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化”探讨

一“、艺术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艺术总是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艺术讲究“美”,而“美”和“善”是相通的。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多数人认为它是人格修养的三个阶段。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则认为,这“是一个以艺术的作用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审美实践过程”。[1]而这个审美实践过程的最终实现便在于最后的“成于乐”。关于“乐”,熊十力认为“乐”的本质便在“和”。徐复观说“:乐与仁的会同统一,即是艺术与道德。”[1]他认为乐与仁在基础上和最高境界上都是相通的。艺术的美和道德的善是相通的,而当下思政教育中普遍缺少丰富的艺术因素,难免显得有点枯燥,似乎与人们的生活不是那么息息相关,因此,受教育者经常会埋怨思政教育“乏味”和“脱离生活”。其实,艺术和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中包含了道德的因素,道德的培养可以借鉴艺术的方法。正因为艺术的“美”和道德的“善”是相通的,艺术又是大家所乐于接受的,那么倘若能将艺术和思政课教学紧密联系,势必会改善目前这种枯燥无味的说教模式。将“艺术”融入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艺术化”便不难成为思政理论教学的一种改革。

二“、艺术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探讨

要使思政教育成为艺术化的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课堂上应当重视两个能力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艺术的思维,二是注重艺术的精神交流方式。第一,注重培养学生艺术的思维。艺术的思维就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自己直观感觉的一种非理性的思维。可以说,传统的教育,主要指唯理性教育,过于侧重理性思维的培养。传统思政理论教学的方法往往是注重课堂的说教,将教材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自己理性的思维去判断,从而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这样,思政教育也就完成了它的任务。然而这种方法过于简单和单一,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思政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艺术的审美思维。一个只具有理性思维而缺乏艺术思维的学生是很难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和人生的。要让学生能够艺术地生活,将人生艺术化,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席勒说过“:直观的知性和思辨的知性现在敌对地占据着各自不同的领地,互相猜忌地守卫着各自的领域。人们的活动局限在某一个领域,这样人们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一个支配者,他往往把人们其余的素质都压制了下去。不是这一边旺盛的想象力毁坏了知性辛勤得来的果实,就是那一边抽象精神熄灭了那种温暖过我们心灵并点燃过想象力的火焰。”[2]这两个领域的对立,造成的结果便是培养出来的人都是片面的。任何一个领域均不应该独占统治地位。教育能够做到的是使这两个领域逐渐走向融合,即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想象力等直观、感性的思维也应得到重视。“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力的活泼性相关。分析能力占主导地位必定剥夺了想象的激发和威力,对象领域的进一步限制必定减少了它们的丰富性。爱抽象思维的人往往具有一颗冷漠的心,因为他把印象分解了,而印象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打动人的心灵。专业的人往往具有一颗狭隘的心,因为他的想象力限制在他的单调的职业圈子里,而不能扩大到陌生的表现方式中。”[2]可以看出,倘若一味地强调专业知识的培养,注重理性的分析,人的想象力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会忽视生活中很多感受。这样的生活是枯燥单调的。甚至在这种片面的发展中,人的生活还会出现许多危机。人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惑和烦恼。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要求人们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的生活领域非常狭小,只有那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东西他们才能做到得心应手,若涉及其他领域就会束手无策。只有具备了艺术的思维,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不至局限于特定的领域,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生活、丰富生活,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了解生活的价值。倘若仅仅具备理性的思维,又如何能将生活看成是一件艺术品,用欣赏艺术品的眼光去欣赏生活呢?因此,思政理论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思维,让学生凭借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丰富自己的生活。思政教育最关注的便是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的生活脱离枯燥和乏味,开拓学生的生活眼界,领悟生活的真实内涵。要让学生知道,生活除了每天繁重的课业以外,还有很多的内容。当面对嬉闹的孩子时,可以联想到,在自己小时候,父母是如何无微不至地照顾。正是有了父母的辛劳才有了今天的自己,我们应该加倍地孝敬父母;面对自然的安宁,便会联想到今天安静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自己应该好好学习,增强国家实力,维护国家和平;春天郊游时,看到美丽的花朵,想象自己也是花丛中的一员,感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自己便也像花儿一样微笑起来;看到天空中的小鸟,感受它的自由和欢快,想到自己也像它一样自由快乐地成长,也就不再计较课业压力了。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丰富,生活不再枯燥和乏味,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学生的身心也就愉悦起来。思政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从对生活冷漠转变为对生活充满热爱,学会自己去主动地丰富自己的情感,让生活丰富而充实。第二,注重教学过程中艺术的精神交流方式。所谓艺术的精神交流,指的就是一种自由的精神交流,是指彼此之间的精神交流是完全自由的,彼此之间通过心领神会产生思想的共鸣,彼此的精神得到交流和影响,完全是彼此之间思想的碰撞。之所以称之为艺术的精神交流主要是因为这种精神交流方式借鉴了艺术品的欣赏方式。在艺术品的欣赏过程中,通过艺术品实现了创造者和欣赏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尽管这种交流是间接的。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艺术家的精神理想,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当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在领略艺术家精神时,反观自身,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达到两者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往往胜过语言的表达,它是一种心领神会,是心灵的交流与碰撞,这种精神交流就是艺术的精神交流。思政理论教学中的精神交流就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无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还是受教育者和教育素材之间的交流,都可以通过这样的艺术的形式进行。这种交流没有强加的标准和模式,完全基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条件,进行完全的交流。思政教学中的交流可以在一种完全开放和自由的情况下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借鉴这样的交流方式:比如,面对一片竹林,老师无须说出自己的用意,也无须太多的教导,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每根竹子的特点再吟上一句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学生便可以去领悟老师的用意,知道老师想要传达的是竹子的坚韧不屈的品格。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虽然没有进行比如问答、教导之类的交流,但是就已经完成了彼此精神的交流。在学生和教材的交流中,也可以运用艺术的交流方式。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虽然没有与作者直接见面,直接对话,却可以领会作者的用意。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自己领会,认可作者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这些精神交流的方式,便是思政理论课堂上的艺术的交流方式。艺术的精神交流也可以借鉴席勒的“游戏”理论。席勒的“游戏”理论,可以理解为主要侧重的就是在游戏的过程中的精神交流。这里的游戏是指在一个完全开放自由的状态中,所有个体都是游戏的参与者。游戏的法则就是个体之间在自由状态中完全展示自己,个体只不过都是一个个的形式而已。个体之间的交流方式主要就是精神层面的交流。席勒说:“在审美的国度中,人就只需以形象显现给别人,只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而与人相处。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2]也就是说,在这种游戏的过程中,人都是自由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完全开放的,是自由平等的精神层面的沟通。只有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中,个体之间才能忘记彼此的差异,完成精神上的交流。在思政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可以忽视彼此身份的差异,完成一种平等自由的交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流的过程中,都是“游戏”的参与者,都是自由平等的。在这种平等的状态下,师生进行精神交流,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交流才是完全、彻底的。在伽达默尔看来,“游戏”过程中的每一个人,人与人或者人与万物之间都没有相异性,他们共同构成游戏。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在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下,人们才可以进行精神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忘我,这种交流是发自内心的、自愿的,不是外在强加的、强迫性的。思政课教学中的交流,特别是精神交流,可以运用艺术的交流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人们均以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展示自己的精神,讲究心灵的碰撞所产生的共鸣。精神层面的交流在思政课教学中至关重要,这种艺术的交流方式,给人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

作者:冯雯妍 单位:江苏建康职业学院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化”探讨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163695.html

    相关专题:英语论文网 铀矿地质官网


    上一篇: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初探
    下一篇:计算机科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