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棉花株行距对产量与性状的影响

1统计方法

所有原始数据在Excel中进行整理及分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各处理区的试验结果进行Duncan方差分析,评价不同处理对棉花各性状的影响。田间管理试验于4月7日营养钵育苗,5月2日移栽。5月27日、7月2日分别打洞穴施棉花专用肥600kg/hm2,全生育期折合施纯N:252kg/hm2,P2O5:96kg/hm2,K2O:264kg/hm2,6月16日整枝,7月31日抹赘芽、打顶。打药防治病虫8次,化控3次,灌溉5次。2013年棉花生长期天气主要特点:一是气温明显偏高;二是日照时数比2012年多;三是雨日少;四是降水量前期多中后期少分布不匀;五是受到了台风“苏力”、“潭美”过境的影响。

2结果与分析

2.1行距与株距单因素对棉花主要性状的影响

将行距或株距同水平各处理平均得出结果列于表2,从表2可以看出,生育期是行距大其生育期略长,A3水平显著长于A1,株距对生育期影响不明显;单株成铃数是行距、株距越大单株成铃越多,A3、A2单株成铃极显著大于A1,B3、B2单株成铃极显著大于B1;单位面积成铃数是行距、株距分别在水平2下优于其他水平,A2显著优于A3,B2显著优于B1、B3;籽棉产量是行距影响不显著,株距水平间有显著差异,B2显著优于B3。

2.2不同配置对棉花生育性状的影响

2.2.1生育期各处理生育期介于118.3~122.2d(见表3),表3表明不同密度对生育期有影响,A2B2的生育期最长,其显著长于A1B1和A2B1,极显著长于A1B2;A1B2的生育期最短,其极显著短于除A3B3、A1B1和A2B1外的其他5个处理;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2.2.2农艺性状各处理的株高介于115.1~123.9cm;始果枝着生节位介于6.5~6.9节;始果枝着生高度介于20.6~21.8cm;果枝层介于19.7~21.1层,方差分析显示各种行距与株距配置的密度对株高、始果枝着生节位及高度、果枝层数的影响均不显著(见表3)。

2.3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各处理的产量性状情况列于表4,各处理单株成铃数介于21.7~32.5个,以处理A3B3最多,为32.5个,最少的处理是A1B1。密度对单株成铃的影响表现为密度越大,单株成铃越少,处理A1B1、A3B1、A1B3、A2B1均极显著低于处理A3B3、A2B3和A3B2、A2B2;各处理单位面积成铃数介于759000~920000个/hm2,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以处理A1B2最多,其次是A2B2,分别为92.0万个/hm2和90.0万个/hm2,最少的是A3B1,比二者分别少16.1万个/hm2和14.1万个/hm2,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各处理的单铃重介于5.6~5.9g,衣分处于37.6%~39.6%,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的单铃重和衣分均差异不显著。

2.4对籽棉产量的影响

从各处理产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4)可以看出,各处理中籽棉产量最高的是A1B2,达4611.0kg/hm2,极显著高于产量最低的A3B1,显著高于A1B3和A3B2,籽棉产量居于第二位的是A2B2。为了便于考察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将各处理按密度划分为4个档次(表5)进行分析。表5表明,籽棉产量最高的是3档(适中),4档(偏高)次之,产量最低的是2档(较低)。从各档次看,低密度组3个处理的产量普遍不高,且彼此间相差不大,说明处于此密度的株行距配置组合产量潜力均不高;较低密度组虽然平均产量最低,但处理间差异很大,A2B2处理显著高于另两个处理,说明在此密度范围,可以通过株行距配置来提高产量;适中密度组中2个处理产量均较高,但彼此间也有差异,可见也可以通过株行距配置来提高产量。

3小结与讨论

行距与株距配置形成的不同密度对生育期有明显影响,有随着密度的增大,生育期逐渐延长而后又缩短的趋势,这一结果与夏绍南,等[12]的研究稍有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后者是等行距栽植,而本研究中有行、株距配置的共同影响或者是肥水等条件与密度的共同作用,在本研究的数值范围(行距81~101cm,株距27~33cm)内行距对生育期有影响,行距越大,生育期略长,株距对生育期影响不大。在本研究数值范围内株行距配置对株高、始果枝着生节位及果枝层数等农艺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对单铃重和衣分的影响亦不显著。行距、株距越大单株成铃越多;密度越大,单株成铃越少,这一结果与夏绍南等[12]的研究一致。行距、株距分别在水平2(行距91cm,株距30cm)下单位面积成铃数显著优于其他水平。各处理籽棉产量居于前两位的是A1B2和A2B2。从密度档次的产量分析来看,密度在36000株/hm2以下的产量不高,密度高于36000株/hm2可通过株行距配置来提高产量。鄱阳湖棉区棉花的发展方向是全程机械化生产,而适宜机械化采收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密度,且要有合适的株行距配置,还要选择适宜的品种、塑造合理的株型以及配套的栽培管理措施。本研究未选用适宜机器采收的品种,并采用了当地主导的栽培管理模式,仅对密度和株行距配置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大概的密度范围和株行距配置,但新的机收方式变化对棉花株行距配置没有特殊要求,因此,本研究不能代表棉花机械化采收株行距配置,而是鄱阳湖棉区棉花适度密植其株行距配置与产量关系的一个例子,今后将在选用适宜机械化采收品种、塑造相应的株型及配套的栽培措施模式下对适宜的密度和株行距配置进行研究,为该棉区棉花机械化采摘提供依据。

作者:张丽娟 夏绍南 崔爱花 高红兵 单位:江西省棉花研究所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棉花株行距对产量与性状的影响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144908.html

    相关专题: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创新5.1声卡驱动win7


    上一篇:棉种市场棉花发展论文
    下一篇:手术室护理管理与普外科感染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