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列主义与三民主义吸收并存
首先,通过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人民军队的实质和军人的历史使命。黄埔军校政治科目的范围非常广泛,教学内容十分丰富,这对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起到巨大的作用。在革命历史教育上,周恩来把中国国民党史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上。他非常尊重孙中山先生在中国革命上的丰功伟绩。作为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在革命中虽备受挫折,但是为了将亿万万同胞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解放出来,他始终百折不挠。正是他一手缔造了中国国民党,并带领国民党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胜利,获得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在政治教育中讲授中国国民党史,就是要学生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史,认清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其次,让学生了解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区别,了解新三民主义的最大特点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紧密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以三大政策为革命灵魂和革命立法的新三民主义,不仅反映了中国革命作为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一部分,而且反映了新时期中国革命的基本阶级阵容。之所以要讲授三民主义,就是要站在唯物的历史观和革命的观点上,观察和分析中国两千年来宗法社会和封建制度,看清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横暴与凶残,剖析中国落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保持孙中山先生光辉理论的进步性和革命性。第三,讲授分析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和掠夺中国主权与财富,蹂躏和杀害中国人民的罪行,看清中国被迫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家面临灭亡的危险。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近代史其实就是一部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危害中国的历史,强调只有通过武装革命,驱逐西方列强,彻底推翻封建统治阶级,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中国人民才能真正当家做主。在周恩来领导下,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迅速开展,并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当期军校的学生都保持着高昂的革命热情、旺盛的革命斗志和勇敢的牺牲精神,为黄埔军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马列主义和三民主义求同存异
早期黄埔军校的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和廖仲恺、周恩来这两位杰出的领导是分不开的,他们的政治工作教育无疑为黄埔军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周恩来注重对军校学生的政治教育,突出培养学生注意军民之间的互相尊重和爱护,要救国卫民,严守革命军人纪律。他定期和学生进行政治讨论和政治问答,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素养。在革命军东征时,周恩来作为政治部主任随军东征,亲自参与了指挥东征的军事领导工作。正是在周恩来领导下的共产党人的努力下,黄埔校军尽管组建时间短,训练时间不足,人数也不多,但是却一次次出人意料地挫败敌人,在整个东征革命起义中屡立战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正是有了铁的纪律,过硬的思想作风,这支以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军队,士气高昂,纪律严明,赢得了民众的热情支持帮助与交口称赞,周恩来所领导的、以共产党人为主力的政治部在这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周恩来为黄埔军校奠定了优良的政治思想教育传统。在周恩来的领导下,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工作轰轰烈烈,校风良好。黄埔校军在精神面貌上与旧军队有着天壤之别,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新型军队。黄埔校军有着严明的纪律,严肃的军纪,每位士兵的军服都是整整齐齐,精神焕发,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在黄埔军校的《爱民歌》里唱道“:扎营不要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折民房搬砖石。莫踏禾田坏田产,莫打民间鸡和鸭。”政治部还向百姓发布了《告百粤父老兄弟姊妹》“:有违反我们所宣传行动者,请不必客气,具实向我们的官长报告,定必依法严惩。”显示出一支革命军队的优良作风。黄埔军校成立之后,廖仲恺先生遵循孙中山先生的办校方针,团结国共两党的革命分子,支持周恩来展开政治思想工作,并在苏联顾问和共产党员的帮助下,把黄埔军校办成以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及封建军阀在中国的反动统治为宗旨的新型军校,为中国革命建设与培育了一支国民革命的新型军队。廖仲恺先生在政治军事教学中,坚持以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和周恩来一起建立起军校的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廖仲恺先生多次对学生发表演说,勉励广大学员做到组织、意志和精神三方面的统一。廖仲恺先生指出:诸位进这个学校并不是为做官,而是为救国才来革命。他希望大家确信主义,打掉私心,跟着孙中山总理,一心准备革命。廖仲恺反复强调“:三民主义,即救国主义也。”他把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作为国民革命的唯一指南针,把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作为国民党设立陆军军官学校的办学指导和宗旨。廖仲恺先生非常赞赏周恩来同志的非凡才能。他将由共产党人张申府、周恩来、包惠僧先后主持的军校政治部,看成是党代表的参谋部,充分信任政治部所制定的军校的各项法规与制度,并且核准支持实施。正是由于廖仲恺先生阔达的胸怀以及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坚决维护和执行,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中才得以大展才华。而黄埔军校政治部在廖仲恺先生的关怀与支持下,更是显出一派生机勃勃。当时黄埔军校一期的学生全体加入国民党,以蒋先云、陈赓、赵自选为代表的军校第一期的22名共产党员,也以个人身份按要求加入了国民党,但是在思想上,并没有放弃其共产主义信仰。李大钊在国民党的“一大”会议上就表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是基于国民革命的共同目标,并不会放弃共产主义的信仰。而黄埔军校开设的政治课程也包含了两种主义的教育“。军校训令中还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本校学生均可阅读。”[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伐军中,《共产党宣言》也广为散发,达到人手一册,成为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3]22孙中山先生提出“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尽管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理论分歧较大,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强大,在周恩来、廖仲恺的共同努力下,双方还是跨越了信仰和主义的不同,携手合作。
三、马列主义对三民主义的继承改造
黄埔军校校生在革命初期为东征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在学校内部,两个主义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个斗争表面上看是两种信仰的矛盾,实际也是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内部两种思想的斗争。在军校的筹建时期,国民党内部的右派,就极力地反对国民党改组,反对国共两党合作,更是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合作创办军校。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坚决地说“:你们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可以退出国民党,我就解散国民党,自己加入共产党。”戴季陶因不同意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纲领回上海,而正是戴季陶最先在黄埔军校内部制造了两党之间的分歧和冲突。戴季陶走了,军校内部的两种对立思想斗争却并没有停止。当时在学生中并没有形成互相对立的政治派别,但是国共合作是国共关系的主流。共产党始终坚持做好军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在做好三民主义教育的同时,看到了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不足,因此加强了社会主义教育,同时发展共产党员。随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失败,共产党人撤出了黄埔军校,或转入地下工作,但是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的发展和研究并没有终止过,用三民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管理政治工作研究,为共产党后来培养人才提供了借鉴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积累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对后来人民军队的建设提供了范例”[4]144。孙中山先生为中国革命设计了宏伟的蓝图,由于北洋军阀的打击,南方革命党首领的背叛,孙中山先生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还是共产党完成了他的遗愿。毛主席号召政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对民生主义的发扬光大;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就是继承和发展了民族主义!解放后共产党成立了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张一切权力交给人民,这就是继承和改造了民权主义!在黄埔军校,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互相影响、吸收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对待三民主义,也是经过了吸收、否定、超越等阶段。中国马列主义政党正是在革命实践中,通过理论上对三民主义的先进性进行利用、改造,使得马克思主义最终发展成为适合中国革命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
作者:宗金北 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