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城市文化生态的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摘要: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空间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不仅增加了城市空间视觉上的形式美感,同时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弘扬城市文化的关键。艺术家们在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时要运用系统性思维,立足城市文化生态进行规划与设计,将公共艺术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立足城市人文环境,合理设计公共艺术作品的内容,并选用合适的材料创造出和谐的公共艺术作品。总之,只有立足于城市文化生态的公共艺术作品,才能被大众所认可,成为历史延续的文化象征。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文化;生态观城

市文化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明显差异性的行为方式、知识体系、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意识形态以及生产生活技术和艺术品位等,是城市精神财富与物质生活的总合。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表现出城市人格化的特点。城市文化是城市物质文化、城市制度文化与城市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从精神层面来看,城市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寄托;从物质层面来看,城市文化是城市生活水平的体现。因此,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动力之一。生命体通过不同的方式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的关系称为“生态”。文化是在人类同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演化、发展而来的,因此可运用生态学理论来描述城市文化的建设过程。城市文化生态描述的是城市文化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生态化的关系。城市文化生态是各种文化在某一区域和特定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融合与博弈而产生的,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的文化体系,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城市文化生态平衡同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一样,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一、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生态观

城市公共艺术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社会公众参与互动的、设置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为公众所认可的艺术表现形式。城市公共艺术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其“公共性”,这种“公共性”表现为城市空间中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开性”,城市公众不仅可以欣赏公共艺术,还可以参与公共艺术的创作与评判。公共艺术是艺术、美学、科学的结合体,更是塑造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公共艺术以雕塑、壁画、建筑等表现形式来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展现城市所倡导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改善城市整体空间的艺术品质和文化品位,是大众与艺术沟通的桥梁。总之,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生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具备以下生态特征:

(一)公共艺术设计的城市系统思维

美国著名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通过局部去了解一个事物,那是科学;而从整体上去把握它,则是艺术。”①这就是系统论的思维。系统是一种逻辑抽象力,是运用全局观的思维将一切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当处理问题时,应将其作为一个有机关联的系统,从宏观角度来加以分析。公共艺术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单体艺术形式,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要从城市系统思维的角度将公共艺术设计纳入城市生态的大系统中进行整体考虑。要从城市文化生态需求、城市规划目标、城市建筑风格等宏观视角出发,对城市公共艺术进行系统性设计,让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价值、城市环境、建筑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建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从而凸显公共艺术对整个城市生态良性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最终,通过系统性的公共艺术设计,打造出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城市自身所独有的艺术品格和魅力。②

(二)公共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能满99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生态发展的必备要素,必须在设计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公共艺术承担着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改善城市空间环境的重任,因此,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在传承文化和改善地域环境两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③首先,公共艺术作为常见的文化载体和宣传手段,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应该担起重任,通过创造更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公共艺术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和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面貌,直观而集中地展现了当地的精神风貌与物质文明,公共艺术能够通过对城市公众心理的影响来影响并发展风土文化。最后,公共艺术作为艺术作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美化了城市空间环境,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和谐应得到高度重视。因此,在选材和技术运用上,要尽可能使用环保材料,并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采用低能耗的技术手段。艺术家们应从作品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入手,考虑作品材料的二次利用以及环境的变迁,以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并结合城市文化来进行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创作。此外,还应坚持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建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谐公共空间,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是城市生态中的主角,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谓“以人为本”,是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公共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弘扬城市文化,为人类社会的传承积累精神财富。因此,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观来进行设计与创新。历史表明,只有在以人为本理念下设计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才会被大众所接受,进而发挥其弘扬文化、改善生态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和符号,是城市文化与城市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所以,公共艺术的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性思维,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围绕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进行,并与城市生态相结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生态的辩证统一

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中,公共艺术往往是视觉的中心,其表现形式、色彩搭配及主题等都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通常可从城市文化、城市整体规划以及城市建筑风格三个层面来考虑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生态的统一。

(一)城市文化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思想基础

公共艺术的诞生依赖于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和精神文化追求,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所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改善公共环境,还应该包括对文化的传承和对城市精神的弘扬。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既具有象征性,又具有美学意义的表意符号,通过公共艺术,可以表现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历史积淀,其表现形式及主题等从多方面反映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区域历史文化扩展与发扬的窗口。纵观世界各大城市不难发现,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标识。现代公共艺术起源于城市化进程,城市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创新。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体现,而城市文化是公共艺术的思想基础。大众通过公共艺术作品来理解城市文化的内涵,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塑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形象。

(二)公共艺术设计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最终都将放置于公共空间,因此,其设计就必须满足公众的需求。城市规划是决定城市格局的关键,公共空间的设置和建设更是城市规划的重点。通过城市规划来约束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实现公共艺术与公众利益相协调的有效途径。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会遇到各种问题。艺术和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润滑剂”,从艺术的角度去思考与解决问题,已成为一种社会公认的方式。公共艺术的出现减轻了钢筋水泥带给城市的冷漠感和距离感,缓解了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提升了城市空间的文化品质。因此,公共艺术的整体设计要在城市规划所设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并充分考虑作品与城市背景、空间层次之间的关系。只有当城市公共艺术的空间布局和创新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时,才能构建出和谐的城市文化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质量会随之提高,公共艺术作品的延续性也会得到保证,同时还可以为公共艺术价值的实现和管理提供保障和依据。

(三)公共艺术设计要与城市建筑环境相融合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城市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这也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积淀的综合体现,如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极富宗教色彩的哥特式建筑以及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式建筑等。现代建筑的发展将艺术与建筑本身分开,使其以公共艺术的形态存在于城市空间中。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创作时,必须充分考虑艺术作品与周围建筑的呼应关系,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相协调。城市建筑构成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优秀的建筑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对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城市文脉延续的关键。所以,在历史建筑空间中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时,必须尊重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在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前提下,进行公共艺术的规划和设计。公共艺术与历史建筑环境的融合可以更深层次地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新的城市景观。总体来看,艺术与建筑主要有三种关系:一是建筑本身就是艺术作品;二是艺术作品成为建筑的点缀;三是艺术作品是建筑环境中的媒介。但是,现代建筑过于追求使用功能,几乎去掉了所有艺术装饰和点缀。艺术点缀的缺失让人们感到不适,冰冷的建筑给人们带来了压抑和冷漠。公共艺术与建筑环境的完美融合不仅能缓解现代城市的冷漠与隔阂,而且还能在公共空间中表现出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情怀。总之,在尊重传统建筑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经济文化观念,创造出既能展现城市文化,又能与城市建筑环境相协调的公共艺术作品,应是广大城市规划者和艺术家们研究的重点。

三、城市文化生态语境下的公共艺术设计要素控制

城市文化生态的形成需要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文化建设相协调,需要城市艺术与公共空间相融合。公共艺术作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展现城市文化内涵的关键,需要得到全面而系统的规划,城市规划者、设计师以及艺术家之间要深入沟通、协作,才能创造出宜居的城市环境。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要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出发,结合城市文化、建筑风格、城市景观等关键点,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内容要素进行系统的控制和考量。总体来看,应从城市文化生态的整体性角度出发,控制、协调可变因素,掌握系统的变化趋势,对公共艺术进行层级性和序列化的组织与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有序状态,从而构建健康、和谐的城市生态文化。

(一)对公共艺术主题与题材的控制

主题与题材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核心,对公共艺术主题鲜明的要求更为突出。公共艺术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展现城市某一特定时间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表现自由、平等的主题。主题性的规划设计与特定形式的艺术语言是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中表现城市文化的主要手段。可以运用一定的表现形式,结合地域、历史、文化内涵,融合周围建筑特色及环境因素,进而打造适合特定空间场所的,具有丰富思想内涵与明确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确定主题是艺术创作的首要任务,公共艺术的主题确定要结合城市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要素,运用写实、抽象、观念等手法,准确展示出城市建筑空间所不能表达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因此,主题鲜明是公共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如革命教育题材的雕塑作品往往通过对历史战役或者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歌颂先辈,缅怀英烈,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例如,武汉首义公园的规划设计就充分突出了主题性的特点(详见图1)。公园利用辛亥革命遗址,结合武汉城市发展,突出缅怀革命先烈的纪念性主题,打造以蛇山、辛亥革命纪念馆、首义纪念广场为核心的辛亥革命纪念园区,通过历史建筑、人物雕塑、壁画等形式向人们传达中华民族为追求自由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让每一个身处园区的游人都能获得这样的感受。城市公共艺术的题材来源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民间传说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二是秀美的自然风光;三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娱乐方式;四是科技创新概念。上述这些题材不仅能为广大市民营造自由、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带来美的享受,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精神文化意义。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是主题与题材的完美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主题是公共艺术作品的灵魂,是城市文化精髓的提炼,而题材则为艺术作品表达主题提供了多种途径,还可以围绕主题产生变化。在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主题与题材之间的协调,重视主题、题材与作品所处空间以及城市文化内涵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对公共艺术体量、尺度的把握

公共艺术的体量和尺度是针对作品所处空间而言的,是指作品与空间环境中的建筑、物品之间的比例关系。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所表现出来的视觉美感直接受到艺术作品体量与尺度的影响。因此,在规划、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要慎重考虑特定空间的比例尺度,使艺术作品与空间环境相协调,不要形成过激的视觉冲击。例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详见图2)高20米,位于空间开阔的纽约港,巨大的身躯凸显其自由、包容的胸襟。如果将自由女神像安放在纽约市中心,则会与空间背景形成剧烈冲突,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而步行街上真人比例的雕像却能很好地融入空间环境中,让人感受到亲切与朴实。纪念性、大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需要较大的尺寸,一般占据核心位置,是空间环境的视觉主导。如果是表现市井生活的作品,其目的是为了烘托公共氛围或点缀环境,体量尺寸就应相对较小。总的来说,公共艺术作品的体量尺寸应从所处空间环境、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具体表现形式等综合角度来考虑。合理运用亲近尺度和超人尺度模式,在满足审美需求、价值尺度及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现作品与空间、文化的协调统一。

(三)公共艺术作品的材料选择与色彩搭配

材料是艺术作品质感与保存年限的决定性因素。公共艺术作品一般在室外,大自然的侵蚀是其最大敌人。因此,同时具有艺术质感和耐久性的材料是公共艺术作品的首选。不同材料展现出不同的艺术质感与魅力,如石材展现出坚实、稳重与持久,青铜展现出厚重、沧桑,玻璃和不锈钢展现出色泽光亮且抗腐蚀。因此,我们需要在了解材料性能与特点的基础上,将材料本身的视觉表现与艺术作品的主题相结合。如广场上的大型纪念性雕塑,考虑到耐久性及其精神诉求,可以选择石材,而严肃、庄重主题的作品则可以选择青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材料可供选择,艺术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将新材料运用到艺术创作之中,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冲突与创新,从而提升公共空间的艺术氛围,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公共艺术身处城市空间,其色彩必然受到空间内建筑、环境色彩的限制,因此不能背离城市主色调。城市固有的色彩环境不仅决定着城市的美学感受,还象征着城市的文化特点,不同的色彩突出了不同的城市个性。④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城市空间环境的点缀,应与城市整体色彩风格相协调,但同样可以选择具有鲜明对比的色彩,在强烈的色彩冲突中凸显公共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不过,色彩对比不能滥用,必须结合艺术主题与空间环境的要求适当创新。鲜明的主题色彩在突出自身特点的同时,也调和了空间的色彩搭配,打破了空间环境色彩单调的弊端,营造了赏心悦目的城市景观。通过艺术作品实例我们发现,协调的色彩搭配可以淡化材料自身视觉效果带来的影响,使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特质得到充分彰显,从而创造出富有生机的艺术环境,增加人们的审美体验。

结语

当下,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空间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不仅增加了城市空间视觉上的形式美感,同时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弘扬城市文化的关键。艺术家们在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时要运用系统性思维,立足城市文化生态进行规划与设计,将公共艺术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立足城市人文环境,合理设计公共艺术作品的内容,并选用合适的材料创造出和谐的公共艺术作品。总之,只有立足于城市文化生态的公共艺术作品,才能被大众所认可,成为历史延续的文化象征。

注释:

①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②彭丽纳:《公共艺术与城市的经济投稿三类期刊整体性》,《大众文艺》2012年第2期,第274页。

③曹水、杨淘:《探析公共艺术小品风土化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意义》,《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教育科学与边缘科学分册)》2012年,第1-4页。

④孙明:《城市环境色彩形成的地域性因素》,《城市问题》2009年第8期,第49-52页。

作者:方宏智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城市文化生态的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166229.html

    相关专题:贺州学院学报 青年文学


    上一篇: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下一篇:电气化铁路设计与优化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