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管理问题突出首先,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大瓶颈。尽管全国财政教育经费总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连续二十年增加,但财政支出中的预算内高等教育经费所占比重却在近几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总体来说,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较低。其次,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产出比不尽如人意,经费管理、使用效益不高。一方面,国内综合排名靠前的几所重点高校占据了大量高等教育资源,其人均占有量远超过全国人均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高等教育人均效益的提高,也为国家推动教育公平带来了一定挑战。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价缺乏健全的、严肃的控制体系,所谓的“学术成果”大多都是“滥竽充数”。高校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以及成本核算的科学机制,对于教育资源效益的重要性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最后,经费使用结构优化不足。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有很多都花在了与教学、科研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方面,资源浪费现象突出。(二)学生就业管理体系不尽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做好对在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而对大学生而言,毕业后如何就业是其读大学期间普遍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学生就业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然而,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作为高校管理者,尽管难以改变大的就业环境,但可以在管理权限内对学生就业管理体系的细节加以完善。当前,学生就业管理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就业指导缺乏科学决策体系。例如高校就业指导多停留在就业技巧、用人单位招聘政策应对等策略层面,却缺乏战略性内容。诸如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工作责任心、员工忠诚度、劳动创造性等具有长期性的能力培训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并不多见,而这些职业能力恰恰是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这是调研工作不力、科学决策体系缺失产生的负面结果。第二,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全校联动体系。例如,绝大多数高校只在毕业季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有临阵磨枪之嫌,高校就业指导安排的连续性不足。究其根源,在于就业指导没有在平时融入到对学生的专业教学中。这不仅容易使专业教学脱离实际需要,而且在强化学生专业意识的同时却淡化了学生的职业意识。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将就业指导通过全校联动系统融入日常专业教学已刻不容缓。
二、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成为改革全面深化的现实动力。为此,我们要以开拓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全新的眼光对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建设进行深入思考。[2](一)明确高校应有的法人地位实际上,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综合改革作出明确指示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高等教育法》的修改,就体现出了中央以及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高度重视。修改后的《高等教育法》有意取消了“部属”或“省属”的行政概念,从法律上进一步突出和明确高校应有的法人地位。在形成“国立”“省立”“私立”大学共同健康发展的良性办学格局的同时,政府要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注重职能转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合理规划、科学配置自己的权限,避免政府在高校行使自主权利过程中的缺位、错位和越位。为有效推动政府转变管理职能、提升高校法人的主体地位,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教育层次、隶属关系等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平等合作原则下签订管理合同,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与高校在教育管理体制内的权力与责任。按照合同规定,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管理,赋予高校在财权、事权等方面更多的权限,主动改革、完善政府对高校的专项经费拨款体制,切实维护好高校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上应有的法人自主权。(二)明确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方向高校最根本的特征是它的学术性,因为它是高校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机构的边界属性。如果高校没有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学术规范,同时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又下放管理权限,那么这些高校就很容易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以学术之名行逐利之实,从而辱没了学术的神圣名誉。然而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并没有完全以学术为主导,没有建立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现代大学制度。相反,高校学术化在行政化面前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导致高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欲望膨胀、追名逐利、行为失范。在缺乏政府以及社会有效监督的情况下,高校片面追求市场价值,而将学术价值摆在次要地位。尽管对市场价值的追求有助于提高高校经济效益,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丰厚的物质保障,但却掩盖了大学以学术为根本的应有之道,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健康、稳定发展。[3]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方面要以高校法人为前提,以法律为准绳建立外在制度;另一方面,现代大学制度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内部要以培育学术制度和学术权力为核心,大力增强我国高校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明确现代大学制度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学术性为根本的发展方向。(三)鼓励多元参与的管理体制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能只依靠政府或高校,而要充分发挥涉及高等教育管理的社会各界机构、人士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应循序渐进地建立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管理者、师生代表、社会机构、知名人士等组成的高校董事会或管理理事会,突破传统封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推动高校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形势,形成多元参与且共同探索、共同决定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例如,可以成立多种类型的高校联合会或学术协会,鼓励高校间合作开展专业认证、学术评价、教学评估等管理事务。
三、结语
教育事业事关国家未来、民族兴衰,高等教育更是提升国民集体智慧的重要推动力。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对象本身仍亟需发展完善,经费投入、使用、管理等环节仍有待提高效益,学生就业管理体系在战略性、连续性方面仍需要改进,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业已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在国家大政方针指导下,可以从明确高校法人地位、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鼓励多元参与等方面深入思考、全面践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出路,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郝玮瑷 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考试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