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道德体系强调的一元导向,精英治理对于现代社会道德困境的产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现代社会的功利性,以及道德成为政治的工具,是现代社会道德困境的主要原因。但另一方面传统道德中的精粹对于走出道德困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道德;道德困境;扬弃
现代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传统的道德规范已经逐步解体,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形成。人们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状况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对于不明确的道德规范充满了困顿。经历了自然灾害、战争、恐怖主义之后,人类对于自身命运感到迷茫,更加深了人们的道德忧思。新时期人们对于一些道德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漠视,但对于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虑却从未停止。而随着现代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我们既不能忽视传统道德的影响,而且更应该反思与超越传统道德。
一、传统道德中存在的产生道德困境的潜在因素
即使在传统道德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古代社会,也有文化悖论的存在,传统道德也不例外。传统道德虽然为我国古代道德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机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是无法克服其自身的缺陷。其在转型期的中国,为现代社会的困境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与现实的可能。第一,传统道德中的一元导向性是产生道德困境的重要因素回首千百年来,中国道德文化体系的设定主要包含两方面,个人导向型和社会导向型。即社会价值标准和制度规范的制定分别以个别人的利益为准或者以社会大众的利益为准。而且这两者的执行往往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往往都是社会大众的权益、幸福被个别人所掌握。以牺牲社会上大部分人的利益来为自身统治的利益服务。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于幸福和人们的终极追求目标有着不同的阐释。墨家倡导利,佛家倡导空,儒家则倡导仁和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体系。但是,在封建社会政教合一的体制之下,在血缘关系为主导的宗法体制之下,重义轻利成了人们一直遵从的价值标准。然而在现实社会的实践中,当人们对于仁义的倡导超越了人们的幸福感,人们感到遵守这种仁义并没有为自身带来任何权益,便会对继续遵从这种仁义产生困顿。而且现实社会人们往往受各种私欲的纠缠,只要人们内心的这种私欲不消失,困顿感也会向幽灵一般始终纠缠着人们。这时人们便会发出“我们为什么要遵守道德”的提问,表明人们的道德信仰遭到了破坏。当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强烈的反差,人们内心的困惑便会加深,当这种困惑不断纠缠着人们甚至可能产生大规模的道德恐慌,陷入更深的道德困境之中。第二,传统道德中蕴含的功利性是道德困境产生的潜在威胁由于我国从古至今一直倡导以德治国,德行是人们为人处世,在朝为官首要考察的,如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倡“仁义”。但这样也会导致人们将任何社会问题都归结为道德的原因。但是却忽略了人都是崇尚利益的,古人强调道德重要性,提倡培养人们的非功利价值观。但是在古代政教合一的体制下,过度推崇道德,恰恰使道德成了统治者控制普通大众的政治工具。统治者借以笼络人心,为使其社会安定。道德教育被赋予很强的政治性,人们接受道德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出仕做官,这也是道德中蕴含的最直接的功利目的。人们原本怀着非功利的目标,却需要通过功利的手段来实现。这样长期发展会使人们仅仅为了出仕,而逐渐成为传统伦理制度的盲从者,最终只剩功利的手段,忘却了非功利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道德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动,“正义是一种有别于仁慈和慷慨的底线道德,它的重要性在于通过禁止侵害他人的权利而满足别人的安全需要。但当社会没有统一的正义标准,故在不同的正义标准发生冲突时,取舍的标准唯有社会功利。”[1]随着社会的变动,功利目的增强,人们也会在遵循道德的过程中阳奉阴违,形式主义,丧失了对于道德规范的信任感和认同感。道德包含一定的功利性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功利性的存在需要在一定的制度规范和法律范围内。并且它是与完善的伦理体系相互配合的,二者彼此之间有一定的约束性。但现实社会往往是,人们不能很好控制自我,为了追求功利忘却了最初的道德原则,越过了底线道德,为了纯粹的功利而行。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得人们对于原始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充满了质疑。也使的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更加严重。第三,传统道德的变迁滋生的道德困境道德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和评价准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发展的好坏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但是道德本身相比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会使人们在坚持中产生忧虑,陷入道德困境。道德的演变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其轨道,经历各个历史阶段的文明。道德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的关系,始终表现在三个方面:同步、超前与落后。当道德同步或超前于生产力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前进的步伐,但当道德的发展落后于生产力时,就会出现道德与生产不协调,导致社会甚至整个时代的困境。本文所说的道德困境是指“指主体在面临道德选择时产生的一种对于善与恶甚至是善与善二者择其一的一种特殊困境。”[2]人们会面临选择两难的道德困境与道德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道德也经历自身的变迁,原本约束着人们道德观念和行为的伦理秩序也发生转变,进入了旧的道德秩序逐渐裂变,新的道德秩序正在形成的关键时刻。然而此刻,虽然旧的道德秩序已经逐步解体,新的道德秩序却没有完全形成,而是处在一种时代的过渡期。这时社会上并没有一种强有力的道德约束标准,其实也意味着原本约束着人们道德行为的制度规范失去了效力。每种社会形态都需要自己强有力的约束标准,当一种社会形态转变,其道德标准也会随之改变。古代社会强调忠孝两全,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多元化,并且引入了西方的“自由”、“民主”观念。现代社会价值标准多元的情况下,会使人们在选择时产生困顿,对选择哪种道德标准感到迷茫。马克思说:“现代社会中,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因此,我们要以清醒的眼光看待世界。在多变、复杂的现代社会,需要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并且道德在转变过程中本身含有一定的滞后性,道德转变,会满足一部分的利益,同样也会损害一部分的利益,因而道德的转换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当这种阻力在道德转变过程中过大时,人们便会对于是否要改变原有道德规范产生困惑。当这种困惑长期积压在人们心中,便会影响原本赞同道德标准转变的那部分人的积极性,他们对于道德的热情也逐渐减退,整个社会便会陷入一种道德困境。
二、化解传统道德对道德困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传统道德作为我国千百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但是,传统道德自身固有的缺陷对现代社会困境的产生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道德,缺少了传统道德,现代社会的发展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要走出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还需要我们借鉴传统道德的优秀成分,整合、更新传统道德。第一,整合、更新传统文化,实现传统道德完美转化由于传统道德代表着我国古代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至今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精粹。但传统道德对现代社会道德发展的影响是双向的,落后的传统道德不仅不能促进现代社会道德的发展,甚至会成为社会进步的桎梏。因而我们要在反思、批判、继承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发展现代道德,使传统道德融入到现代道德发展的轨道上。传统道德的转化离不开道德范畴的更新,千百年来,传统道德转化的过程中,范畴的转变为其提供了更为积极与更有活力的因素。但范畴的转变并没有为传统道德带来实质性的突破,反之却为其提供了道德体系僵化的佐证。另外学者们总是能给出传统道德不同的诠释,如义与利的范畴演绎,他们通过不同的诠释,又给出了已经僵化的传统道德新的生命,因而也难以突破传统道德固有的缺陷。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道德遇到了新的挑战,不仅要接受道德发展的新元素,还要迎接外来道德因素,如西方传入的“自由”、“人权”等思想,这时道德范畴又有了新的生命。因而我们要不断吸收道德发展的积极因素,更新道德范畴。将新的道德内容和西方传入的道德因素与传统道德相融合。更新道德教育的内容,将传统道德的仁、义、礼、智、信真正融入到现代道德教育中去,在继续弘扬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加强对现代道德的教育,最终完成传统道德的转化。第二,加强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教育,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真正融合道德教化是我们沿用至今的一种教育方式。传统道德中蕴含着功利主义本是无可厚非,但当这种功利主义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占主导时,道德的约束力也就随之减弱了,人们对于道德的信任程度也会随之下降。因而要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自主意识。然而人们道德意识的提高,仅仅只靠外部力量永远不可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康德认为:“任何外部立法,都无法使得任何人去接受一种特定的意图,或者,能够决定他去追求某种宗旨,因为这决定或追求取决于一种内在的条件或者他心灵自身的活动。”[3]他律是人们依据客观规律而遵守的一种道德法则,但要使人们从内心接受某种道德规则还要依靠自律来完成,自律是人们内心的秩序。在现代社会这种物欲横流、舆论不张的时代里,要实现道德自律必须依靠人们的自觉和道德教育、道德培养来完成。现代人处在这种物欲纠缠的环境中,一部分人在实施一些道德行为时往往带有某些功利的目的。如社会上常说的“好心没好报”,其实就是人们在实施某种道德行为时带有“好报”的动机,以致于在这种“好报”没有得到满足时,人们会产生忧虑,最终陷入道德困境。因而,我们要抛弃这种心理前提和动机,就要提高自主意识。人是道德的主体,只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意识,才能更好地践行道德行为。处于现代社会复杂的环境中要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只有道德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才能更好的践行道德行为,履行道德责任。要做到以上,首先要有正确的道德观,而道德观的养成离不开道德教育和道德培养作用的发挥。为了更好地加强道德教育,就要保证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的内容一致,不断培养道德自律。涂尔干就强调:“道德教育和舆论对人的品质有巨大的威慑力,应该利用这种威力使每个人在心中把自己的幸福和全体的利益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尤其是应该把那些为普遍的幸福而应有的消极和积极的实践,与人们自己的幸福联系起来。”[4]因而我们要利用道德教育和舆论加强人们自律精神的培养,提高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感。人们在实施某种行为之前,虽不可能完全是为了“无条件的善”,但也不能仅仅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就如康德所说的,我们要坚持自己内心道德准则,并按照这种准则行事,使自己的行动准则变为普遍的法则。第三,完善传统道德,创新适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传统道德也出现了转变,原本约束着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因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而建立适合当下的道德规范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者,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作为我国古代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传承,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功不可没。而现代社会,人们过度崇尚理性,宣称“上帝已死”,技术理性成了人们高于一切的追求。在现代社会,网络覆盖使得地球村成为可能,基因技术使得上帝的特权被世俗的基因技术所取代。在这个技术理性控制的时代,一切都变得不再神圣,人们对于道德依赖也不像过去那样有耐心,人们甚至发出“为什么遵守道德”的提问。然而人们对于理性的崇尚并不能使之解决所有社会问题,比如人的终极价值追求,人的最终归属问题等。因而我们还是要弘扬传统文化,坚持自己的信仰,在此基础上发展社会理性,坚持情感与理性的结合,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规范的真正融合。二者,建立新的道德规范和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本约束着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逐步解体,出现了新旧道德规范的严重裂变。因而需要我们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他律,罗尔斯就提出“要保证政治的正义性,首先要有一套正义的宪法,正义的宪法应是一种满足平等自由要求的正义程序;正义的宪法在所有可行的正义安排中,比任何其他安排更可能产生出一种正义的和有效的立法制度。”[5]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正义的制度规范,来保障道德的运行,即运用契约论中,违反规则的成本大于收益的原理,利用人们怀赏畏罚的心理,直接作用人们道德行为,从而保障人们能够更好的遵守道德规则。在此基础上,一定要使这种道德规范的建立符合社世界经济期刊会上大多人的利益,做到真正的制度公正,即他律公平。
作者:徐宁 姜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