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治时代教育现代化的背景
1853年美国佩里来时,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日本被迫在1854年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之后又于1858年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这些条约慢慢地使日本沦落为欧美列强的半殖民地。此后,一批批列强纷纷涌入日本,迫使日本签订了类似条约。面对内忧外患,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了了包括木户孝允、岩仓具视、伊藤博文和大久保利通为代表的岩仓使节团。这个使节团的目的是和西方洽谈修改对日不平等条,经过两年的洽谈,修改条约一事没有丝毫进展。但是野心勃勃的日本改革家参观了欧美的工厂、学校、政府机关以及议会制度等等。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西方国家发达的教育制度,以及机械生产的力量。最初这批游历西方的政治家回国后便立即投身到日本现代化的过程中。于是日本的教育事业也在日本明治政府的主导下迅速的展开了。
二、明治时代日本小学教育发展
日本的现代化教育的起步虽然西方国家比较晚,但是发展的很快。学制里有以下两点内容比较突出:不分身份等级制度和出身状况,全民皆有接受教育的资格;凡是儿童,不论男女,皆应该接受初等教育。明治政府的教育政策。笔者把明治政府的小学教育政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68年—1889年;第二阶段;1890年—1912年。在第一阶段中,日本政府以西方为模板,力图在短时间内建成并完善日本的小学教育系统。在第二阶段中,日本明治政府的教育政策趋向反动,渐渐背离了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教育的初衷。
1.第一阶段:1868年—1889年1871年日本设置了文部省,于次年颁布了学制,颁布学制的目的是为了向日本国民展示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是为了将日本建设成为近代化的国家,同时也批判旧的教育体制。1872年的学制包含了两个理念:其一,不论身份等级制度,全民皆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其二:不论性别,适龄儿童都应该接受教育。同时在学制的序文中提出了知识是人立身出生最基本的财富。这也体现了明治政府教育实用性。明治政府扬言要在短时间内在全日本建成5万所小学,同时将小学的教育分为下级和上级,下级教育和上级教育各四年,共计八年。1875年1月文部省正式规定了小学的教育学龄为6到14岁。1868年日本开始了近代化的路程,国家的各项近代化事业都急需解决,如果要不折不扣的实现上述计划,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更需要许多优秀的教师。当时日本不仅缺乏必需的资金,更缺少接受过近代化教育的教师。因此日本小学近代化教育的发展可谓是步履维艰。1879年政府废除于1872年颁布的学制,取而代之的是教育令。教育令将学制中规定儿童应该接受八年的小学教育更改为16个月,同时放松了对儿童入学的监管。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各自的实力来兴办教育。此教育令的出台,使日本的小学入学状况一度陷入低迷状态。1880年明治政府重新修订了教育令,规定父母必须让儿童接受三年的小学教育。教育令中规定让孩子接受教育是父母的责任,但是教育令里并没有规定儿童接受小学教育是义务。所以,1880年的教育令并没有从法律上确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小学教育。1886年文部省大臣森有礼颁布了《小学校令》,从而在法律上确立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小学校令》中规定,父母必须让孩子接受4年的小学教育,如果某一地区没有能力实施四年的教育,可以设置为其3年的简易科,简易科规定每天要上2到3个小时的课,教育内容可以比四年制学校的学习内容简单些。简易科的学费免收,原则上这些费用由地方政府来出。至此,四年义务教育便在日本形成了,但是以简易科形式存在的学校也被政府认可了。这就给日本的小学教育大打折扣了。明治政府刚刚成立之时,要在短时间内建成5万所小学,但是直到1902年为止,日本也只建成了27076所小学。在学制刚刚颁布的1873年,日本全国男童入学率为39.90%、女童15.14%、平均入学率28.1%。1875年日本颁布的学制基本上涉及到了全国,这时男童的入学率终于达到了50%,女童的入学率18%。、平均入学率38%。直到1889年,男童的入学率也只有65%,女童入学率20%,平均入学率48%。明治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民皆学的政策,不断健全日本的教育系统,使日本国民摆脱愚昧状态,从而使日本走向西方的文明社会。但是面对政府推向的教育政策,日本大部分的国民缺极不关心,有的激进分子甚至反对适龄儿童接受教育。出现上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学费成为沉重的负担。日本明治维新之后,1871年进行的废藩置县、1876年的西南战争,使政府面临严峻的财政状况。其次,儿童可以充当劳动力。当时日本百分之八十的是农民。适龄的儿童不仅可以分担父母的家务,也是父母农活的得力助手。因此,大部分的父母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接受教育。其次,学校教授的内容不具有实用性。日本近代学校是以美国为模板,当时的教育课程基本上直接采用美国模式。教科书也是直接从美国教科书翻译而来的。教育的内容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没有节点,因此,日本前期的小学教育一直面临着学生不断退学的困境。
2.第二阶段:1890年—1912年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使日本确立了在亚洲的霸主地位,从此亚洲的中心从腐朽的中国转移到了日本,日本亚洲霸主地位维持到了二战结束。1904年的日俄战争,打败了白人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本人的自信膨胀到了极点。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之前,不仅不了解什么是国民,更没有国家的概念。1894年至明治维新开始已经过去27年了,最初接受近代化教育的儿童,如今都到了壮年,并成为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主力。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持续的胜利,使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日本人体会到了作为日本国民的荣誉感。并且把这种胜利认为是日本推行新式教育所产生的结果。随着国内对战争胜利的狂热,日本人1890年日本政府又再次颁布了《小学校令》,这次《小学校令》的颁布,明确了小学教育的三大理念:道德教育、孕育作为日本国民的理念、生活必须的普通知识。这三大理念一直持续到二战前期,同时日本还颁布了教育赦语。所谓的教育赦语就是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仁义等反动思想。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之所以倡导文明开化,是要学习西方发达的教育,正如福泽渝吉之所说:“倡导文明开化,是因为文明开化可以促使日本发展具有独立自主精神和责任感的公民”。1890年日本政府颁布的《小学校令》和教育赦令的颁布,违背了明治维新以来教育的初衷。而且也反应了政府中保守派和维新派的派系争斗,以及在社会中慢慢滋生的军国主义思想。1900年,政府第三次修改了《小学校令》。这次修改小学校令的要点如下。第一:废除部分地区的三年制,全国的小学教育统一为四年制。并计划在不久以后将小学教育延长至六年。第二:在法律上确定小学教育为免费义务教育。第三:废除小学升学考试制度。第四:强化国家对小学教育内容的管理,小学使用的教材必须由国家制定。这次小学令的更改,最大的特色就是在法律上确定了小学教育为免费的小学义务教育。英国的近代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比日本要早将近100多年,但是日本免费的小学教育却只比英国晚了11年。日本虽然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实现了小学教育的免费,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的进步。这进一步缩小了日本和欧美国家的在教育上的差距。下图是摘自日本文部省关于免费义务教育起始年的“国际比较图”。进入19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本国民渐渐的改变了对小学教育的看法,把接受教育看做是为国家贡献、为国家服务。因此在进入90年代,日本的小学入学率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到了1905年,男童入学率百分之九十七,女童入学率超过了百分之90。表二是1894年至1910年内日本男童、女童的入学率,男女平均入学率。从下图可以看出,日本在19世纪90年代升学率持续上升,到了1910年,男童女童的入学率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日本小学教育入学率的上升,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是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日本在这两场战争中打败了两个大国。其中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给日本国民带来了极大的精神鼓舞。而参加这两场战争的主力大部分是受过近代教育的年轻人,因此日本国民便把胜利的原因认为是日本人接受了近代化教育。此外日本政府又颁布了教育赦语,加强小学教育的国家教育意识。因此日本国民便形成了一种为了国家才接受教育的价值观。其次是日本近代企业的兴起。日本近代企业的兴起,需要接受近代教育的人才为基础。
总结
日本明治前期的小学教育的终旨是开化国民,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现代公民,到1890年为止,日本的小学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十了,虽然还没有真正的普及小学教育,但是明治前期的小学教育的终旨依然是开化国民。因此明治前期的小学教育基本符合现代化理论中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论。但是随着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的滋生,日本的教育逐渐被当成培养效忠天皇、发动战争的工具了。随着日本教育赦语的颁布,国家把教育当成培养其忠实战士的一个部分,因此日本的小学教育也逐渐偏向反动。虽然到明治时代结束时日本小学入学率已经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但是日本教育的初衷不再是开化国民,而是培养效忠国家,效忠天皇的子民了。虽然明治后期虽然日本各项事业都是在现代化的名义下迅速的进展着,日本也已经普及了小学教育,但是此时的小学教育已经不再是沿着现代化道路前进的有价值的的经济期刊了,因此,明治后期的小学教育不符合现代化的理论。
作者:瑞敏周 单位:苏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