,而在应用环节教师提出的问题是物体的像与实际物体的位置关系,显然这两个环节产生脱节,教师未能很好地协调:一方面,教师没有认识到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之间的联系,所以造成两个环节脱节,学生在获得概念后难以解释和预测生活现象;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获得的概念,本身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三、提升小学科学概念教学质量的对策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应该把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由生活引出知识,再把知识回归生活。在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中,应该把概念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根据上述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一)概念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并重

概念获得是概念运用的坚实基础,只有学生对获得的概念有深入的了解,他们才能准确解释和预测科学现象。在“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④一课中,教师从生活中常见的小灯泡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展开研究。首先,让学生用给定的材料尝试点亮小灯泡,会有学生发现小灯泡亮的连接方法,此时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连接方法的特点。然后,带着发现的问题和教师提出的观察思考问题再次投入到实验中去,在成功发现多种连接方法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归纳总结出“闭合回路”这个科学概念。最后,学以致用,分析小灯泡不亮及小风扇能够转动的原因,学生能快速回答出正确答案。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放大法,先给材料让学生寻找小灯泡亮的连接方式,在学生发现多种方法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因,把原本小灯泡内部看不见的结构放大,让学生观察外部导线与灯泡内部的连接方式,进而得出结论。学生在概念获得阶段层层深入,充分掌握和理解了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所以在应用阶段学生很自然回答出原因。这里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概念获得过程的引导,为概念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获得概念后能够很好地解释其他科学现象。

(二)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缺一不可

在“电能产生磁”⑤一课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再现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对小磁针的作用”和安培实验“通电线圈对小磁针的作用”,得出电和磁之间有联系的结论:电能产生磁。然后,让学生判断:两个学生在野外不同位置(一个靠近高压电线、一个远离电线)使用指南针会有什么不同,提醒学生在野外使用指南针时的注意事项。本节课的亮点是最后的迁移运用环节,教师在学生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后并没有立即停下来,而是接着把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是概念学习的两个阶段,二者缺一不可。概念的获得阶段是一节课的重心,教师在这个环节应当多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学生只有在准确把握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解释和预测生活中的现象。科学有解释和预测功能,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用科学服务生活,用科学也能促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应用环节必不可少。

(三)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有机联系

在“轮轴”⑥一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转动的竹筒把重物提起来,为建构“轴能够绕固定点转动”做事实依据。接着用竹筒和小竹棍组合把重物提起来,在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是竹棍带动竹筒转动,并且两者组合更省力”,为“轮带动轴转动省力”做铺垫。然后把小竹棍换成长竹棍,发现更省力,为建构“同一个轴,轮越大越省力”的规律积累事实资料。运用更多的竹棍,怎么能使手运动的距离变近?引导学生认识到竹棍的运行轨迹是圆,从竹棍中抽象出轮,上升到抽象的轮和轴的组成、运行上来。学生对轮轴就有一个慢慢建构的过程,并且直观感受到轮轴可以省力。这时再拓展到生活中辘轳提水的装置,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是轮轴装置,并分辨出哪里是轮和哪里是轴。在本节课中,教师在概念获得环节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轮轴,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很直观地认识到轮和轴,并且联系生活实际,把概念获得和应用有机联系起来。教师在学生获得轮轴概念时就把轮轴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轮轴的运用考虑进去,所以学生很容易解释和预测生活现象。当然,应用不一定单独成一个环节,可以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注意拓展应用。斯宾塞曾提出过“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著名论断,从中可以看出科学知识对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概念获得的过程与方法,把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放在同等位置,并且充分协调两个阶段的联系,把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迁移,用学过的概念、原理解释和预测生活现象,把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作者:汪婷 叶宝生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利与弊

一、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所谓多媒体,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信息进行传递与存储的工具。比如,当前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iPad等将讲课过程录制下来,然后上传到数据库中或者是网站,供学生和其他学习者学习。多媒体技术可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图像、声音以及文字,使学生从多角度对学习对象进行观察,使教学要点得以突出,对视觉的限制进行突破,使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使学生对于方法的掌握与概念的理解更加有效率,使教学能力得以有效培养的同时亦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兴趣以及解题思路的拓宽得以有效的提高。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应用的利与弊

1.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性、现代性与高效性的特点。首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所涉及的知识涵盖各门学科,其亦可称为各门学科的综合。因此,教师需要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的技能以及知识,以便更好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其次,在现代化的信息教育过程中,几乎所有设备都是建立在声学、电子学以及机械工程学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的;最后,对于部分教学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甚至可以保护教师与学生的身体健康。例如对于电子白板的利用就能够以白板笔甚至师生的手指来代替传统教学中的粉笔,从而减少教师与学生所吸入板书时所产生粉尘,同时亦可减少用粉笔进行板书时对教室的空气污染。2.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弊端。与多媒体教学技术所具备的优势相对的,其还有许多的弊端。首先,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很多的多媒体课件过于呆板或者过于花哨,使科学教学的课堂变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课,对于多媒体的这种应用方式非但不能使教学效率显著提升,反而会使教学质量走下坡路。其次,现代教育思想的个性化不仅体现于学生的学习方面,而同样体现于教师的教学方面,其中包括教师所组织教育活动的风格、方法以及模式,而多媒体教学在使课堂效率得以有效提高的同时,也对学生造成了做笔记困难与思维跟不上等方面的困扰,相较而言,板书形式则可以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录。因此,这要求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课堂上注意对难点与重点的把握,并对自身的教学进度有所控制。

三、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由上述分析可知,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使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以充分的激发。因此,本文通过下述实例对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案例:在对《水和水蒸气》一颗进行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水为何会变为水蒸气这一奥秘进行探索,可以事先将水蒸发为水蒸气的实验过程通过ipad等设备进行现场录制,而后通过电脑来设计相应的动画效果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好地理解。如当水被加热时可以将水分子的神情设计为燥热难耐,而将空气中已被蒸发的水蒸气的运动设计为轻松愉快的飞舞跳跃;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一边播放自己所设计的动画一边向学生进行相应的讲解,使学生在动画视频以及教师的讲解之下对于其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果。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将实验以及观察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并通过对录像片、幻灯片、摄影作品以及其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对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分解与演示从而使重点与难点得以有效的突出,并通过放慢、放大、定格或重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与分析,如此一来便可对学生的记忆、理解与操作带来效果突出的帮助,使教学内容与知识点在其脑海中得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得以有效提高。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对于落实国家所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全面贯彻与落实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们应当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多媒体技术进行合理且充分的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得以充分的调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目标得到满足的同时,得以有效的丰富。

作者:戴珈颖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茅以升实验学校

第六篇:小学科学在农村课堂的实践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到:“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觉、自主学习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不应只局限在科学课本上有限的内容里,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农村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好身边有利的自然资源,把课外实践融入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来,以适应这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探索小学科学课如何在农村“扎根”,已成为现在小学科学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以下是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积累的几点不成熟的经验。

一、合理利用本地资源,有效开展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了解植物、动物、土壤、岩石、气候、水等内容的,根据这一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我制定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我校位于临沂城北农村,粮食作物丰富,田野里有各种野花、野草、昆虫,学生常常可以见到各种家禽和家畜。这些给科学教学提供了优势资源,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优势,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以玩促学,寓教于乐。如在四年级下册《认识岩石》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下时间收集各种岩石,并自己根据课本内容制作好岩石标签,带到课上给班里其他同学讲解,教师再加以补充,学生们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又如《彩虹的秘密》一课,上课后我用20分钟讲解了彩虹的样子,彩虹形成的原因,三棱镜的作用和人工彩虹的做法,剩余时间我带领孩子们来到校园的操场上,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喷水壶等工具制造彩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以引导,虽然由于个别同学准备的工具不合适,没看到属于自己的彩虹,但是这样的活动拉近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培养了他们动手实验动手研究的能力。除了这些我还会组织学生到周围村庄调查水污染的现状;让家长配合与学生一起到野外观察各种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到田野里考察分析土壤成分、分类、保水性等情况;我还在野外采挖野草带到课堂,让学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以及种子的构造,并告诉学生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让学生课下制成植物标本。这些活动既让学生在愉悦中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能力,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达到了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的。

二、了解学生发展现状,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想要上好课,必须了解学生。”这一直是我教学生涯中遵循的至理名言。如果你连坐在下面听课的孩子叫什么,喜欢上什么课,平时性格如何都不了解,那你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会遇到不少棘手的问题。在刚接手三年级科学教学的时候,班里总有几个调皮鬼,上课坐在后面捣乱,课堂秩序比较乱,即使平时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实验课,他们也没有积极性。在跟班主任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以后,我对他们采取了“进必奖”的“战略”。“进必奖”就是如果复习提问都正确,有奖励,如果测试有进步,有奖励,如果上课回答问题积极,有奖励……虽然奖励的东西价值不大,但是通过奖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到自己一点点在进步,慢慢地对自己的学习也恢复了信心,当然也让课堂教学秩序得到了保障。科学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启迪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总结现象。学生都有一颗童心,他们用稚嫩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上未知的东西充满了探索的渴望,而科学课正恰如其分地满足了学生的渴望,提供给他们探索的平台。我相信只要教师善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对科学世界的探索,科学的“种子”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三、教师动手自制教具,扎实开展实验教学

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好坏,不仅是对问题的理解,更多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实验课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农村科学教学的一个瓶颈,很多教师对实验课认识不清,认为实验课课堂秩序不好,学生贪玩心理作怪,教师准备器材费时费力,个别实验取得的效果不理想。当然以上个别现象的确存在,但是这不是制约科学实验课开不齐、开不好的理由。教师只是一味说教,学生难以得到立体感性的认识,更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付出了很多,学生收获的却寥寥。因此,实验课的开设让学生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能亲手对理论加以验证,既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农村小学受经济因素的限制,仪器室只配备了部分常用的教学仪器,而且每年教材内容都会适时更新,一部分实验课不能按规定开展,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科学教学质量。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想尽千方百计,研究出最佳的解决办法:根据教材内容,在充分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废旧的生活材料,经过精心研究和设计,制作出一些简便实用的教具学具,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

四、加强课外拓展训练,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科学课程标准里说:“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所以在搞好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同时,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属于他们的科学作品。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在家长的帮助下,动手动脑制作出千奇百怪的作品,其中有很多科技含量很高的作品,如:DIY马达,亲手制作电磁起重机,利用光学原理制作的防盗钱包,改造的喷气式飞机,激光万花筒等。学生课外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开动了脑筋,增长了智慧。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必须依托现有资源,紧扣科学课程标准,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和课外拓展,让科学课“扎根”农村、让农村学生真正做到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作者:刘富林 李琳琳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与实践(6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189560.html

    相关专题:水产动物免疫学论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


    上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能力
    下一篇: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政教育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