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内部审计系统的本原属性与人本审计观的提出
(一)高校内部审计系统的本原属性高等院校是完成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如何有效地利用高等教育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本质要求。要完成这个本质要求即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高等院校必须做好教学和科研两项任务。要完成这两项任务,从人员构成来看,高等院校除了需要从事科研和教学的老师外,还需要适宜的高校行政辅助人员和后勤人员。但从系统结构性质来看,高等院校可以分解为运行系统和监督系统两部分。从事科研、教学的老师和大部分行政辅助人员和后勤人员都属于完成学校正常产出的运行系统,而从事内部审计、纪检等监督性质的人员则作为监督系统而存在。因此,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系统其本原属性就是对运行系统进行监督,促进高校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得到最高效的利用。
(二)人本审计观的提出高校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得到最高效的利用,其能动的实现者是“人”。同一样的财物,交给不同人去处理,最后的结果却不同。但在传统的物本审计观下,认为物是核心,是最重要的资源。其对物的审核和监督,其实并没有抓住事物的本源。如,一个教学办公室购买茶叶满足日常需要。假设一公斤一年就足够了,但是经办人存在私心购买五公斤茶叶,远远超过需求。在物本审计观下,由于过分注重对物的审核,当确认购买之后的茶叶是真实存在时,审核就算完成了。这种审核并没有起到监督和免疫系统的作用。而将审计的重点聚焦于人和人的行为时,问题就能清楚地展现出来。就人的行为来说,主要涉及到决策行为和购买行为。围绕这两项行为其审核的内容包括:决策行为的合理性;购买行为的真实性;购买行为的合理性。而当将对物聚焦转移到对人和人的行为的话,那么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效果就明显的反映出来。在这种围绕人及其行为的审计观下,其审计结论是关于行为人的评价,这不仅完成对过去事项的监督,同时可以对行为人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并为行为人未来遇到同类事项提供了建议。可以说,它能够很好的解决传统物本审计观导致的审计重心偏后、审计结论对事不对人的问题。这种以人的经济行为为审计对象,围绕人的经济行为设计审计路径、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观念,本文将其界定为“人本审计观”。
二、高校内部审计人本审计观下的制度改进建议
(一)将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聚焦到人及其行为在人本审计观下,应把人的经济行为的正误、好坏作为最主要的审计内容和最终的着力点,改变过去传统高校内部审计中将财和物作为审计的主要对象和聚焦点。只要这样,才能抓住价值创造的本原,把握住审计的根本目的。这也是高校内部审计人本审计观的基本特征。
(二)以人及其行为为审计对象,将审计重心前移,丰富事前审计内涵早在2002年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就指出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要将重点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移。但在实务当中,审计重心依然是偏后的。当然与十年前相比,审计重心从原来的只是事后审计转到了事中和事后并重。在物本审计观下,审计重心之所以能够前移到事中审计。这是因为事中,物流和资金流就开始了,因此物本审计观下审计重心完全可以实现向事中审计转变。但是在物本审计观下,由于事前物流和资金流是相对静止的,聚焦于此的审计,自然缺乏内容。可以说这是物本审计观下的痼疾。但从控制论来说,事前审计应是最好的,纠偏能力也是最强的。因此,从审计的内在需要出发,审计重心必须前置。而这种效果的实现,必须抓住价值变化的本原和根本动因,即人。总而言之,以人及其行为为审计对象,将审计重心前移,围绕人和行为确定事前审计的内容体系是突破口也是高校内部审计观转变的核心制度建设的内容。
(三)改进内部审计报告的名称和内容,对人又对事内部审计报告是高校内部审计师完成审计任务,就其结果所做的总结。但是目前传统的物本审计观下,内部审计报告可谓作用有限。就其内容来说,其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审计对象“事”进行陈述,另一部分是关于内部审计自身责任的免责说明。因此,传统的内部审计报告只对事不对人,不能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正是这种效果导致内部审计的发展缺乏内在动力。笔者建议,应改进高校内部审计报告的名称和内容。将每一项审计报告总的名称指向经济事项的经办人和决策人,如“关于对张三、李四团队完成???课题的审计报告”“、关于王五采购粮油的审计报告”;将内部审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通过“决策行为分析”“、购买行为分析”“、组织行为分析”……行为分析等进行划分。从而实现审计内容和结论针对到或者说落实到每一个行为人。通过这些改变,不仅能够发现物本审计观能够发现的问题,而且可以对被审计人(行为人)履行责任的能力、决策水平进行评价和提供行为改进的建议,成为评价、使用、提拔、调任干部的依据,从而最大的发挥出内部审计本身应能够展现的功能。
经济类核心期刊目录作者:李丽光 胡春晖 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