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传播媒介中,除了新闻报道之外,最影响大众感情和态度的恐怕要数影视作品了。影视作品是否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与能否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有关,观众是否从中能得到安慰和满足是衡量影视作品成功与否的指标。影视作品中所表达的基调和态度多多少少会影响观看人群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中国和日本无疑是两个文化大国,说到日本的影视作品,影响最为广泛,受到最多喜爱的当属日本的动漫。日本的动漫在世界上可谓是家喻户晓,几乎成了日本的代名词。日本在1972年就成立了国际交流基金,致力于对外文化交流,进入21世纪后动漫也被纳入其中。[6]2008年3月,动漫形象“哆啦A梦”接受外务大臣高村正彦的任命,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动漫文化大使”,向全世界宣传日本动漫文化和提升日本国家形象。这一举动不仅是响应前外相麻生太郎提出的“动漫外交”,而且也是日本希望通过动漫产业来促进软实力,营造日本酷文化和打造国家品牌的战略。
对中国的观众来说,尤其是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在回忆童年的时候绝对少不了要提动画片,而除了国产的动画片之外,来自日本的动漫则是所有外国进口动画片中的佼佼者。不仅仅因为它距离中国近,也因出自相同东亚文化根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虽然美国化仍是东亚大众文化发展的主流,但日本因其与其他东亚国家在文化上的相近性而占得一席之地。”[6]日本引领的大众文化潮流虽然在九十年代以来被来自韩国的“韩流”分了一杯羹,但日本动漫的发展仍方兴未艾。日本近些年之所以不断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与其提升国家形象,尤其在亚洲地区缓解侵略战争造成的历史后遗症,增强年轻人对日本的理解,培养更多的“亲日派”不无关系。早在2006年,日本对22个国家的使领馆发放问卷调查,就发现动漫在这些国家的普及率相当高,并且由于动漫的影响激发了这些国家动漫爱好者学习日语和了解日本的兴趣。而与动漫相关的玩具周边、流行词汇以及角色扮演(cosplay)等也成为广受喜爱的新兴流行文化。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流行文化侵袭全球的大背景下,日本动漫文化的异军突起也算是代表着来自东方的亚洲现代文化的一只先锋军。日本动漫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影响大众思维与认知的不可轻视的力量“,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巨大渗透力,特别是日本的动漫和影视作品……能够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重视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反思,这些作品传达的日本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是非善恶标准也就在悄无声息中得到了传播。”[7]
尽管许多人表示政治与文化区别对待,喜欢日本文化不代表喜欢日本,在政治上也坚定立场,但是如果没有正规的引导和学校的教育,那么年轻一代的孩子是否会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吸收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受到巨大的影响,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反观中国,不知从何时起越来越多抗日战争题材电视剧充斥着各个电视台,有人调侃道“电视剧里一个日本兵一天能在各个卫视死八回,抗日剧变成武侠片,难道日本士兵都是纸糊的。”虽然抗战题材的电视剧能够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但是大量粗制滥造的内容和严重脱离现实的剧情也难免将优秀的电视作品淹没其中,反而引起大众的反感,成为哗众取宠的闹剧。相比起日本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外交以提升软实力的战略部署,中国却远隔千层雾。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的现代大众文化可以渗透到中国流行文化中来,而中国的大众文化仍在探索着前路。中国人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当然也不能抱着这些伤痛过一辈子,以史为鉴,但更要不断面向未来,寻找一条引领潮流,被他国争先效仿的先进文化的康庄大道。
中日两个如此毗邻的亚洲大国,在文化上有着同源性,本应该是相互扶持与亲近的,但是由于过往那段不快的历史以及现实中不断的纷争与摩擦而渐行渐远。历史问题、现实矛盾是两国关系的紧箍咒,政治外交上的交往是主流,而来自民间的舆论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舆论的态度往往影响决策者的态度,而传媒的力量则是决定舆论导向的直接来源。传媒的影响也许不如学校的教育那么清晰直接,但是谁能保证这种潜移默化的隐藏于媒体之后的价值观念不会渗透到个人的思维里从而或直接或间接被吸收和最终接受。媒体的态度应当客观负责,多传递正面的信息与能量,而不是出于一己之私而挑唆是非引起对抗。
作者:张冉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