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进大学生顺利有效就业,是当前高校职业教育中的重要议题。本文立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现状,从制约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发展的因素出发,深入分析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促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就业;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16)-01-094-05 DOI:10.16132/j.cnki.cn11-5388/z.2016.01.022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成熟的职业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确立合适的就业方向。大学生终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掌陀者和主要生产力,因此,深度剖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并施以合理的对策则显得尤为重要。职业价值观是指个体在职业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个人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也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1]。个体之间的职业价值观具有差异性,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决定了其对职业的期望,成长背景也决定了大学生对职业持有不同的追求,而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更会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现状
(一)职业价值观的主体意识增强
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从“统包统分”走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逐渐以自身就业意识为主导,职业选择的自主性、个体性愈加明显。费毓芳(2006)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跟随自己内心选择的占57.4%,听从父母的建议、好友意见、老师指导、社会舆论及其他意见的分别为15.7%、10%、7.3%、3.5%和6%。[2]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大多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能够根据个人对职业的认识进行选择。同时,很多学生在考大学前就比较关注各类专业的就业情况,在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无疑这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相对比较成熟。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通过接受相关的职业教育了解与自身专业有关的就业信息,能够对国家关于就业的政策和整个大环境下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发展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社交能力。
(二)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大学生就业、择业不再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亦不是一味追求金钱与物质利益更高的工作,反而是更加希望找一份符合自身兴趣,能让自身才能得到发挥,证明自己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蒋阳飞(2014)在关于众多影响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因素的调查中,首要选择是“发挥个人才干”,其所占比例高达61.1%,其中“符合个人兴趣”和“实现个人抱负”占了36.9%。[3]这些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这种职业价值观也将成为引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流。
(三)职业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复杂化
大学生在择业前会将自己内心的职业需要与自身价值对比,这种对比往往是不对等的,有的人会选择自己完全能胜任的工作,而另一部分的人会遵从自己的内心需要,热情地表达自己对某一职业的向往。受社会物质发展水平和大学生自身条件的制约,大学生选择职业常常沉浸于外在社会的客观性与自身主体性的矛盾中难以抉择,又在求稳和求变中举棋不定。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新的文化,新的价值观,当今大学生面临着传统和现代、现实和理想、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的冲击,因此,职业价值取向也更加多元化、复杂化。
二、制约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职业评价标准不统一
对于职业活动的价值,当今大学生还没有根据自身情况形成科学的职业评价标准。尽管在职业选择上具有自主意识,但是对于自身未来的择业条件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对待择业应未雨绸缪,不仅要求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要从心理上对自己进行武装,时刻提醒自己在择业时要有原则,看待职业要客观统一,结合自身能力和价值,合理择业。同时要防止两种极端行为的出现:一是,大学生的自我期望太高,而将职业评价标准抬得过高,如此以来,在遭遇求职失败时归结于自身原因,而导致精神层面受到冲击,有的甚至掉入沮丧的泥沼无法自拔,接下来就会对自身能力全盘否定,情绪消极,没有继续前进直面困难的勇气。二是,过度贬低自己,难免会将职业标准降低,使得工作缺乏挑战性,极易形成自卑心理,无法发挥个人的潜能,持续时间过长使得自身的奋斗精神会慢慢丧失,逐渐安于现状。总而言之,职业评价标准不统一,不利于大学生择业时正确认识自己以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反而会产生盲从心理。
(二)社会功利性价值导向影响
21世纪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形态也在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人们的追求也更加务实,这些变化不免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人本位的思想在追求功利的个人与社会之间发挥到了极致。在社会形态发生改变时,个人物质财富的积累对个人社会地位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工资的高低、劳动报酬的多少反而成为择业的首要考虑条件,更有甚者,为了物质利益罔顾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利益造成伤害。社会舆论对各项职业的盲目推崇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社会没有明确的职业评价标准,没有职业高低贵贱,然而社会大众的心目中自有一杆秤,在这个称上,可能无法明码标价,但职业之间却还是能划上大于号或小于号。在计划经济下,不同地区的行业、职业之间的差异比较小,所以社会舆论对于职业高低的断定是依靠职业的社会地位。大学生择业深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倾向于参加各类考试,或是成为公务员,或者进入企事业单位,哪怕是千军万马也要过独木桥。尽管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但广大毕业大学生群体还是蜂涌至一线或沿海城市,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职业对人而言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显性的,即通过努力工作换取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是隐性的,即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的情感和归属感、来自外界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择业还是更关注物质报酬和自身未来的发展,因此,从这两个方面去分析职业活动本身会有利于大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职业所包含的显性、隐性的功能价值对求职者是正当的功利需要,我们必须承认所有的职业都有自身的功利价值,现今大学生在求职时追求职业的功利价值也是合理的,只要正确认识职业的功利价值,引导大学生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持着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精神,将自我职业价值需要与职业功利价值结合,择业也会少走弯路。
(三)学校教育与市场发展脱节
高校职业教育内容更新缓慢,难以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传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倡导报效祖国、奉献社会为首,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多种经济主体的存在令市场充满竞争,各个不同利益团体都只代表自己的利益,这时候,个体也是市场的一份子,他们代表个人的利益,难免会与社会利益发生抵触、产生矛盾。有的人会维护社会利益,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有的人却为了私人利益损坏社会利益。而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大多学生受到社会价值观的教育导向,过于强调个人就业对社会发展的“工具性”价值,而忽略了对个人价值的疏导,如此以来,大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当其个人利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而缺乏维权的意识,更难以从行动上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不同时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所不同,大学的使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为劳动市场输送人才。由于高校办学过程中受到体制惯性的牵绊,职业教育内容远远跟不上社会产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尽管高校相继开设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课程,但是缺乏职业文化熏染,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还未能引起各方的普遍重视,高校更多地关注就业的技巧性指导和理论知识灌输,而缺乏实践。特别是专业的职业价值观指导教师不只是数量奇缺,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绝大多数大学老师也是从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自身就没有就业方面的实践经验,更难以胜任对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重任。
(四)家庭社会的不良期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心理阴影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家庭是孩子启蒙的首要环境,两者都在大学生的思想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父母的职业素养、受教育程度、对孩子的职业期待会时刻影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职业的期待。几乎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引领自己学习,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成长。同时,个人在父母的耳提面命中前进,每一次成长和进步都背负着光宗耀祖的腐朽使命,父母期望儿女通过高等教育洗礼而完成自己未竟的梦想和使命,然而当大学毕业时,现实会把梦想击得粉碎。家庭社会的过高期待使得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担负着难以承受之重,极大地阻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注重职业认知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做出职业选择
职业认知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知晓相关职业的职业要求及就业情况,大学生可以据此学习相关的知识,为就业做准备。职业认知教育可以调整大学生还不够成熟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其解决面临的就业问题。首要问题是强化大学生对于选择正确职业的重要性和职业对自己实际价值的认识。中国的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民间甚至有“一考定终身”的说法,学生们整天“一心只读圣贤书”,容易造成在进入大学报考专业时,对每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就业情况知之甚少,最终形成错误的职业价值观。根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桢教授和韩国明知大学青少年研究所合作的调查结果显示:“31.92%的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未来职业选择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而49.84%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方向选择缺乏了解,18.24%的大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一点都不了解。”[4]由此可见,缺乏科学的职业教育引导和职业价值观教育,造成了大学生对其未来职业方向认知不清,甚至会导致职业认知混乱等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大学生未来职业选择产生不利影响。只有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帮助其更好地做出职业选择。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对职业形成科学的认知,了解职业的实质是职业认知的首要问题。职业不仅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其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平台。其次,对职业的客观评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收入高、环境好的职业,却抛却了自己内心对于职业真实的需要。要改变这一不良社会现象,就要从源头上向大学生灌输一种职业并非有好坏区别之分的职业价值观念,充分认识到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才产生了不同的职业,职业产生就意味着这一职业对于社会的发展是有作用的,每个人凭借自身能力承担一种职业,未尝不是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优化学校职业教育,促进大学生达成职业理想
大学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大学生从进入大学校园开始,就应该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在这一阶段,大学所提供的职业教育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息息相关。时代的发展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要求求职者拥有良好的品德、充足的知识,大学生也需要对各类计算机产品有所了解甚至是熟练使用。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于学校来说,知己是对学生及学校教育能力的认识,包括学生个人兴趣所在、价值观、人生观、能力水平、职业倾向、家庭背景和学校所能提供的教育水平。知彼就是了解就业市场,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职业倾向参加相关活动提高在课堂上难以获取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学校不只是对大学生要进行就业指导,还应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任教老师也要开展相关的培训,丰富老师的就业知识,更方便为学生解惑。通过优化学校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自觉地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探索,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完成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加强思想引导,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在择业时由于缺乏经验,难免底气不足,因此,需要对大学生加强思想引导,提高大学生竞争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中明确表明: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国家就业政策方针,培养正确的择业观念。毕业生就业指导要重点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但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偏向于就业技术、方法、政策的指导,却忽视了就业主体。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指导,注重对大学生的个性培养,使其增强就业自信心,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份职业的适用对象不同,每个主体的价值都能得到有效地发挥。思想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自己理想的职业。因此,就业思想指导工作就是一次以学生个体为主题的SWOT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了解社会提供的环境和与广大求职者竞争的威胁,帮助大学生克服自身的缺点,发挥自身的优点,提高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
(四)提升家庭教育的感染作用,共同推动大学生职业教育
社会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家庭为大学生提供了早期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高校在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塑造上,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家长作为子女成长中最重要的导师和灵魂领路人,必须不断完善自我,转变就业观念,对子女树立合理的职业期待,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生进行择业时父母在给予相应的建议的同时,还应充分尊重和支持子女的职业选择,并成为其坚强的后盾。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很强的感染作用,也会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加强家庭教育的感染作用,积极配合学校、社会等群体共同做好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引导,实现其顺利就业、有效就业、科学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提到,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可能赋予其“高贵”、“尊严”,但同时,也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计划并使他陷入不幸。可见,职业价值观能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使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科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需要从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毫无疑问,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才能将职业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秋霞.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8):141-145.
[2]费毓芳,余新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52-54.
[3]蒋阳飞.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4(04):107-109.
[4]陆士桢,王剑英.我国青少年政策与事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1):13-17.
作者:胡杰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