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市场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加综合性、应用性的人才,将科技和文化转变为经济的增长,音乐人才也不理例外。为了培养更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音乐专业学生,学校应该挖掘更深层的人才培养方式。文章主要分析了音乐专业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的问题以及相对措施。
关键词: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于精神文化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就业市场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加综合性、应用性的人才,将科技和文化转变为经济的增长,音乐人才也不理例外。为了培养更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音乐专业学生,学校应该挖掘更深层的人才培养方式。首先就要弄清楚学校的音乐专业人才在毕业之后要去社会上寻找一个什么样的岗位,然后才能够实现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以便为其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一、音乐专业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清晰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问题的根本就是要明确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对教育的发展方向、全局定位、价值意义都有着重要影响”。音乐人才在毕业之后会成为地方高校和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骨干力量、音乐研究人员、音乐作品演职人员以及社会所需的艺术工作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国民音乐素质,因此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不能够模糊不定。而是要针对社会岗位音乐专业人才所需的综合性素质来确定人才的培养方案,在重视学生的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其音乐技能的提高,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音乐教学的视野。另外,学校也应该充分重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将中国传统音乐与当代潮流音乐适当结合,寻找符合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但是当前的学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定位并没有明确的规划和清晰的方向,导致音乐人才在毕业之后并没有能够被社会所接纳针对性的综合素质。
(二)专业教学课程结构及体系不合理
当前我国音乐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着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现象,导致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都较差。造成这些教育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与社会实践脱节。纵观高校音乐教学课程,更多的重点放在了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但是各课程之间联系性、辅助性和传承性相对较少,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但却没有什么实际的效用,只会导致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表现出更差的适应力。而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学校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革,依然保留了老旧、不规范、不配套的作风,很少添加前沿性的内容。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依旧以传统的灌输式、机械性、填鸭式为主,严重影响到了教学成果的发挥,难以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扩招导致专业生源、教学质量下降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音乐专业教学资源也出现了严重缺乏的现象,尤其表现在教师数量上的不足,再加上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普遍不高、缺乏责任心,因此在音乐理论课及技能课依旧采用了最便捷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现在,音乐专业已经成为了人们眼中的艺术生的代名词,是那些专业成绩不怎么样的人为了上大学采取的无奈之举,为了只是获得一个文凭。而这些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比较差,对音乐的接受能力和悟性也比较低。先天不足,后天又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补给,音乐教学己变得相当困难。
(四)缺乏一支有实力的师资队伍
随着社会对于音乐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对应的音乐教师也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并能够开展一定深度的科研研究。然而音乐专业的扩招只会让教师的问题更加扩大和紧张。首先是扩招政策导致学生数量猛增,而教师数量的增加显然滞后,使得教师的工作量不断提升,使教师也无精力去深入研究教材和认真备好每次专业课,只是疲于应付剧增的课时,进而教学质量不断下降。此外,急于增加教师数量,导致在教师资源的吸纳时的门槛不断降低,有很多属于刚毕业的研究生就投入了高校音乐教学中,他们没有充足的社会经历和教学经验,就投入了一线的教学岗位。这样的师资团队既没有过硬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也不具备稳定性和成熟度,给音乐教学的前途又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二、音乐专业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途径
(一)明确办学思路,合理定位目标
学校首先是对于意识层面的强化,在学生群体中打造一种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从而将教育质量推崇到一定的高度。在定位学校的教学目标的时候,要针对学校的特色,并能做到切实可行。音乐专业高校的根本性质就是教学型的大学,教学是主要的手段,但是也不能够无视科研在其中的地位;针对教学实际和学生状况,确定学校办学规模,确保新生力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下充分发挥,但同时也能够克服基础薄弱、影响力不够等一定的缺陷;在定位学科专业时,要针对社会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有一定的贡献,优化和调整学科结构和层次,尤其发挥地方音乐特色在教学中的地位;在培养目标上,不能够更搬照抄,也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在出发前就要有明确的路线规划。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要专注学生的音乐技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融合,才能够在社会上发挥创造力,成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调整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
音乐专业院校想要在众多艺术院校中脱颖而出,就要对现有的生源结构、师资队伍、硬件设备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最后的就业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要规范课程设置,因材施教,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手段,更加关注到学生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培养,重视学生自身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此外,地方音乐学院的专业培养还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自身优势和地域优势,利用自身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在就业之后充分发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开拓出崭新的区域和地位,在创新的意识支配下培养更具有竞争力的音乐人才。
(三)培养教师队伍,强化实践教学
许多音乐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周边学校资源吸纳和整合的,这些教师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科研能力都参差不齐,甚至根本没有担任音乐专业教学的能力。因此,对于这些教师我们要组织定期的学习、培训、深造,使其能够达到一个合格的音乐专业的教师。其次,音乐专业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是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当今社会强调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使毕业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
(四)加大科研力度,服务地方建设
科研是一所高校想要不断进化、提升自我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所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科研并不能成为评价一个教师的职称和绩效的唯一标准或尺度,而导致科研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而是将科研融入教学,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相辅相长,使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增长。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能力上要学会兼顾,缺一不可。但现在的高校由于学生数量的猛增,导致教学任务压力的不断提升,已经无暇顾及更多的科研任务,在此基础上,高校也没有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和激励机制。而专心科研的教师又缺乏教学一线的经验,导致理论研究的成果无法在课堂上得到实践,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学生也没能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音乐专业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存在缺乏清晰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教学课程结构及体系不合理,扩招导致专业生源、教学质量下降,缺乏一支有实力的师资队伍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明确办学思路,合理定位目标;调整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培养教师队伍,强化实践教学;加大科研力度,服务地方建设。
参考文献:
[1]徐希茅,徐飞.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求[J].人民音乐,2008,(03).
[2]张涛.高师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巨[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02).
[3]孙瑜.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03,(04).
[4]纪明明.高师音乐教经济类期刊发表育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5]陈燕翔.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
作者:贾茹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