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旅游市场的分析(共5篇)

第一篇

一、贵州省发展入境旅游的优势分析

贵州是我国旅游地类型最丰富、聚集度较强的地区。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标准中,我国旅游资源共6大类74种,贵州旅游资源涵盖6大类型42种,境内有典型的喀斯特自然旅游地、历史名胜旅游地、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旅游地、城市观光旅城游地等,其中喀斯特地貌、少数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现有世界自然遗产地2处(荔波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国家级风景区18个,省级风景区57个。此外贵州还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被誉为“天然大空调”,大部分区域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二、贵州省入境旅游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入境旅游纵向上发展迅速,横向上相对滞后

贵州入境旅游起点低,基础差,但近10年来随着交通及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的显著改善及宣传推介的进一步加强,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海内外得到大幅提升,贵州入境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接待人数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区域旅游业繁荣程度的基本指标,而旅游外汇收入是反映入境旅游最综合的指标。文章选取这两项指标2000~2011年的数据对贵州入境旅游进行具体分析,发现2011年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3.18倍和2.22倍。贵州省入境旅游人数与外汇收入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但在发展中出现过短期性下滑,其中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响,出现一个明显的低谷;2008年与2009年受凝冻、地震等自然灾害及金融危机影响,入境旅游出现短期下滑。从纵向看,贵州入境旅游取得了较好发展,入境游客量从2000年的18.39万人次增长到2011年的58.51万人次,外汇收入从2000年的6092万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3507亿美元。但从横向看,贵州入境旅游明显滞后于全国以及周边省区。同期全国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约为30%,而贵州这一比重仅为2%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选取2000年以后的四个年份,分别就入境游客量和外汇收入两个指标与周边省市入境旅游进行对比,发现贵州的两项指标皆低于周边省市,尤其与广西、云南两个旅游大省相比差距更大。

(二)贵州入境旅游发展属于“外延型增长”

外延型增长系政治经济学范畴,作为内涵发展的对应概念,是以实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将该理论借用到旅游经济分析中,把入境旅游人数作为生产要素数量,把入境旅游者停留的时间与消费水平作为生产要素质量。因人数增加的旅游收入增长称为外延型增长,而因游客消费水平提高与停留时间延长的旅游收入增长则称为内涵型增长。入境旅游收入的计算涉及三个变量,即入境游客数、入境游客人均停留时间与入境游客人均日消费,三者之积为旅游收入。2000年至2011年贵州入境旅游收入随着游客数的增长变化而变化,两者间的增长变化幅度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一现象说明贵州入境旅游属于外延型增长。贵州入境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外延型增长对贵州入境旅游的市场空间拓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这一现象也表明贵州入境旅游的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在着力于“如何吸引更多入境游客”的同时,还应思考“如何提高游客的停留时间与消费水平”,促使贵州入境旅游由“外延型”向“内涵型”发展转变。

(三)入境客源市场单一化

贵州接待的入境游客主要来自亚洲,其次是欧洲和拉丁美洲,然后是大洋洲客源市场。从贵州2006年至2011年入境旅游人数构成来看,港、澳、台地区是贵州主要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6年间港澳台入黔旅游人数占比均在50%以上,外国游客所占比重还很小。因此贵州入境旅游市场总体表现为客源覆盖面窄,结构单一,增长缓慢。港澳台区域一直是大陆主要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较多。首先,该客源市场距大陆最近,受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区域间的客流量大而稳定。其次,该区域与大陆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认同度高。港澳台与大陆之间高密度的旅游同样惠及贵州,贵州喀斯特山水风光、多民族风情以及原生态文化与港澳台的海岛海岸风光存在旅游优势的互补性,从而刺激了区域间旅游流的产生。再次,交通条件的改善也促进了区域间的旅游流动。最后,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也是促使该区域成为贵州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重要原因。

三、贵州省入境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虽然近年来贵州的交通环境、旅游基础设施已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是交通不便、可进入差仍然是贵州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贵州旅游资源品位高,但景区较分散,景区间通达性差,降低了游客对贵州旅游的满意度。另外省会贵阳是贵州主要的进出境口岸,目前只有贵阳-曼谷一条真正的国际航线,要改变贵州入境旅游的困境,应加紧解决交通瓶颈问题,着力开通主要客源市场的直航航班(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

(二)创新旅游营销模式

贵州入境旅游受知名度低、宣传力度弱等因素制约发展滞后,近几年随着政府对旅游经济的重视,在国外的宣传力度也逐年加大,如邀请主要客源市场的媒体制作旅游宣传片;借助微博、微信、微电影、手机报、数字旅游、影视植入等新媒体新技术搭建起宣传推介格局和新平台。但要提升贵州旅游形象和扩大贵州在境外主要客源市场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创新旅游行销模式。旅游形象对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有直接的影响,贵州应对本省旅游资源和产品集中整合,建立一个统一的旅游形象,突出贵州特色旅游主题,在亚洲市场推行“旅游形象代言人”、“旅游代理人”制度等,形成贵州旅游营销体系。

(三)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贵州旅游竞争力的提高从本质上也是旅游人才的竞争。推动贵州入境旅游发展需要加大规划、策划、营销等旅游人才的培养,以及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完善。目前贵州具有法语、德语、日语等语种人员的国际旅行社只有三到四家,其他小语种人才基本没有,能接待大型和大量语种旅游团的人员相当不足。一些旅行社请省外陪同充当地陪或由地陪讲给全陪后再由全陪翻译给客人,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贵州的旅游形象。因此贵州应加快引进各类旅游人才,针对贵州入境旅游市场的构成特点,培养懂外语、掌握旅游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进行区域合作

贵州入境旅游应与周边区域合作,拓展旅游市场。一是合作构建湘桂黔“山水人”(张家界“山”、桂林“水”、黔东南“人”)世界热点旅游目的地;二是合作构建“广州-桂林-昆明-曼谷”世界级的国际观光旅游线路;三是积极推进“滇黔桂喀斯特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与四川、重庆共同规划建设四面山、佛宝山、赤水“金三角”世界级旅游区,争取国际游客,消除贵州入境旅游软肋。此外贵州与香港、澳门同属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资源差异性大,互补性强,应充分利用第九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大会在贵阳召开的机遇,与区域内各方创新合作方式,实现双方旅游门户网站的信息互动、链接,推动区域无障碍旅游。同时积极与周边省区联合推介跨省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打造旅游品牌,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作者:高红艳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

第二篇

1贵州入境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1.1政策支持

从国家政策支撑层面看,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0年又颁布《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两个文件的出台及国家对旅游业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明确的定位,旅游业被放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全局中更重要的位置。贵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在“生态立省”战略指导下,历来重视对环境破坏相对较小的旅游业,并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十一五”期间贵州已建立起旅游、宣传、文化、体育、农业部门参与的“五位一体”的旅游工作机制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机制,通过实施一系列务实举措,使旅游发展大会成为促进全省旅游创新与合作竞争的重要平台。2012年国家为了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经济实力差距并推动贵州经济发展,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将“贵州建设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作为发展的战略定位,把全省旅游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此背景下,贵州省选择发展潜力较大的100个旅游景区进行重点建设,搭建全省旅游项目建设的载体和平台。这些促进贵州旅游发展的政策及措施,为入境旅游产业的发展带
来契机。

1.2区位良好

贵州处于大西南的东南部,属于近海内陆省份,是西南往南、北出入的陆上交通枢纽。贵州处于广西桂林、云南石林、四川九寨沟、重庆三峡、湖南张家界等旅游热点的中心区,有利于形成旅游资源间的横向联合。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设,地缘相近的东盟国家,必然促进西南地区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旅游流动比率的逐步增大。

1.3资源优良

贵州境内喀斯特自然景观、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旅游资源和气候资源优良,是贵州旅游资源优势的独特禀赋。长久以来由于自然文化落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影响,贵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这些不利条件却在客观上使得贵州的旅游资源得以保存,未受破坏而保留的自然环境生态、未经人类活动改造的原始风貌,正符合世界旅游及现代游客追求返璞归真的需求。

2贵州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特征分析

2.1入境旅游人数与旅游外汇收入平稳增长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交通及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的显著改善,贵州旅游业发展提速。宣传推介的进一步加强,也使得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海内外得到大幅提升,到贵州旅游的入境游客逐年攀升。2000年至2011年贵州省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数据表明(图1),贵州省入境旅游人数与外汇收入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分别增长了3.18倍和2.22倍。图表显示两项指标在发展中出现短期性下滑,其中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响,出现一个明显的低谷;2008年与2009年受凝冻、地震等自然灾害及金融海啸影响,入境旅游出现短期下滑,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对西南周边地区的入境旅游造成明显冲击,贵州在当年5月入境旅游下降了40.5%[3]。之后的三年时间,贵州入境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主要得益于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活动的开展。2010年后贵州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并借助国际博览会和“多彩贵州风”展演活动等,开展与欧美、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旅游文化交流合作,逐步建立起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机制,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2011年贵州省实现入境旅游人数达58.51万人次,同比增长17.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2012年贵州共接待入境旅游70.5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7.0%,增幅比2011年高出3.5个百分点;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6,893.6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1%,增幅比2011年高出20.9个百分点。

2.2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贵州入境旅游者主要来自港澳台市场和外国市场,其中外国市场包括亚洲的东盟市场(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东亚市场(主要指日本与韩国)以及西方欧美市场(主要指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国)。通过数据发现,贵州入境旅游市场具有以下特征。

2.2.1入境旅游市场以港澳台市场为主

从贵州入境旅游人数构成来看(表1),港、澳、台地区是贵州主要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2006年至2011年间,港澳台入黔旅游人数占比均在50%以上。港澳台区域一直是大陆主要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该区域是距大陆最近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受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区域间的客流量大而稳定;其次,该区域与大陆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大陆一脉相承,文化认同度高,港澳台与大陆之间高密度的旅游同样惠及贵州。贵州喀斯特山水风光、多民族风情、原生态文化,与港澳台的海岛海岸风光存在旅游优势的互补性,其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从而刺激了的区域间旅游流的产生;再次,交通条件的改善也促进了区域间的旅游流动。贵阳与香港包机航线早在1992年就已开通,后因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曾于2010年停航,出于经济发展需求考虑,一年后恢复通航。2000年底贵阳与澳门包机航线开通后,对澳门的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很快就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2009年南航开通了贵阳至台北的直航航班,每周5个班次。之后,台湾数家旅行社与贵州国旅、青旅等合作开辟了贵阳至台东、台中10多个架次的直航包机,贵州真正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旅游目的地。最后,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也是促使该区域成为贵州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重要原因,贵州每年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都邀请了港澳台的旅行商、主流媒体、作家等入黔,通过交流和互动提高了该区域潜在旅游者对贵州的感知。在港澳台市场中又以台湾市场为主。台湾入黔游客一直占贵州接待入境旅游人数的三成以上,成为贵州最主要的入境客源市场之一。2009年,贵州正式被列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开放区域,同年贵阳至台北定期直航航班开通,拉近了台湾与贵州两地的时空距离。2010年,第13届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在贵阳举行,加快推动了黔台两地旅游市场的发展。2012年,全省接待台湾游客19.23万人次,占全省入境游客总数的27.28%。

2.2.2贵州外国旅游市场的客源分布

从2006年至2011年贵州接待的外国游客人数的地区分布数据发现(图2),贵州入境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亚洲,其次是欧洲和拉丁美洲,然后是大洋洲客源市场。非洲市场虽然所占比重小,但是增长迅速(见表2),从2011年到2012年各大洲入黔旅游者人数增长率分析,大洋洲与非洲客源增长率最高,表明这两个区域发展潜力大;拉丁美洲与欧洲的客源增长率都在28%左右,这是贵州入境旅游稳定持续开发的重要客源市场;数据显示亚洲客源增长率仅为22.5%,说明亚洲虽然受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成为贵州主要的客源地,但是后续发展需增强贵州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并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以保证亚洲客源市场的稳定增长。2011年东盟国家来我省的游客为46,504人次,占贵州入境市场的44.45%,而排在前四位的主要客源国为美国、日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美国作为中国的第一大客源国,受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吸引成为贵州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地,而日本作为贵州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国,其旅游流量受政治、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波动较大。东盟国家由于与西南地区地缘接近而成为大西南区域的主要客源市场,其中,由于贵州旅游竞争力相对弱于周边省份,在此前的二十年间,在东盟市场几乎处于边缘化状态。近年来,随着贵州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逐步形成,加之周边如四川、云南等省在东盟旅游市场的开拓已渐趋饱和,贵州入境旅游开始成为这一市场的热点。中国传统的旅游线路对东盟国家旅游者的吸引逐渐减弱,对于拥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贵州,势必成为东盟地区游客新的目的地。

3贵州入境旅游市场问题分析

3.1入境旅游发展属于“外延型增长”

外延型增长系政治经济学领域范畴,作为内涵发展的对应概念,是以实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将该理论借用到旅游经济分析中,把入境旅游人数作为生产要素数量,把入境旅游者停留的时间与消费水平作为生产要素质量。因人数增加的旅游收入增长称为外延型增长,而因游客消费水平提高与停留时间延长的旅游收入增长则称为内涵型增长[5]。入境旅游收入的计算涉及三个变量,即入境游客数、入境游客人均停留时间与入境游客人均日消费,三者之积为旅游收入。从图1可看出,2000年至2011年贵州入境旅游收入随着游客数的增长变化而变化,两者间的增长变化幅度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一现象说明贵州入境旅游属于外延型增长。贵州入境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外延型增长对贵州入境旅游的市场空间拓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这一现象也表明,贵州入境旅游的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在着力于“如何吸引更多入境游客”的同时,还应思考“如何提高游客的停留时间与消费水平”,促使贵州入境旅游由“外延型”向“内涵型”发展转变。

3.2入境旅游发展相对滞后

从纵向上看,贵州入境旅游取得了较好发展,入境游客量从2000年的18.39万人次增长到2011年的58.51万人次,外汇收入从2000年的60.92百万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35.07百万美元。但从横向上看,贵州入境旅游明显滞后于全国以及周边省区。同期全国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约为30%,而贵州这一比重仅为2%左右,远低于国内发达地区水平。同时选取2000年以后的四个年份,分别就入境游客量和外汇收入两个指标与周边省市入境旅游进行对比(表3),贵州的两项指标皆低于周边省市,尤其与广西、云南两个旅游大省相比差距更大。

3.3入境旅游消费水平低且结构不合理

2000年至2011年贵州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分别增长了3.18倍和2.22倍,表明人均消费水平在降低。2011年,贵州入境游客人均消费为168.68美元/天,明显低于当年入境游客在华人均消费195.38美元/天的平均水平。2006年到2011年数据显示,贵州入境游客人均消费支出处于每天160-175美元,在物价指数逐年攀升的形势下,一些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通过对相关数据分析也发现,贵州入境旅游消费结构还不尽合理。旅游消费结构是指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的比例关系,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旅游者的消费结构。基本旅游消费包括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消费等项目,这部分消费是旅游者的刚性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包括旅游购物、邮电通讯消费等,属于弹性消费。从图3可知,2006年至2011年贵州入境游客消费结构中基本消费一直占较大比重,非基本消费平均比重占不足50%,与发达国家非基本消费支出占总消费60%以上的水平相距甚远,该指标仅在2007年高于基本消费,表明贵州入境旅游水平较低,消费构成不合理,但在2011年非基本消费比例有上升趋势,表明其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通过对部分入境游客调查发现,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游客主要集中在贵州奇特的自然风光产品上,而来自欧美等远程市场的游客则对贵州原生态民族节庆和特殊旅游产品(如乡村文化体验、溶洞探险、草海观鸟、化石考古等)兴趣浓厚,具有消费层次高、停留天数长的特点。同时还值得关注的是,我省入境旅游存在巨大差距,但也有着巨大潜力,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省整体对外开放程度和能力的现状。

4结论与讨论

(1)进入21世纪后,贵州入境旅游发展迅速旅游收入与游客量的增长变化幅度具有一致性,属于典型的外延型增长,入境旅游的发展更多依赖于接待游客规模的整体扩张。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优化旅游产品、提高入境旅游消费水平,是贵州入境旅游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2)入境游客中,港澳台同胞占50%以上,其中又以台湾同胞为主。外国游客中,以日本和美国游客为主,表明贵州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较单一,在维持亚洲市场的同时,需加强对亚洲以外国家的旅游营销工作。(3)旅游消费水平低,旅游消费结构欠合理。2000年至2011贵州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分别增长了3.18倍和2.22倍,即人均消费水平降低,但是总体结构趋于合理,2007年后非基本消费整体上呈上升趋势。(4)贵州入境旅游发展相对滞后于周边省市,如何提高贵州内在旅游竞争力并建立大西南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推动贵州入境旅游进一步发展应深入讨论的话题。

作者:高红艳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

第三篇

一、定制服务在婚庆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能性

其一,我国的旅游业经过了近40多年的发展,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组合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地实践经验和资源优势。为婚庆旅游者营造一个属于个的、唯一的蜜月旅游线路提供了资源和技术基础。随着旅游者社会阅历的提升,旅游者需求也从大众化、无差异性开始转向为旅游需要多样化、出游动机复杂、个性化突出、期望值较高等多方面特点。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旅游者经济收入的提高,已开始要求旅行社或旅游企业为自己的特殊需要提供相应的产品。旅游者追求产品的差异和变化的需要,使旅游市场自然地分割为不同于大众旅游的微观市场。总之,旅游市场规模由于旅游者不断创新和变化地个性化的需求,而日益突现地超细划分的市场需求群。旅游者需求日益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旅游市场细分日益超细乃至终极化的趋势,必然要求旅行社通过满足旅游者需要而实现自身的服务方式,同时在企业的经营战略上寻求更高级地具有市场适应性的变化。根据顾客要求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旅游线路和服务。从本质上从属于目标市场战略,但由于其充分重视了旅游者需求的个性化,使得旅游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得到一定程度的变革。其二,随着新生代80、90后都到了适婚年龄,中国正进入又一个婚育高峰期。据民政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全国结婚登记的新婚夫妇大概有1000万对。由于80、90年代大多数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费尽心思来筹备婚庆活动。据中国婚博会组委会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平均每对新人结婚花费大致在12万元人民币之间(其中不包含婚房和汽车消费),中国每年因结婚而产生的消费总额高达2500亿元人民币。其三,私人定制旅游产品更多地是“一对一”服务,旅行社应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产品设计,需要比传统产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因此,定制服务往往意味着高端和奢华。“设计独特、服务优质的定制旅游产品,将成为旅行社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为旅行社在当前激烈的同质产品竞争中创造了新的盈利空间。目前大众旅游线路很多已走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中,旅行社只有通过差异化竞争才能更好的生存。长期以来,旅行社产品都存在着产品的替代性强的特点,定制服务基于旅游者的个人背景的不同、旅行社服务人员经验的不同,设计出来的产品就存在差异性。定制服务将可能成为改变行业间长期以来的杀价竞争的转折点,真正地由价格竞争转为产品竞争。

二、定制婚庆旅游产品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注细分市场客源需求,突出产品主题特色。

由于,我国旅行社常规旅游产品已进入低利润、高竞争的阶段,部分旅行社已经对婚庆旅游市场板块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还存在着如何去寻找符合市场需求的切入点、如何使消费者真正认同和信赖、如何获取巨大收益并使其成为规模等等问题。由于旅游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的差异,对目的地的选择以及婚庆旅游产品的具体需求也是不同德。这就需要旅行社去深挖市场上消费者的喜好、情感经历等方面的个性需求,有针对性去设计符合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产品。婚庆旅游产品的设计既要让婚庆旅游者既能完全体验到结婚的喜庆与纪念,又能给他们设计独特的两人世界空间。婚庆旅游在线路设计及风格处理上应着重以“温馨”、“浪漫”、“回忆”等创意来捕捉旅游者的感觉,在行程的安排中设计让旅游者充分体验的一系列活动,让旅游体验成为婚庆旅游者难忘的记忆。产品的主题既可以体现强烈的时代感,还可以体现目标市场的消费需求。

(二)与相关企业联手,提供一体化服务,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人们对婚庆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明白,一系列相关企业应加强产品的宣传营销力度,同时也应通过当红明星作代言,通过明星效应来引导人们婚庆旅游消费。与如婚纱摄影、宾馆饭店、鲜花店等婚庆相关企业以互动营销的方式结成婚庆旅游的产业链。通过双方资源的整合,提升彼此产品的知名度和旅游项目的含金量,从而达到双赢效果。目前,“旅行社+婚庆公司”的经营模式已经在北京等地应运而生。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新兴的婚庆旅游经营模式,既有利于旅行社进一步开拓新的旅游产品,又可为正处于低谷的旅行社行业开拓新路。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宣传,使其广为人知,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充分利用现代化旅游促销手段,如:互联网站、博览会和旅游营销平台等,传播婚庆旅游产品促销信息,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以唯一性、独特性塑产品特色,推出不同消费档次和系列产品

唯一性、独特性是旅行社产品的竞争力与生命价值所在。不管是新婚蜜月旅游还是结婚纪念之行,对婚庆消费者而言都是婚姻殿堂中有价值的、令人难忘的专属性旅游体验。把握每一个客源细分市场的独特性的旅游需求是旅行社推出婚庆旅游产品的前提,同时也是旅行社开拓婚庆旅游市场的切入点。对于全新的市场而言,旅行社进入新市场的开发成本较高、风险大、收益高,为了能降低风险并能获得高收益,旅行社可选择某一个目标市场作为其市场的切入点,成功地推出某一项产品。并尽可能地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促销宣传达到“一炮走红”,消费者认可旅行社产品品质以后再向其他目标市场延伸,以此形成婚庆旅游市场的系列产品。

作者:陈娟娟 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第四篇

1唐山地区当前旅游市场分析

1.1在旅游市场中存在盲目削价竞

争和售后服务不足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有一些旅游企业把向下调价作为重要竞争措施,这样有可能报价比成本还低。他们通过以低价位来吸引客户,以数量来取胜。市内各旅游企业,面的自己的竞争对手的竞价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于是纷纷出台降价政策,造成了削价竞争。唐山市有一部分旅游企业,很少做或基本不做售后服务,这导致了一部分客流资源的消失。很多小的旅游企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为什么投入服务少的公司会逐渐走向小时?

1.2系统性较差和企业形象重视不足

整体性较弱,应该把计算机能力更好的利用到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制定较详尽的策划方案。规范旅游也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就是充分利用当今的技术发展。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时,还采用简单原始的方式,没有充分利用当今的科学技术。过去的一些信息传的手段已经多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操作,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的工作方式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最近一段时期旅游企业一直重视本企业的特点,因为缺乏对景区的深刻调查了解,所以没有针对时间和空间的需求有依据的突出企业形象,充分展现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造成较高的成本,收益却微不足道,企业品牌的塑造没能很好的被重视。

1.3旅游企业过分追求短期销售目标问题

当前的很多企业没有把长远的打算放到第一位,只注重短期内快速取得较高收益。企业内部各部门缺乏较周密的长远计划方案。没有针对当今旅游者真正的需要开发实时的有关策略。短期行为只是表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并不是真正的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2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方法

2.1杜绝削价竞争

企业要生存并不断的发展壮大,首先要遵守基本的准则,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合理确定相应的旅游报价,让各家企业都按照规则合理竞争实现共赢,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果有那家企业没有遵守行业制度,相关部门就有权进行规范处理。可以采用经济手段制约行业成员,使成员企业都按照同一个游戏规则来做。对那些没按规定执行的企业,成员企业协商后可以对其处罚,甚至于使其退出集体,只有这样大家团结一致才能使价格稳定,更加合理企业不会再恶意降价竞争。

2.2完善企业服务

任何企业都应该有一套完整有效地,从推销产品开始直至结束的服务措施。企业服务完整的体系,是企业未来长远成长不断壮大的根本所在。完整的服务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首先跟踪调查旅游者的满意度,并且要连续取得资料信息,不断听取旅游者的意见和建议,从多方面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对应每个细分市场的特点开展工作,这样就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问题的出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完善售后服务。利用当前的资源进行管理信息操作,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旅游当地可以和高科技企业进行联合,共同开发数据库,对以往游客的信息资料进行科学的记录、整理、分析和筛选。旅游景点密切联系客户的旅游动态,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用市场营销的理念来实现旅游企业的目标。行业协会可以共同管理相关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可是设置会员制,对那些高级会员实行区别政策,有的游客可能多次光顾某个景区,或对旅游具有偏好,经济实力也相对较强,将这些能做出较大贡献的实行重点关注。对于这些重点游客,要给予特使待遇,价格打折,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专享的景区提供的差别化服务。

2.3新科技服务于旅游市场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当前的旅游企业工作、科学技术在不断创新,旅游市场旅游企业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较大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网络技术是信息传递更加准确、快捷,双向沟通几乎没有信息丢失,过去信息严重不对称,发展到现在基本趋于平衡,提高了行业内各企业的工作效率。过去的企业,想到的主要是本企业的服务,没有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缺乏信息的双向沟通、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也就是传统的观念从产品出发,只能满足部分消费者的要求。全世界的计算机均处于同一网络,我们的生活已经被网络所包围。旅游业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紧跟时代的步伐,当然信息共享并不是任何人都共享,在某个范围内公开共享,新的技术应用会在多方面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变化,旅游企业与消费者的面临着多次重组。

2.4长远规划

对于一个旅游企业来说,要想有个长远的发展,仅有短期发展目标是不够的,其应当制定长远的营销目标,有一个长期规划,这样我们的企业在发展中才不会不知所措,盲目进行。旅游企业根据自己的营销目标和方针,描绘出在充分利用营销环境、发挥企业优势的情况下的高水平、理想化的企业形象,并据此对企业的发展有一个长期规划,企业使命具体化后,企业经营才有了方向,可以更好地适应目前的竞争环境。对于旅游企业来说,短期的高盈利并不能代表什么,公司的长远发展才是根本。

2.5重视公司形象

要视形象为生命,把旅游公司的形象宣传作为一项工作目标。在经营中,根据唐山旅游市场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竞争为主题、发扬团队精神、塑造企业文化,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塑造品牌、创造优秀服务。重视公关效用,全力塑造企业形象。对于一个旅游企业来说,通过旅游公关可以塑造其富有魅力的公众形象,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3结论

传统的观念总是将竞争对手视为敌人,同行业、同类产品,热衷于打价格战,这样的对抗营销结局就是两败俱伤。面对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没有哪一个景区或城市能垄断独占,同时,地域的不同也决定彼此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实践证明,资源互补、优势互补,是旅游业共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唐山旅游企业的同进同退将为它带来更大的发展。过去的旅游产品推广只是一味的将信息从企业传向旅游者。可是在当今高科技形式下的新时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旅游企业提出了挑战,同时也蕴藏量大量的机会,去适应新的形势,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充分体现,一改过去的推销理念。

作者:杨俊生 单位:唐山学院

第五篇

1宁波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1.1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

发展乡村旅游可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摆小摊、办旅馆、开餐馆、生产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股乡村旅游项目获取分红。乡村地区通过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旅游,不仅可为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新途径,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也有助于农民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以余姚市为例,截至2012年12月底,该市农家乐经营户总数已达到227家,直接从业人数3150人。每年接待游客都在180万人次以上,直接经营收入2亿元左右。

1.2乡土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村民自豪感增强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通过发掘和宣传当地的历史传承和独特文化,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增强村民的自豪感。在亲身参与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实践活动中,他们认识到秀美的自然风光和醇厚的乡土文化都是宝贵的财富,逐渐产生了主动保护的意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能从旅游收入中积累资金,用于乡土文化的保存和延续。例如宁波市宁海县前童古镇,在举办年会的传统重组后,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既保存了民俗传统,也带动了经济效益。

1.3改善乡村环境和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休闲场所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能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美化农村环境。一方面,村集体通过兴建的乡村旅游项目获得的收入能投入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如就地改造农房、新建绿地、培植花卉、修建公厕、购置健身设施、整理道路等。宁波市北仑区干岙村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在村口建造了小公园,在公路旁建设了一批具有建筑风格特色的农家小院,修建了各类通讯设施,极大地改变了原来贫穷落后的面貌。另一方面,农民们通过开展乡村旅游获得的间接和直接收入,使其有资金投入改善村容村貌和景区周边水、电、交通等各项供应中去。

2宁波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和不足

2.1从业人员老龄化,政策管理边缘化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基本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年龄偏大,服务意识弱,这与城市居民所要求的服务质量有较大的差距。宁波在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缺少对“农家乐”和农村观光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乡土文化知识及礼仪礼貌、餐饮服务、市场促销等方面的培训。目前从业人员整体服务意识还不够成熟,不能很好适应现代消费需求。而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管理实践经验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目前宁波各地对于乡村旅游的管理大多停留在景区管理模式,上至市旅游局下至地区相关部门都来指导、监督、管理,而农民在政策制定上既没有参与权也没有发言权,而且也没有自己的协会来保障和规范他们的利益。

2.2项目文化含量低,开发深度不足

宁波现阶段乡村旅游产品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乡村旅游产品多趋于雷同,一些“农家乐”“民俗游”等体验性活动缺乏文化内涵。目前,宁波在乡村旅游进一步开发中存在过于追求数量,忽略农村文化本色的问题,难以满足游客深层次追求文化体验的需求。即便如滕头生态村这样的宁波乡村旅游精品也存在升级换代问题,该村几年前形成的产品一直延续至今,在发掘地方民俗风情、提高活动娱乐性和游客参与型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难以让游客真正地感受和体验浙东乡村特色,游客的重游率很低。

2.3发展规划不科学,生态保护不重视

乡村旅游地多位于自然环境保存较好的偏远地区,缺乏规划的盲目开发虽能实现短期效益,但却使乡村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严峻考验:游客产生的垃圾、汽车排放的尾气、扬起的尘埃、旅馆饭店排放的废气废水等都会对旅游地的环境造成压力;加之与国内许多地方一样,宁波市有关方面虽然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却对旅游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种种负面影响认识不足,不少村民也缺乏相应生态保护意识,使这一本应受重视的问题一直被忽视。

3宁波开发乡村旅游的对策和措施

3.1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政府要重视培养专业的乡村旅游人才,从制度层面上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指导和管理,制定合理可行的人才政策,积极吸收先进的经营管理人才为乡村旅游业服务;还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其旅游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使其自觉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乡镇政府或旅游业的经营者还可以和各大高校合作,专门培养适合乡村旅游业的人才。在当地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促使学生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努力培养适应乡村生活,真正愿意在乡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3.2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宁波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可采取以下几点建议:1)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监督,建立健全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采取措施避免由工业企业、旅游接待、生活污染引起的生态破坏现象。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关闭整顿,促使企业对工业废气净化处理、工业用水循环使用;控制农家乐乡村旅游资源点餐饮污水的直接排放,建立污水处理设施避免污染附近水域;乡村垃圾集中收集、统一处理,进一步整治乡村村容村貌。论文发表3)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也是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生态农业一方面能为乡村餐饮服务提供原材料,用绿色产品提高当地乡村旅游吸引力,让游客参与当地农事活动。另一方面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乡村景观的观赏性,也可以减少农业生产产生的环境污染。4)针对自然环境因人满为患遭到破坏问题,特别是那些原始的、与世隔绝的地方,笔者认为有必要限制旅游者的人数。这一点国外做得比较好,例如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城瓜伊哈那斯国家公园游客不论进入哪一个景点,每次的人数不得超过12人;在温哥华岛,任何人如想去太平洋海岸的“西岸小径”漫游,必须在3个月前登记。综上分析,宁波市发展乡村旅游有自身的优势,且发展机遇良好,但必须克服现存的困难,尽一切办法处理好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乡村旅游才能为宁波旅游和地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宁波开发乡村旅游也要特别注意保护乡村瑰丽多姿的乡土景观和文化遗产,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不是简单的口号,需要宁波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作者:史锴 单位: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旅游市场的分析(共5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182863.html

    相关专题:集体备课计划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