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新中式风兴起与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著名文学家柯灵先生曾写道:“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绕土地。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惦念它。”又如建筑美学评论家秦红岭也曾说过“充分表达自身民族的建筑文化观念,要求其独特性得到尊重和认可,是一种最基本的最强烈的心理需求。”新中式风的兴起,是中国建筑向未来发展的必然道路。只有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基础上加入中国元素,融入自身独到的思考,满足今人对传统空间的神往,才能使中国建筑走向世界,才能打造真正的“中国的现代建筑”。
2传统徽派建筑特点概述
2.1徽派建筑代表村落及发展演变
徽派建筑最主要的代表村落有宏村和西递两个村落。宏村村落特点在于布局上呈少有水牛形,水系贯通家家户户门前,如同画卷。而西递村落有着“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建筑布局相对较为紧凑,宗祠较多,给人古朴自然的印象与体验。而徽派建筑的演变与发展和人文和地理环境两大因素有关。从人文角度,由于中原人的迁入和外来文化的植入,演变经历干栏建筑四合院形式天井与马头墙结合的形式。从地理环境角度,建筑形式的演变取决于当地气候潮湿,且多山脉、以及通风风采光需求等自然条件。经过因素二者综合才逐步演变成今日我们看到的建筑形象。
2.2徽派建筑村落形式及空间特点
徽派建筑的形式特点决定了人们对皖南民居的第一印象,大致包含粉墙、黛瓦、马头墙、层楼叠院,飞檐,木雕,石雕元素。而这些元素也是当今设计师着力改造的设计要点。而建筑的空间由内向性强弱进行分级也可大致分为:天井与庭院空间、街巷空间以及园林式的景观空间。这种空间层次的逐级演进则对建筑师把握空间的起承转合,收放变化提供了指导意义。
2.3传统徽派建筑与现代之对比分析
(1)传统徽派建筑:明清时代及民国初年时期建造,具有中国封建社会背景,多为村落的居民,说明与古代村落的聚居和宗祠制度有关,传统的石材、木材,形成瓦片、木雕、石雕等各种不同的构件,丰富的细节和精美的装饰,充分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与雕刻艺术等的精美与技巧.(2)现代徽派建筑: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大量生产建造,同时也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现代都市的各类人群。业主、观众、消费者,即各类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人群,大量的现代材料如玻璃、钢、混凝土替代原有材料,并采用了新的建筑结构型式,在古代建筑的基础上采用减法,简洁但又不失传统元素,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
3新中式建筑演绎手法之纵向解析
下面则将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上海九间堂以及苏州博物馆为案例介绍,当代艺术作品是如何因借徽派建筑传统,进行现代演绎的。
3.1对徽派建筑的形式演绎
(1)对屋顶形式的演化:①去掉装饰,保留几何形体,改变屋顶形状。例如第五园将徽派建筑双坡屋顶形状简化,并采用不对称处理,以及体块的增加、削减等现代主义手法,将屋顶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活泼。②将屋顶形象提炼成建筑符号。例如苏州博物馆的入口大门,则是提取中国传统重檐屋顶元素,使得屋顶形象在游客心中形成一种符号语言。(2)对墙体特点的保留:①保留粉墙黛瓦的建筑意向。采用白色粉刷、黑色金属压边以及灰色的勒脚来直接还原徽派建筑的形象特点。②对马头墙进行改造。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作用是防火。第五园和九间堂中墙体做成类似马头墙,实则是为了强调水平线条,显示外墙和屋顶的包围关系。(3)门窗及雕饰的再现:简化门头,开窗增多。传统徽派建筑门头有石雕、砖雕,门为木质。而由于有天井采光的原因开窗很少。而第五园则保留了类似门头的入口设计,并删繁就简。对于窗这是为了采光的需求而增多,使得建筑的现代感增强。
3.2对徽派建筑的空间演绎
(1)演绎“村落空间”。万科第五园社区规划由中央景观带分隔成两部分,好似由两个村落组成。(2)演绎“院落空间”。在第五园中,院落成为室内外空间交融的汇集点,许多景观在这里得意体现。(3)演绎“街巷空间”。九间堂和第五园均有类似小尺度的空间,幽深、曲折的街巷使的空间有开有合,人行走其中具有趣味和愉悦感。(4)演绎“园林式空间”。在苏州博物馆中,传统园林中水为虚、建筑为实的虚实空间、步移景异的流动式空间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4新中式风格建筑案例横向对比分析
横向对比三个作品,则可以品评设计上的得与失:三个作品都具有的优点是在形式上通过对建筑各个构件的比例,大小,形状的巧妙演化,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徽派建筑元素传统。但反观之,当代新中式建筑不免大同小异,易于流于形式,过于程式化、符号化,而缺少对徽派建筑精髓的提炼,意境的提升。如若不解决此问题,未来的新中式建筑的创新与发展将受到限制。
5新中式建筑未来改进及发展策略
5.1设计立意
抽丝剥茧,巧于因借,而非仿古我们在现代的设计实践中,首先要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什么,传统古建筑之所以为人称道的理念和设计目标是什么,然后抽丝剥茧,把这些内化的思想剖析出来,运用于现代的设计。正如万科第五园,找不到一片瓦,却感受中国传统坡顶的魅力;又如苏州博物馆,看不见传统园林中的曲线元素,桥、水、岸均是直线,却依旧体味到园林曲径通幽的空间感受。可以说,只有这样才是迈开巧于因借这第一步。
5.2创作手法
参照有度,立足传统却适当创新真正落实到建筑创作手法上,建筑师应该学习:面对徽派建筑诸多传统元素,究竟应该参照哪些方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参照徽派建筑的外部宏观特征,参照徽派建筑的空间尺度,参照徽派建筑的细部设计。
5.3聚焦社会
体味生活与建筑的关系,做到“里”大于“表”,而非流于形式当今的社会风气浮躁,人们疲于奔波,这更需求我们的建筑是能够解决一定社会问题的让当代人在建筑内部空间中,远离都市喧嚣,平定身心,符合中国人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这就避免了流于外在的形式,比刻意的强化粉墙黛瓦,竹林环绕之类的手法要高明许多。
5.4融于环境
引入地域主义,结合自然,创作符合当地文化特点的建筑环境在这里指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而结合自然环境和当地地域性特色,则是使新中式建筑能不断分支与前进的源动力。在如今新中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坡顶山墙、黑白色彩谱系等代表特征夺人眼球的同时,也造成了新中式建筑形式的固化和千篇一律。只有将地域主义引入新中式风格建筑,才能使不同地区的建筑既有徽派建筑传统的精髓,又不失每个地区当地的文化传统。
5.5技术更替
善用新材料、新技术,生态化设计等新型设计方法意大利建筑师奈尔维说过“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没有二者的完美结合,就没有成功的现代建筑。由此可见,即便要再现传统意象,也不能脱离当今的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与发展。具体我归结为两点措施:寻找新型替代建筑材料,融合新技术于设计实践。
6结语
新中式建筑筑境的提升通过以上浅析,新中式建筑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即以明晰,而建筑筑境的生成则是最高的层次,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可供今人探求:(1)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建筑与人、自然融为一体。做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才不是一个孤立的设计,一个流于外化和形式的设计;(2)对立统一的境界。即收放有度、虚实相生的设计观。总而言之,现代建筑仍离不开传统,离不开人们心中的乡土情结。只有设计师总结历史与过去,对比今时之得失,才能更好的因袭传统、更好的与时代和社会接轨、更好的营造独具匠心的“中国的现代建筑”,将中国人的所达到的筑境和思想汇入世界建筑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
作者:梅卿 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建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