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接收对象
当代大学生在现实趋势的影响下,主人翁意识凸显,独立意识增强,视野开阔,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相应变得更高。“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是一种没有选择的标准的生命中不堪忍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是一种弱化了标准的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2]大学生也被市场影响着,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具有人格独立性的特征。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在校内校外寻找兼职机会,补贴生活费,或累积工作经验,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是他们要求经济独立和个人发展的反映。此外,由于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大学生心理产生了一定的被动性,接受信息而未主动复筛选,采用全盘接受的姿态,引起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形成的偏差,不利于正确“三观”的确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养成了享乐主义、实用主义观念,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眼前利益,也促使了偏激性看法和行为的产生,易受不良诱惑踏入雷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引发法律和道德危机。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
2.1新媒体的跨越性和开放性
2.1.1增强空间资源共享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海量性、资源的丰富性、传递的快速性、接受的便捷性等,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交流隐形提供了深层次的扩充平台。在高校与校外环境交融的过程中,新媒体提供各式各样的平台以进行信息沟通,扩充了校内信息的容纳空间,为校内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资源,吸收别的高校的成功教育经验,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软硬实力。
2.1.2扩大横向交流平台
高校校园活动尤其丰富,各类学生活动频繁,当代大学生由于新媒体平台的介入,相较于传统大学生来说,交流平台更加宽阔,热门微博、微信朋友圈尤为大学生追捧,跨越性的开放平台大大提高了活动的方便性,无需在特定场合、特定时间进行主题教育,而利用网络平台的形式,大大提升了思想教育讯息的传播速率。
2.2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平等性
2.2.1提高主客体相互信任度
与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着高开放度、强互动性、巨信息量等特点,包容了各地思想文化,加剧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碰撞。高校在广泛宣传时,以平等的立场,通过课堂授课、各类主题活动、宣传栏、校内媒体等方式开展,与学生进行传统思想工作的宣传,注重双向反馈,在各类平台上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了解受教育者思想新动态及对校内工作的建议,以便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在加强沟通的同时,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桥梁被搭建,相互信任度提升,不仅仅局限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共赢状态。
2.2.2引起接受者高度自发性
在新媒体平台中,各类层面、适合各类人群的图文并茂的文章被广泛传阅,每天都存在大量的网络消息推送,引导受推送人群自主选择需要或是感兴趣的讯息自行阅读,而大学生的压力相对于社会人士较轻,处于相对悠闲的环境下,闲暇时光相对较多,更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吸引。接受者在拥有视觉享受和刺激的时候,自觉摄入有用信息,增加了知识的受普及度,获取信息具有高度自发性。
2.2.3立下管理者教育新标准
高校管理者根据中央精神的指示,出台各自的教育管理制度,而由于新媒体传递消息的快捷性,使得各高校处于网络用户的监管下,管理者范围被扩大,意见和标准自然有所更替,根据时代和学生需要,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高要求、高标准,除此之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内在涵养和素质也有了新的衡量标杆,新标准的出现形成时间的纵向竞争而促使工作绩效不断提高。
2.3新媒体的灵巧性和快速性
2.3.1提升教育传播速率
毫秒计算的网页刷新、消息推送,教育内容的传递快速迅猛,大大提升了教育内容的传播速率。传统课堂依靠课本,完全不能满足当今高校学生的教学需求,人才培养计划急需跟随信息化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而今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传播内容及方式,恰恰极大地迎合了这一需求,其快速性和广泛性及时吸纳周边发生的新闻和学术性知识,以“快餐”的形式被带入课堂,方便快捷。
2.3.2创新载体表现形式
大学生教育的基础手法一般是课堂讲授、课下答疑,辅之以交流探讨、研究实验、社会实践等方式,而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短讯的畅通、互联网论坛的便捷等体现的灵巧性和快速性日渐成为高校教育中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呈现出其独特的韵味。文字图像的结合更是让内容载体更加直白深入,引发受教育者的深刻思考。
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3.1社会转型阶段的信仰危机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长期处于农业或半农业社会,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步伐的稳步迈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业化转型任务基本完成,现在主要任务转为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有限,而受到被压缩的时间的影响,使得转型过程中给社会烙上了“过渡”痕迹,社会矛盾内部积蓄,时刻有爆发的危险。“物质矛盾与文化性矛盾、政治性矛盾并存,简单矛盾向复杂矛盾转变,接触性矛盾向非接触性矛盾延伸,隐性矛盾向显性矛盾发展。”[3]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教育公平性、贫富差距等问题接连涌现,威胁着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统治地位,甚至已经挑战了当今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奉。根据河北大学生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在回答“你的信仰是什么”的问题时,13.3%的大学生选择“共产主义”,之后依次是“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分别占11%、5.1%、4.5%。在回答“你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问题时,64.5%的大学生选择“事业成功,生活满意”,只有1%的人选择“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可见“,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和信仰之间的必要距离与张力完全丧失,信仰失去了对政治的应有牵导和矫正功能,带来了严重的信仰危机”。[4]
3.2网络虚拟空间的工具化
新媒体时代下的交流空间大大扩大,延伸了虚拟的网络平台。中国社科院2007年的调查显示,电子邮件、QQ、MSN的使用率分别为80.2%、73.0%和37.4%,城市人群使用手机进行私人目的的通话和文字短信分别为手机持有者的90.3%和90.9%,互联网和手机已经内化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5]。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动机主要有获取信息、查阅资料、交流沟通、游戏娱乐等,上海大学生中约77.6%认为“,离开大众传媒已无法生活。”[6]与传统交流方式相比,媒介交往取代了过去面对面的交往模式。在交往过程中,沟通者更趋向于手机中的平面形象,而非见面时的立体,语音、文字、图片、表情等代替了真人形象,给相处模式增添了一层神秘面纱,也给交往者戴上一副面具,难以用真实情感与他人相处,造就了网络虚拟空间的工具化,自然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隔阂。
3.3强调个性发展的过分独立
各高校以素质教育为依托,大力宣传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在新媒体的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开始尝试在尽可能少束缚的前提下,享受个性自由。作为以个性为指向的大众传媒,新媒体用户需要指引,为满足广大群体要求,提高更加个性化、自由化的便捷服务,由于新媒体平台本身具有反馈的特性,受众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和期盼,平台将进一步完善,由此陷入愈发个性自由的体制循环,更加倡导言论自由。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足不出户便可得到各路信息,生活在封闭的自我空间,对外界失去依赖感,感受不到来自社会现实的支撑作用,过分独立,为日后的社会工作埋下隐患。
4构建符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特点的工作模式
4.1构建工作梯度网络,落实责任体制
针对校内校外的新媒体工作平台,成立专门的工作责任小组,以领导管理层为首,顺梯度形成完整的工作脉络,各部门分工合作,互通有无,周期性地就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汇报总结,反馈至上层,再由上层系统性、全面性地结合校外大环境和校内具体情况进行剖析,制定有效可行的方针政策。层层领导,自上而下,行之有效地建立一个双向沟通的内部工作脉络。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也需结合当时具体教育环境的需要,定期组织培训,提升思政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探索思政教育新观念、新方式、新出路,通过信息化、媒体化、数字化的多渠道建设,促进思政教育与新媒体影响力的相互协调,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2筑造校外媒体阵地,优化信息环境
新媒体的开放性、自由化等特征,给传递的信息带来了不确定性,难以准确把握其真实性,大学生从中可能获得虚假讯息,威胁其自身安全。为此,与校外共建媒体基地,既是保证媒体信息来源的真实性的一种方式,也是积极探索与社会接轨的新尝试。校外的媒体阵地的选择需要考虑受众人群即学生的需要,根据实际调查结果,确定校外媒体阵地的选择方向,在确保能准确传达中央指示精神、发扬新时代学生精神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受众面广、信息存储量大、信息来源安全可靠、有可用价值的媒体阵地,积极挖掘有用资源,为思想政治工作所用。对外搭建媒体阵地,是一种全新的寻求校外合作的方式,通过联系主流媒体,帮助学生选择可信可靠的讯息来源,有效地避免了学生自身全盘接受消息推送的一大弊端,间接性地引导大学生自主选择对其有利、有所用的信息,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同时,对于学校自身,利用校外资源,寻求横向合作,也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4.3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夯实主体地位
通过由大众转为小众的讯息散播模式,新媒体结合不同用户阶层需要,率先完成了个性化和自由化的转型,为信息化社会的进步贡献了不可小觑的力量。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认可度和好奇心,促使他们成为新媒体的最先接收人与应用发扬者,新媒体的发展也将大学生置于不可或缺的位置,重点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媒体需求,双向促进个人化信息的日益丰富。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已经成为学生群体的发展潮流,特别是素质发展、未来人才培育的需要,高校需要进一步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转变教育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过分考虑学校对外发展的需要,学生才是主体,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才真正应该被给予重视。于新背景下进行大学思政教育,用新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的有效举措。
作者:颜士轩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
相关专题:代写mpa论文多少钱 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