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国目前各高校重点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显著的时效性。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与课程本身特性产生偏差,使得这一课程很大程度停留在表面教学形式之上,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不足。为有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时效性,从院校态度、教学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分析影响该课程时效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型教学思路。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效性;影响因素;创新型思路
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时效性,该特性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风向标。课程开设以来,为有效突出时效性与针对性,课程名称与主要内容不断进行适时调整,国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内容安排、学科建设等方面也进行了系列部署,力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德治国、立德树人”的思想,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引导大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培养其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课程性质及院校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使得相关课程教学时效性受到严重制约,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1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效性的主要因素
1.1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在当下,面对就业难、竞争压力大等种种社会现状,大学生生于忧患之中,他们想事与做事都以物质利益为出发点,在对课程的选择与重视方面也以实用为主,对专业课投入精力较多,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关注较少。对于院校来讲,由于面临就业率等多方面竞争的压力,自然将投入重点放到了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等硬件设施方面,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生价值观等软实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
1.2课程内容陈旧,难以符合当代学生实际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的学习动力、欲望、方式方法等都决定着教学的最终效果。大学与小学、中学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而不是靠教师的时刻督促。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内容上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课本的改版周期较长,所以导致学生在大学阶段接触到的内容仍与中学阶段所学内容大同小异,新意不足,不断重复的教学内容自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3教学形式枯燥单一,学生兴趣难以提高
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施教主体,他们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言,不少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长期坚持单向性教学,总习惯在黑板上讲道德,在图文上说礼仪,知行相悖,造成学生学习的偏激化,价值观、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存在缺陷。这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十分不利。
2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效性的途径
2.1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注重学生实践意识培养
我国从古至今都十分注重人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如今,党和国家重点提倡培养“四有”青年,使年轻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不仅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更应当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与高远的理想追求。学校作为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主体,为了切实达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目的,应该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思想传播,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如在校园宣传栏、班级板报、校园报刊、广播或网站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点做重点宣传,对于好人好事行为要及时宣传鼓励并给予特殊嘉奖。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体现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之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人或事,自己去感受道德的力量,以便为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此外,对思想政治教育,单纯的理论讲授并不能使学生认识其重要性,应当创新教学方式,引入实践性教学。
2.2补充更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传统教材主要以学科为中心,偏向知识的综合性与系统性。为使教育教学与时俱进,近年来国家不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教材进行着积极的修订,合理精选有效模式,力求使教材紧贴时代。自2005年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历经六次修订,每次修订都是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如在2013年发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版本,将马克思主义成果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重要标志———“十八大精神”正式列入教材中。新版教材将“十八大精神”融会贯通到了不同的章节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践行与培育、对爱国与民族复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必要的充实,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更新。教材的适时改编是保证课程时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但如果一味依靠国家统一编改,很难保证教学的全方位时效性,这就需要院校或教师随时补充教学内容,将最新观念或案例融入到课堂之上。如,适时列举网络最新事件,以积极引导学生对事件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分析与理解,便于理论指导实践,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2.3不断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为了适应这一特殊性质,多年来,各高校不断尝试采取多种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以期取得教学实效。目前,高校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从前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与死板,将具有时效性的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但多媒体也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对于内容的筛选以及教学个性化的表现还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力。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创新型思路:2.3.1用艺术实践形式将“中国梦”化为学生内在信念面对教材的改版,如何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成为又一难题。为快速适应这一转化,教师需要将创新型教学方式融入课堂。高校可以以某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与本校艺术活动相结合,定期开展相关艺术演出活动。通过类似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教育创新尝试,使学生在对中国化道路的历史回顾与缅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发展。2.3.2有效利用网络推广平台根据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心理特点开发并构建相应的专业化资源库是新媒体时代下有效的方法之一。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普遍对微信、微博等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教师可以充分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利用自媒体推广平台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进行有效传播,通过发起群聊,随时与特定好友对话题展开讨论,以及刷朋友圈等方式将有趣的故事或视频与学生分享,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得到学生的更多关注,通过感人的文字故事或视频演绎,让学生沉下心来去反省自身,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也会在无形之中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培养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兴趣。2.3.3利用影视剧作传播思想道德法治观念仅仅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来使学生全面掌握了解思想政治与法律的知识体系并不现实,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一学习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推荐以法律道德建设为主题的影视剧,以弘扬道德风尚,宣扬法治精神。这类影视剧多以警匪片、侦探片或生活剧等多种形式题材展示,如《全民目击》以法庭辩论为线索,在法律证据的采信过程中,讲述了一个父爱的伦理故事;《烈日灼心》成就了2015年法律类电影的经典,其中部分台词更成为学生的法律信条。法律题材的影视剧作能将法律更加具体化、生活化、故事化,有助于大学生理解与接受,所以高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观看此类影视剧来使学生深入领悟人生规则,明确法律与道德的意义。2.3.4创建相关教育网站或论坛高校在坚持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基础上,也要重点开辟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根据院校自身的发展特色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或相关论坛。集结博客、微博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通过设置新闻、通讯录、校园应用、互动社区等多个板块,邀请专业人士进行适时维护更新,使受众定位更加明确,使社区话题更具针对性,高校辅导员、教师、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在线互动交流,实现资源的积极共享。
3结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所接触的重要政治理论课之一,该课程能够帮助学生认清自身成长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个人责任与历史使命,对未来的处世与就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但目前由于课程性质与外在条件影响,使得课程时效性难以保证,学生兴趣难以提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改善课程设置、完善教材、创新教学方式,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指导深度结合,使学生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实质,促进其个人良好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作者:雷小刚 李娟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
第二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探索
摘要:消费道德教育是指社会为使人们在与消费相关联的活动中,遵循消费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进行健康适度的消费,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消费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如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加强消费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基础”课教学中如何进行消费道德教育进行探讨,使之承担起消费道德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消费道德教育;教育探索
一、对大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消费主义是指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做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消费主义在美国开始出现,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工业的崛起、大众文化的繁荣,消费主义思潮在全球迅速传播。大学校园气氛活跃,各种现代思潮交相辉映,转型时期一些大学生受西方消费主义的蛊惑,高擎西方消费主义大旗,点缀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用于物质消费的比重占总消费的70%。大学生中尤以女生的物质消费最多,大部分女生把生活消费主要用在了化妆品、追求时尚着装打扮上。部分大学生已把金钱当做满足自尊或虚荣心的手段,他们认为物质的占有不光别人有的我要有,而且占有的要比别人更多更好,在这样的生活观念下,许多大学生的消费脱离了生活实际的需要,用不断的高消费和奢侈消费满足无止境的欲望,造成更多无谓的浪费。如当代大学生手机更新换代频繁,苹果粉丝们更是从iphone3追逐到iphone6,这些动辄5、6千元的手机在大学生中很有市场,甚至攀比炫富正变成一种风气。现在大学生中间比吃穿、比名牌、比时髦的攀比浪费现象的流行究其根源就是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消费主义鼓励人们崇尚物质消费,欲望的满足和价值的认同都可以用物质占有来衡量。恰巧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有较强的自尊心、好胜心和虚荣心的年龄阶段,消费主义提倡的价值观正好给大学生满足心理欲望打开了一扇门,再加上当代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宠爱,有求必应的家庭环境,促使部分学生产生社会财富可以无尽享用的错误认识。这种崇拜物质的攀比消费行为除了带给很多家庭,尤其困难家庭严重的经济负担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将影响青年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把幸福的获取寄予多变的、不可靠的物质消费欲望之中,严重阻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崇高的精神追求被放逐,把追求享乐和虚假追求变成人生目的,把消费欲望等同于美德,只关注物质世界的占有和享乐而忽视精神世界的追求,最终生活的恶习将会把青年大学生拉入人生的歧途。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融入消费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消费是最普遍的社会活动之一,通常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对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消耗。从现象上看,消费是主体用消费资料满足其物质或精神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但是,在本质上,消费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约束、一种道德、一种制度。它完全是一种价值体系。尽管个人的消费行为可以采取非社会化的方式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纯粹私人领域的经济行为。人们的消费行为不仅涉及消费资料的来源是否正当,而且涉及消费行为是否构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人们的消费期待、消费偏好和消费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对其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因此,人们的消费行为必然会体现一定的道德关系,造成一定的道德后果,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人们通常通过消费活动展现自己的生活风范、价值追求和人格理想。消费道德是指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形成的用以指导人们消费行为,调整人们消费关系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消费道德教育是指社会为使人们在与消费相关联的活动中,遵循消费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进行健康适度的消费,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消费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我国高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5号文件”而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强调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鉴于“基础”课教材中蕴含大量消费道德教育内容,因此,该门课程理应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三、在“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消费道德教育
消费道德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尚处在边缘境地,无论内容和形式,消费道德教育都极缺失。而“基础”课程因其内容与消费道德教育有丰富的契合性,天然地成了对大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的平台。可在“基础”课程的适应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方面进行消费道德教育。
(一)在适应教育中进行消费道德教育
“基础”课绪论部分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适应人生新阶段。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新阶段,然而很多大一新生面对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感到不适应,不适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活方面的不适应。上大学,最直观的是衣食起居条件的变化,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这对刚刚离开父母的新生而言是一个挑战。中学时代,同学们大多居住在家中,家长为了支持孩子考上大学,承包了学生生活上的一切杂物,养成了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上了大学以后,一切靠自己,由此产生了许多不适应,尤其第一次理财。进入大学,家长往往是在学期开始时把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一次性存入学生的银行卡,一些同学不会合理地花钱,学期初慷慨大方,经常请同学、请老乡吃饭,买衣服、买电脑等,过着“小康”的生活;学期中,发现生活费已花去一大半,于是开始节俭,但生活尚可“温饱”;到了学期末,往往入不敷出,有的同学干脆不吃早饭,留着中午一道吃,生活已处于贫困,甚至不得已四处借钱,以致债台高筑。这里从“小康”到“温饱”再到“贫困”的转变,说明学生在花钱这方面没有起码的自理能力。老师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些建议,如让学生制订一个理财规划,花钱要花在“刀刃上”,要懂得细水长流,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培养一个大学生的不容易,改变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
(二)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进行消费道德教育
消费主义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我消费故我在”,消费就是大家“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找到快乐。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西方社会的消费主义思潮和价值观冲击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其实质是这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了问题。理想信念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大学生人格素质的片面性,会影响大学生较长一段时间的生活甚至一生。因此,老师在讲解理想信念问题时,要告诉学生理想可分为狭隘、庸俗的理想和崇高、远大的理想,仅仅满足于物欲的追求是一种狭隘庸俗的理想,是一种猪栏的理想。指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时不能只是将来我能赚多少,我能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等这些物质的理想,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上担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的头脑,使之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三)在人生价值教学中进行消费道德教育价值就是客体具有的某种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所谓有没有价值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用”。人生价值就是“人”这个客体具有的“劳动”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简单地讲就是人在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满足。根据满足主体的不同,可以把人生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指人的劳动对除自己之外的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满足,自我价值指人的劳动对自己需要的满足。我们判断一个人的一生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是看其创造的社会价值而不是看其对自己需要的满足程度如何。那些消费主义者们企图通过高消费、奢侈消费炫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显示自己的“成功”,殊不知你的“成功”仅是个人的“成功”罢了。你自己越“成功”只能代表你对自己的需要满足得很好,你的自我价值很大,但这并不代表你的人生就有意义,人生有没有意义,意义的大小是看社会价值,看你对社会、对他人的需要满足程度如何。消费主义者失去了一个人生活在世上的应有的责任担当,虽然自我得到满足,却愧对他人和社会,这是不可取的。
(四)在传统美德教学中进行消费道德教育
在给学生教授中华传统美德时,可以特别提出节俭,可以给学生讲节俭消费观是人类历史上形成最早、影响最深、历时最长的一种消费观。中国古代思想家不同程度地提出“尚俭黜奢”的思想。早在大禹建立夏朝以前,就已有“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的主张,《左传》中说:“俭,得之共也;奢,恶之大也。”儒家主张“克俭持家”、“用材有制、节之以礼”的消费观。孔子倡导“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规范,“俭”是其中一个基本要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节俭美德是“仁”的保证。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节俭可以致富,奢侈能沦入贫穷。墨家从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节用”、“节葬”。老子把“俭”看做人生三宝,凸显了消费道德的人生观意义。《朱子治家格言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提倡节俭、反对奢靡的传统和美德,来自古人对节俭致富、奢靡败家亡国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所说的:“历览前贤多少事成有节俭败由奢。”节俭消费观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鼓励正当欲望满足,要求克制不正当欲望,并将此作为人生观准则、道德原则和良好学风,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提出八项规定,其中一条是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之后又提出六条禁令,严禁滥发钱物,讲排场、比阔气,搞铺张浪费,2013年初又做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批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他们消费伦理观的培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我国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消费主义在大学校园的蔓延和肆虐,大多数高校将如何消费这样的事,视为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高校应在这方面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本文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在“基础”课教学中尝试融入消费道德教育,以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的消费观,使大学生做理性的、有道德的消费者。
作者:邱燕
第三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
摘要:以湖南某高校为例,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客观方面以及大学生自身主观方面,剖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优势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网络“五位一体”同心同力联动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的建议,以期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调查分析
在当前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面临着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为了深入了解和客观评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出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具体建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从4个教学班中选拔20名同学,组成实践教学小组,从2016年3月19日起,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查。调查涉及理想信念、日常行为规范及互联网的影响等方面,采用问卷、个别访谈、专题座谈等方式,涵盖全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并对大学一、二低年级和三、四高年级分组进行,共发出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21份,个别访谈50人次,召开小型专题座谈会5次。本文将反馈所调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提出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合理建议,以期为高校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1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1.1思想政治方面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胸怀远大理想。关于“你有自己的理想吗?你的理想是什么?”,59.68%回答“有”,40.32%认识很模糊,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困惑。关于“你认为理想对我们的成长有作用吗?”,52%认为有很大的作用,48%认为作用不是很大。关于“你的理想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64.41%认为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基础之上的,6.76%是由于父母的要求,21.89%是建立在社会或市场的需要上的,6.94%暂时还没有理想。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人生理想,并且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之上的。相反,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和方向,甚至还认为理想对自身的成长没有什么作用,从而选择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特别是高年级的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和理想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不得不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大部分大学生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热爱祖国。关于“你认为对当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那些问题?”,42.46%认为社会关注度不够,33.9%认为缺少该主题实践活动,23.65%出现盲目、激进的爱国行为。关于“你对当前大学生的爱国教育有哪些建议?”,26.83%认为应该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53.56%认为学校应多组织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活动,19.62%认为学校应合理设置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精神家园怀有深厚的热爱之情,但他们认为当前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普遍存在:爱国主义教育往往采取单向灌输,只注重表面化,无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其个性特点,无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化。同时,社会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缺少有针对性的主题实践活动,从而使得爱国主义教育收效甚微。大部分大学生明确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关于“对个人自身发展来说,你是否认为个人品德比知识更重要?”,51.66%回答“是”,39.16%认为二者一样重要,3.79%回答“否”,5.39%选择“不知道”。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明确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然而,有些人虽然掌握了较多的知识,却不一定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可见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有着不同的内容,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1.2日常行为习惯方面
绝大部分大学生能明礼诚信。关于“如果任课老师不点名,你会缺课吗?”,61.91%不会,除非有事请假,29.97%偶尔会,8.12%认为缺课属于正常现象,看到别人缺课自己也跟随。关于“你对考试作弊行为有何看法?”,16.62%认为为了考试高分可以理解,42.81%表示反感,29.41%认为总比补考重修好,14.28%觉得没什么,我也做过。关于“在路上遇到曾经教过你的老师你是否会主动问好?”,70.9%回答“会”,25.64%需要看情况,3.46%回答“不会”。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希望自己做一个诚实守信、道德高尚的人,但因为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有些同学难免有时不能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随波逐流地跟着别人走,当然也还有一小部分同学诚信缺失,甚至个别同学完全丧失了诚信意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大部分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环保公德意识强。关于“你如何看待当前大学里盛行的‘课桌文化’?”,42.31%认为公物不应乱写乱画,42.81%表示反感,12.37%认为不伤大雅没关系可以理解,2.51%认为挺有趣的。关于“在外读书,你是否会每隔一段时间主动打电话回家?”,35.99%会经常打,17.32%会按时打,36.09%偶尔打,10.6%会根据情况打。关于“在上课时你是否把手机调成了静音或震动模式?”,55.55%“总是”,26.2%“偶尔”,13.72%“很少”,4.53%“从不”。关于“你在图书馆自习能做到哪些?”(可多选),44.71%会将手机调震动或静音,62.1%保持安静,34.07%不用书籍占位置,40.79%不乱扔垃圾。关于“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能做到不说脏话或粗话?”,43.29%能够做到,39.74%基本能够做到,16.97%暂时难以做到。关于“你有点外卖或打包到宿舍吃的习惯吗?”,30.23%选择“经常”,39.76%选择“偶尔”,21.99%选择“很少”,8.02%选择“从不”。关于“你所知道的外卖和打包会造成什么问题?”,86.97%都知道打包外卖会污染环境,造成白色污染和使用一次性用品的资源浪费等。由此可见,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心智较为成熟,能较好地处理与家人、师生的人际关系,且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能经常主动联系家人,与父母共同解决问题。而在社会公德及环保意识方面,大学生都知道点外卖和打包外卖到宿舍吃的危害很多,有较好的环保意识,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中又很难真正做到。因此,仍然有一部分同学对日常行为规范不重视,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自律能力比较弱,自制力低下,行为举止不规范。有的还不能礼貌用语,甚至要看心情、看情况,凭感情办事。
1.3互联网的影响方面
大部分大学生能有效利用网络工具。关于“你平时了解信息最常用的途径是什么?”,58.46%选择手机及网络,18.66%选择听别人说,5.62%选择通过电台、报纸、杂志和政府公告,17.26%选择电视。关于“你认为网络媒体对你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帮助?”,62.37%认为有一定帮助,31.99%认为帮助很大,5.64%认为没有或不知道。大部分大学生认可网络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关于“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你更喜欢什么方式?”,43.83%选择传统授课,37.04%选择专题报告、案例分析、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36.87%选择网络互动。关于“你认为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前景如何?”,70.84%认为趋于有利,25.92%认为趋于不利,3.24%认为没有影响。由此可见,大学生使用网络和手机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知道网络媒体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帮助,但有些学生却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沉迷于网络游戏、过度消费等,既浪费时间和金钱,还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在关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大学生普遍都能接受多种方式,喜欢社会实践的方式,他们不喜欢束缚,崇尚自由,敢于创新。但如何找到能够让思想道德教育更多的被人接受并创新的有效方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网络对人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很显然,通过网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景是趋于有利的。
2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剖析
2.1社会环境客观方面的原因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文化的熏陶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等的形成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学生当中不乏有一些从留守儿童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他们缺少完整的亲情,从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因而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家庭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而受家庭这个小环境的影响,导致由来自不同家庭的个体构成的大学生群体当中出现了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差异。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一个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其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决定着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方向;班级群体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对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流、沟通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可以说,不同的班风、学风及校风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道德修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另外,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也容易导致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比如调查结果中有学生在自习室里占位子的现象,其原因之一就是学校自习室太少。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大环境,美德应该成为人生的常数,也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网络给人们构筑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在网上泛滥,无疑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
2.2大学生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
面对当今模糊、交叉、多变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失落以及承受的思想困惑压力是不言而喻的。有的学生心态浮躁,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是非辨别能力较差等。而有的学生本身在道德观念上就存在一些困惑与偏差,道德价值取向更加模糊,对一些思想道德价值问题是非、好坏不分、标准不明、判断不准。甚至有的学生还不同程度地出现迷茫、焦虑、空虚、苦恼、抑郁等消极心态。特别是“90后”大学生,正如麦家先生感叹他们属于没有故事的一代,只能“用华丽的文字去包裹我们其实很空虚的心灵,用疼痛的文字去书写我们并不疼痛的心情”,因而面对现实也就少了一些耐心、坚守、安心和安静的良好的心理状态。
3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3.1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实践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与向度,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它构建在“人”的基础上,以人为出发点、通过人来实现,又以人为归宿,来推动人的本质生成和人性完善。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不具有自为的存在状态,它是以人为起点,通过人教育人、人关怀人、人影响人的工作状态和通过培养的人来标示自己的存在[1]。可以说,“人”的问题是思想道德教育最基本、最内在的并贯穿始终的核心问题。因此,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更应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2]。要从大学生的个性出发,关心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变化,关注他们的成长空间和心理需求,重感染少责训,多疏导少约束,把解决他们的思想顾虑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性化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生活育人环境。
3.2发挥大学生的优势作用
古语云:“德以才为资,才以德为帅。”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良好道德操守的坚定践行者,是时代知识与道德的领军人物,其个人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道德教育效果,进而影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大学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为目标,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人生的航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3]。理想作为人的精神上的“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我们应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特殊优势群体,辐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弘扬和传播时代正能量。应鼓励大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科学理论,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培养“常怀感恩之心、反哺社会、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
3.3构建生活化的合力教育场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到来和虚拟空间的快速发展,意识形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制度是国家的良知,规则是群体的智商,好的规矩或法律能够激发人们心中的善。正如查尔斯•达尔文所说,人类在道德文化方面最高级的阶段,就是当我们认识到应当用理智控制思想时。在国家“依法治国”的理念背景下,高校应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4]。大学德育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主流的价值观[5]。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切实转变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资源,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一种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网络“五位一体”同心同力联动的合力教育场,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
作者:刘志 文学容 吴长清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探析
[摘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课堂的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体验的场景,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去理解、感知、领悟教学内容。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验式教学;教学实效性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方式,强调“做中学”,是“以活动体验为基础,以内化生成为目的,通过创设体验情景,利用特设的体验场景,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素质拓展项目等,启发受教育者独立思考、感悟道理,从而确立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行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团队意识等非智力因素与非技能素质方面有着十分突出和显著的效果。因此,将体验式教学运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对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在信息网络化、价值多元化等宏观因素及灌输式教学、大班制教学等微观因素影响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不高,而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1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法律观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达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切实走进学生内心,引导学生以富有情感的生命来学习、体验、反思、升华。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体验,外化的理论知识才能内化为人的素质,才能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再是单纯地说教、灌输,而是深刻的人生哲理、透彻的人生感悟、动人的人生体验。2体验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变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内容也更抽象。故而,具有浓郁政治色彩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会给大学生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往往不会受到学生的青睐,无法达到学生自觉自愿地实现“由知到行”的跨越。“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地体验和感悟到某种价值、某种道德要求或某种社会规范,从而在情感上产生认同、敬畏,或羞愧、讨厌时,教育才有了实效性。”所以,在“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体验活动,重视学生的情感变化,才能促使由知到行的转变,才能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真正产生影响,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道德品质。3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关系,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传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主体———客体”、“授———受”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认识的对象,是接受的对象,整个教学过程只是教师特定的工作,课堂变成了“作坊”和“车间”,教学变成了由教师高效地控制此“作坊”和“车间”的技术过程,而不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碰撞。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你”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因而,师生关系是心与心的关系,是人格对等的交往。因此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把自己的体验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体验事物。教师刺激唤醒学生已有的背景经验,并与之融通,内化为真实的情感,教师与学生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困境
体验式教学把课堂回归给学生,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体验式教学却遭遇到操作难的困境。1教师缺乏必要的体验现实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体验和感受缺乏,很少到过井冈山、延安、西北坡等革命圣地;很少加入志愿者、义工、社工等组织进行志愿者活动,或与学生一同开展志愿者活动;很少到法院旁听法庭审判,或到监狱去参观考察过。体验缺乏的教师不能给课堂注入个人亲身体验的情感因子,无法给学生一种现场的感受,只能使课堂教学成为纯粹的知识性教学,而不是富有丰富情感体验的教学活动。2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够竞争激烈的社会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学生带来了太大的压力。学生在学习知识和选择专业上往往就以实用性作为标准,忽略了道德养成的作用。因此,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上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功利性,认为这门课程对自身的发展并无太大作用,难以在课程中投入过多的精力。体验式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情感的投入与精心的备课,也需要学生投入其中。学生不参与其中,不对其产生兴趣,课堂只上演教师的独角戏,那么教学效果仍然会不理想。3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的硬件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设施的完善,教学环境的改善等等。这些物质条件的提供需要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而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而纯粹作为一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体验式教学,是很难上升到如此高度而获得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的,体验式教学也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尝试。而教学场地的限制、合班大班及资金投入少的障碍则让很多教师连尝试之心都没了。
三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验式教学成效的对策
实践证明,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体验式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能动性,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实现师生教学相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1构建善于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教师队伍将体验式教学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的教学理念、资源整合能力及教师的感召力、亲和力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身心,并会影响到受教育者的人生观及思想品德的塑造。体验式教学首先需要教学观念的变革与创新,一方面教师要主动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实际,积极营造开放、体验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针对“90后”大学生个性强,思想活跃、开放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引导他们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拓展教学空间,创设体验情景,获得直接体验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设置、构建适合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科学化的体验情景。如在“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的教学中,结合部分同学由于自己来自偏远农村、成绩不佳或相貌不好等原因而不自信、封闭自己、回避交往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情境设置,教师鼓励同一课堂的两或三个班学生互相认识,通过交流,他们互换联系方式,学会了大胆和融合,并表示交往其实并不难。3借助视频图像等资料,合理利用间接经验进行体验人的认知过程都应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学生在其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无法亲身获得大量的直接体验,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要合理利用间接经验帮助学生进行体验。例如,课本第四章讲述道德实践内容,加强道德修养时,可以选择网络上谈论较多的文明出行、公交让座、中国式过马路等道德热点话题为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讨论当中,并从讨论中深入地思考问题。当讨论中国式过马路时,会有学生提出道路规划、信号灯设施、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等关系的问题。这样的情景设置,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道德缺失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事情,而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4改革评价模式,建构科学的评价机制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采取知识性的试卷测验,这种评价能够检测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但是却无法检测到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状态的情况,分数不能衡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科学的评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行为的自觉程度上。因此,我们要在生活中评价,在情景中评价,使学生的道德行为得到正面的激发。在文化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5加大投入,积聚多样的体验式教学资源开展体验式教学,充分发挥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必须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反思内省”,而要为学生创造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多场域,就需要高校一定的物质支撑和精神支持。一是加大经费投入,组织师生共同进行实践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二是设立专门的体验课程,将小班授课与大班教学相结合。小班教学能够更好地开展一些道德情境与学生自身的体验活动。因此在排课时可在大班教学合理设置小班教学课程,专门开展体验式教学。
作者:李学明 单位:嘉应学院社科部
第五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属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理念的一门课程,也是属于具有人文情怀的一项课程。本文通过研究该课所囊括的“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等相关方面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来以此明确这项课程对大学生精神境界提高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精神境界;大学生
1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主要就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等要素,来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相关方面的教育,使得达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及精神境界的目的。而所谓的“精神境界”就是指人的精神领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其中囊括了“思想水准、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等。此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提高价值分别体现在“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四个方面。
2爱国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精神境界的基础
实行爱国教育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爱国主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的重中之重,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1]。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首先是要求学生要正确认识到自己所在这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将自己的个人成长与国家的兴安联系到一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及历史使命感。事实上,在当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仍然还是要以理论到情感去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所以,思想道德教育是建立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之上去鼓励学生勇往奋进的。
3理想信念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的内在激励机制
在这项课程的教学中,是将理性与感性进行结合,然后去概述了“理想信念”是人类心理世界的核心[2]。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直接决定了其人生的高尚与庸俗。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建立合理的理想信念对个人的思想素质及能力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更是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了首位,这足以表明,“理想信念”对于人的言行举止及人生而言都是很重要的。第一,理想信念可以激励人的斗志,使得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成绩;第二,理想信念可以上升个人的理想抱负水准,从而能够让他们自觉去完善自己,对自己的不足有一个主动地改善;第三,理想信念是完全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说,当他们有了自己的理想,并且有足够的自信去为之努力并建立更高层次的目标。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循环过程。总而言之,理想信念是通过激励人的内在潜力,使得树立远大志向且拼尽全力去为之奋斗,是属于大学生在“自我健全、自我学习”的内在激励机制。
4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的关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项课程其“人生观、价值观”的部分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等相关要点去设置一些他们愿意学习的人生观相关观念问题[3],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受到相关的教育[4]。事实上,这门课程在对大学生实行教育的时候,不仅是要去重视学生的思维、具体生活等相关状况,其实还与其整个的人生发展有关联。这也是能够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目标和价值所对其的个人发展尤为重要。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集于“教育、伦理、心理”等相关领域为一身,其所展现的特色是在于其的实践性而非理论,而其责任和使命的体现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然后利用各种策略和方式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领学生从社会现实主义出发,去善于思考其人生的价值所在。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加强学生的精神境界引领是不能小看的。
5道德品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核心,是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前面的三个流程中,我们可以看作是给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提供了一定的“土壤”,那么在此流程中,则是为了给其浇水,进行施肥,而目的则是为了开出更灿烂的花朵[5]。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引领”和“点拨”,以其宽泛的知识和敏锐的视觉给学生一个崭新的世界。对于这门课程具体而言,其道德教育理念是需要经过下面的策略来达到的:第一,提高学生的道德需求层次。个人的道德欲望是提升其道德境界的源泉,所以,在实行德育的实际环境中,要去重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另外,还要去引导学生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去提高其道德层次,指引学生要具备一个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及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是建立在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认识基础上,来对相关的道德事件作出理性的判断。因此,发展学生的“道德推理、道德判断”等相关是实行道德教育最基本的目标设置;第三,促使学生达到纯粹化的道德化观念。所谓“纯粹”的道德化观念意思就是,学生自己所展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不是为了外在的利益也不是因为对某种东西的害怕,而是根据自己内心出发的理性自觉行为。要想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首要就是引领学生要愿意认同当下的社会主导价值理念,并合格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因为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不管其内怀是怎样的个人或社会抱负,其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是一定要坚守的。因此,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一个道德多元化的环境中去追求道德的共识性,认识及掌控当下社会的运行道德观念,并内化自己的思想及行为。当然,单纯只是认同当下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及基本规范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个体对道德规范的学习及行为习惯来化为自己的内在自觉行为,进而达到无论从内在还是外表行为都能提升其道德品质的目的。
6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阶段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以及有效运用等方面的能力,而不再是进行知识积累的阶段,因此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再是单纯的传播知识,而是做一名重要的向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策略。另外,此类课程的传授使得学生能够在“思想水准、社会责任感”等相关方面得到进一步健全,以此对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关键作用。
作者:薛一菡 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第六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调查分析
摘要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本文对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进行了调研,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提出了改进该课教学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生;课程
一、调研课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目前90后学生成为我院高职学生的主体,他们具有思想活跃,价值观多元化,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等很多新的特点。如何能够调动新时代高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因此,为了了解我院高职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看法,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职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因此对我院高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和该课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群体集中在高职1-2年级学生中。本次发放的调查问卷总计200份,收回200份,回收率达100%。问卷主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采取不记名方式,通过对200份问卷的分析与比较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我校高职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的兴趣比较高,但存在问题依然突出
从问卷显示结果来看,在200名被调查者中,“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20.5%的学生选择非常感兴趣,58.5%选择比较感兴趣21.0%选择不太感兴趣。总体表明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兴趣比较高。对于提问“你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帮助”28.5%的学生选择非常有帮助64.0%的学生选择有一定帮助,6.0%的学生选择帮助不大,仅有1.5%的高职学生选择没有帮助。然而当问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你通常的表现是?”时,49.5%的学生选择了认真听课,16.0%的学生选择学习其它课程,9.5%的学生选择选择看课外书,还有25.0%的学生选择“玩手机、聊天、睡觉”。这几组数字说明,我校大部分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较认可的,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评价较高,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习,他们在思想、学习等方面有较大收获。但目前存在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还有部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没有被提升上来,学习不够自觉,态度不够端正,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在问到“你认为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最大问题是”20.5%的学生选择教学方法问题,23.0%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问题,49.0%的学生选择社会环境问题,7.5%的学生选择教学态度问题。说明当今社会整体环境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影响最大,比如一些社会不和谐现象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也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当然我们也需要对教师讲课方法和教材内容的处理进行进一步反思,比如课程的理论性太强,教材部分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需要。加之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同学的交流互动缺乏,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缺乏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与教师素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影响
学生对于“你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是什么?”的回答,23.0%的学生选择理论讲授式,35.0%的学生选择参与互动式,22.5%的学生选择情景模拟式,16.5%的学生选择辩论式,3.0%的学生选择研究式。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我院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观念是比较超前的,他们希望思政课教师更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与学生增加互动交流、进行讨论式教学,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教学中去而不是被动的听教师灌输,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学生在回答“授课老师的知识量和授课内容是否能改变你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看法?”时,61.0%的学生回答能,只有8.5%的学生回答不能,而30.5%的学生回答不好说。从他们的回答可知,学生对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视野有了极大拓展,各种知识和信息获得的速度非常快,这些对思政课教学也带来了较大影响。今后教师必须要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相关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具有浓郁的亲和力和丰富的知识含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需要。
(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评价考核方式
学生在回答“你希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哪种方式考核”,问题时,52.5%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30.5%的学生选择交作业、考查形式,11.0%的学生选择闭卷考试,只有6.0%的学生选择不清楚,随便哪一种都可以。调查数据说明现在我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试方式陈旧单一,缺乏创新,不能很好的体现考核的目的。考试的目的是检测思政课学习效果,找出教学和学习不足,从而有助于指导我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目标。然而在现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试形式与成绩评定过于单一化,考查的内容局限于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考查,造成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考前突击记忆书本知识,因此这种考核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指导实践的能力,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今天的高职学生无论是心理状态,还是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不同于以往的学生,因此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清楚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收获到什么。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学生,并结合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结合,从而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贴近社会和实践,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学习,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应改进现行教学方法
传统思政课的灌输式教学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只是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授课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今后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专业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再加工。了解学生成长规律与需求,激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参加讨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反思教学效果,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在校内,可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影视资料片放映、社会调查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在校外广泛利用多种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对博物馆、纪念馆和企事业单位参观、访问、举行学术讲座等实践活动。但是同时应注意实践活动不能只看重形式而忽视实际内容,也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保障实践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需要改革单一的评价考核方式
传统的书本知识记忆的考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应该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课堂考勤、调研报告、读书活动、课堂讨论等多元表现纳入过程考核范围,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等形式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考试命题应该注重如何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应具有亲和力,引导学生平时就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更加有效的评价与考核。
四、总结
在更加开放多元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学生实际需要的变化,今后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这次学习兴趣调研活动,为我们掌握我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运行状况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今后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通过改革使该课能够更好地为高职教育的目标服务,关注高职学生的需求,坚定高职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项福库、何丽.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思政课教学可持续发展.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
[2]刘俊敏.高职思政教育互动式实践指导(教师用书).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3]韩光道.思政课学生主体实践性教学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刘杰
第七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要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培养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医学人才为课程定位,探索具有医学生特点的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体系,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素质过硬的医学实用型人才中凸显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医学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医学;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医学高职高专教学的特殊性
1培养目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同高等医学教育一样,培养的都是国家未来医学事业人才。但作为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更多凸显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上有别于普通本科医学教育。因此,我们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的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培养目标是坚持面向基层,立足广西,面向行业发展的办学定位,通过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培育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不断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所以,高职高专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高职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既贯彻执行教材中的基本精神,又突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2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源呈现出复杂性和特殊性。我们的学生既有来源于普通高中的应届毕业生,也有来自于中专卫校的学生,他们的入学分数明显低于普通本科生,基础相对较差。这些学生自卑心理较为突出,往往以失败者的心态选择高职高专院校,他们认为自己只是专科学历,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面临的压力会比本科生大很多。从整个社会来看,对高职医学教育的认可度低于本科医学教育,这更增加医学高职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随着全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医学方面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同时存在,这也使高职医学生往往感到非常迷茫和困惑。可见,医学高职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需要更加紧密地结合医学专业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以及高职生的身心特点。
二改革对策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现在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是全国统编教材,保证了教材的权威性和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但是不能显示高职高专自身的特色。因此,必须对医学高职高专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进行改革,在遵循全国统编教材教学内容和逻辑的基础上,突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彰显培养应用型医学实用人才的宗旨,强化医疗实践和课堂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形成具有医学高职高专特色的教学模式。
1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在学生培养目标上顺应这一变化,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关键时期,对刚入校的大学新生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必修课程在这个时候开设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和他们关心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培养专业兴趣,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及发展前景,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医学实验室、展览馆参观,深刻认识自己的职业在未来扮演的重要角色,增强信心和勇气,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在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部分,为了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入国家医改大背景、中医药在世界医学发展中的贡献、广西“壮医药”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等内容;结合古今中外医学名家和最美乡村医生的先进故事,向学生介绍如何在医学领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服务基层卫生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讲授道德观内容时,既结合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要求和案例,同时注意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突出作为医务人员的特殊道德要求。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具有职业针对性,树立医乃仁医、医乃仁术的道德理念,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吸引力。在法治观部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与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法律法规相结合,既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尊重法律的权威,又有助于学生树立依法行医的理念,自觉规范医疗行为。
2充实师资力量
医学高职高专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面向全校大一新生开设,涉及不同专业的学生。就课程本身来说,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又有伦理学、教育学、法学的内容。因此,仅仅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会受到专业的限制,况且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医学生,对医学卫生事业知识的缺乏难以讲透一些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有不同学科和知识背景的老师加入教学团队。我们在这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以思政教师为主,有关专家、领导、辅导员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聘请具有临床医学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建设成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相对稳定的,学缘广泛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学术各有专长又相得益彰的教师团队。团队注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除了常规的教研活动、经验交流和互相听课之外,为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水平,我们还给讲师以下职称的年轻老师配备了一位导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进行帮传带。聘请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来校做讲座,传经送宝。创造机会,让年轻老师走出学校与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参加自治区教育厅甚至教育部的各种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培训。支持青年教师结合教学的热点难点和专业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以科研促进教学。为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整个思政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手段由原来传统的单一讲授变成讲授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同时采取各种教学方法,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有趣、更有吸引力。提倡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教学。理论结合实际,采取专题讲授、学生分组讨论、上台演讲、社会调研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结合学生思想发展特点和专业实际,列举生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和故事,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如讲授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相关内容时,课前布置学生做好准备,围绕如何结合自己的专业实现人生理想和报国之志,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把本小组的意见汇总,派代表上台演讲发言。在道德观部分,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医患角色扮演,了解作为未来的医护人员对医德的特殊要求,通过表演和分析总结如何加强医德教育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达到教学目的。
4改变考核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往往停留在闭卷,这样往往出现一纸定终身、死记硬背、高分低德、言行不一致的现象,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因此,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强调理论只有内化于心,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外化于行,落实到平时的行为表现中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为此,我们对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由闭卷考试转为开卷考核,由原来的期末一次性考核转变为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由单纯的理论考核变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突出考核的持续性和过程性,侧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改革后,成绩构成由期末理论考核、平时作业成绩、上课出勤情况(含社会实践成绩)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期末成绩占60%,平时作业成绩占30%,平时表现(含社会实践)占10%。
5增强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教育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除了上好理论课,还要结合校内外的活动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接触社会,参加公益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所以,我们在潜心探索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联合各部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比如,在校内,开展“我的医学梦”演讲,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增强专业兴趣;组织学生观看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仪和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与学生会、团委、社团联合开展社团活动月和心理活动月系列活动;举办临床医学技能大赛和护理操作技能竞赛,邀请柳州市各大医院的专家当评委。此外,把课堂延伸到校外,组织学生到柳州市博物馆、柳州市规划展览馆、柳州市工业博物馆、柳侯祠等参观学习。利用周末让学生深入社区、中小学校、养老院开展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活动。寒暑假布置学生回家乡针对基层医疗卫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开展调研活动,要求撰写调查报告,成绩与期评成绩挂钩。
三改革成效
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绝大多数的学生逐渐喜欢上形势与政策课了,听课认真,讨论发言踊跃,完成作业质量较高,课后还能主动和老师探讨热点难点问题。学生座谈会和评教结果表明,反映医学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的确深受学生关注和肯定。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三下乡”、社区义诊、“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赞扬和肯定,不仅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而且有效促进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质量的提高,为更好地探索高职高专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和改革作了新的尝试。
作者:宋强玲 零东智 赵俊辉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相关专题:税收征管规范落实情况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