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完善,社会各界给予高校大学生教育高度重视,使贫困学生也能接受同等教育。然而,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化,高校在对大学生提供资助同时却忽视了对大学生感恩思想教育的引导。因此,高等学校对贫困生资助后必须强化感恩教育,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弥补资助体系中的制度缺陷,完善资助体系的教育。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感恩教育
随着高校招生计划改革,高校的贫困生大幅度增加,我国贫困生体系也逐渐加大。国家通过奖、助、贷,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资助体系来帮助贫困生解决困难。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出台相关资助政策措施,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贫困资助体系,从制度上减少了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但是,有些高校贫困生在接受贫困资助的同时,却出现了不感恩的不良现象,给和谐校园的建设和高校教育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的教育者,针对此现象应当深思,应对感恩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一、感恩教育内涵及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
现在,普遍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这给学校、社会以至教育者一个警钟。目前,感恩教育的开展工作涉及很少。但感恩教育已经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所以,高校应该多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为大学生好好补上这一课。
(一)感恩教育内涵
感恩教育,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品行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需要教育者在被教育过程中自觉体会和发现[1,2]。感恩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内在修养品质,有助于传播人性美。
(二)感恩教育的意义
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道理和传授知识上,应注重传授做人的道理,感恩是衡量学生道德修养的一个标准。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塑造贫困生的健全人格,是高校教育者刻不容缓的事。1.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水平。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贫困生在受助后能否具备感恩意识,是衡量道德素质的基本尺度。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3]。目前,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是德育教育的失败。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学会感恩他人,回报社会,从而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2.有助于提升贫困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性、人格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其本质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规范,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4]。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不同影响。通过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懂得知恩、感恩、报恩。3.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贫困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提高大学生感恩之心的意识,增强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担任起构建和谐校园与社会的责任。
二、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受资助的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归结起来,大致有几下方面:
(一)家庭因素
父母认为孩子最重要的是掌握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却忽视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加上贫困生一般是来自农村,很多父母文化程度低,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自己外出打工,而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对孩子的教育甚之又少,孩子自然而然缺乏感恩意识。
(二)学校因素
在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更是有力,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一些品德恶劣的人为伍,会染上恶习,进而丢失感恩意识。还有学校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有的学校虽然进行了感恩教育,但却走形式,使学生产生更加厌恶的心理,使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淡化和冷漠化。
(三)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存在许多不良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许多传统美德受到了冲击,许多领导人起了不好的因素。凡是利字当头,使得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扭曲,人际情感淡漠,感恩意识淡化和湮灭。
(四)贫困生自身因素
许多贫困生因为家里贫困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进一步对外界条件产生抵触心理,使自己的内心封闭,羞于表达。有的不愿接受说教式的教育,导致感恩教育难以对他们进行影响,因此,造成了感恩教育的缺失。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具体措施
(一)加强感恩教育队伍建设
使全体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适应感恩教育的要求,同时开展教师有关感恩教育的教学培训,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教师对感恩教育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谈,从而培养出一支适应感恩教育的教师队伍。
(二)开展有关感恩主题的活动
高校可以召开以感恩主题的活动大会,通过宣传活动营造感恩的教育活动氛围,借助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节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首先让学生有感恩意识和学会感恩,进而加强学生的报恩意识。
(三)学校及教师多引导贫困生和关怀贫困生
贫困生易产生自卑心理,作为学校和老师要多加引导学生和关怀学生的日常生活,时刻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随时调节和疏导贫困生的情绪,多鼓励他们,使其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了解老师是关心他们的,认识到真情的可贵,有助于打开贫困生的心扉,促进他们各方面的提升。
(四)转换资助形式
最初的资助模式从一定程度给学生造成压力,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因此高校应该转换资助形式。当前高校内“勤工助学”开展后成果颇丰,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劳动换取相应报酬,这样可以给贫困生提供良好的机会[5]。这样使贫困生更加积极向上和自信,会感恩学校给予的机会。
结论
在开展对贫困生资助的同时,不仅要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还要注重他们精神上的感恩意识,使感恩教育在高校中得以开展,使学生心怀感恩之心,存感恩之情,让感恩教育见成效,并且能够传承下去,使贫困生在感恩教育中成长和大学生将来可以担任国家重任,成为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经济研究期刊号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20):9-12.
[2]朱峰.浅谈高校贫困生资助与感恩教育[J].才智.2008(21):263-265.
[3]陈晨.刍议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1(03):69-72.
作者:付成程 赖艳 褚煜鑫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