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1.目前一些大学教育实用主义倾向严重,越来越像专业技术培训机构
这是教育主体思想上方向性错误导致,专业课教师通常认为主要负责专业知识,辅导员和思想课教师负责道德教育工作,因而把生命教育从自身的学术责任总分离出来,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会成为高校的巨大危机。高度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生命教育和人文关怀,才能使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承载,提高生命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暴力事件已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敲响了警钟。例如,2004年云南大学连杀四个人的马加爵事件、2013年复旦研究生投毒案以及不时报道的高校自杀案,都充分说明了当代高校对生命教育的缺失。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保证和前提,可以扩从生命的维度。罔顾他人和自己生命的沉痛事件时刻提醒者高校管理者,应当深刻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研究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提高认识,尤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必须从主观上加强对生命教育的认同和重视,深刻领悟开展生命教育的重大意义。
2.要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的从事学习实践活动,即“行动”。
教育者只有完成两个转化才能使生命教育更好地开展。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在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研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对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预测。开展生命教育活动,需要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一方面,高校教育主体相关的理论基础薄弱,要有针对性的去加强相关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知识、参加生命教育相关培训,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信任,有目的、有意识地将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国内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并不成熟,大部分停留在传统的灌输说教形式上,而忽视了实践性的非正式课程,高校教育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成熟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改革、开拓创新,选取适合本校校情的方式方法,积累实践经验,深入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逐步完善生命教育体系。
3.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具有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国内生命教育起步晚且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并不完善,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在摸索中前行。这需要决心、毅力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准备。高校教育者要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有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服务学生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等等。在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勇于探索新的教育途径,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当教育客体对主体进行教育或者进行自我教育时,客体就具有主体性,并转化成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促进客体的转化,使客体能够自主地、创造地进行教育,这种转化成为生命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第一,朋辈疏导能力,尤其抓好学生干部,发挥受教育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朋辈心理疏导的能力,起到防微杜渐之功效;第二,良性氛围的构建。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通过对自我人生价值的反思和自我人生目标的确立,树立牢固的人生观、价值观,再外化为日常的具体行为,营造良好的氛围感染人,传递正能量。第三,自我剖析,不自卑不自傲,形成对自我正确的认知,在社会竞争中激发潜能,从而脱颖而出。这种受教者转化为主体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实施过程,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且产生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社会实践活动:将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融合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由高等学校和社会有关单位对在校大学生共同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融思想教育、业务教育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实践教育活动。从表象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具有人类其他实践活动一般的基本要素和形式特征,它还具有显示其与其他活动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一方面,它的活动形式是以高校为主的、特殊的教育活动。其宗旨主要是为了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应变能力、创新精神和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是特殊的,主体是大学生。在制定实践活动规划和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要求,发挥其实施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这种实践的检验、体验和感受,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自我认识的能力,既有利于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优势,也便于清醒地看到自身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缺陷,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同时,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强化角色意识、健全角色心态,提高一个大学生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近年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他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在逐步显现,已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把生命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保证,也是促进大学生综合平衡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通过社会实践这一重要途径,大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和内化生命教育的内涵,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应该从素质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并使之在现代教育总格局中获得应有的重视。同时,要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和要求,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方法与途径,逐步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长效机制。
三、校园文化建设: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当今现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高校承担着思想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双重使命,其精神风貌与文明建设尤其重要。
(一)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学者戴维•波普诺把文化定义为“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校园文化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加以阐述。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为校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式;狭义的校园文化中学生为主体,校园为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特色的团体文化。校园文化综合体现出了校园精神、传统和作风,并通过创造育人的良好环境而达到育人目的。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这个意义上,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校园文化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使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体会幸福,营造出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制约力。校园文化对校园角色的塑造,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方法,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生命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校园文化是客观存在的,身在其中,大多数情形下是不知不觉接受的。因此,情感浓烈的校园文化内容,对校园人的情感影响也大。高校重视大学校园精神问题,主要是因为它作为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而随着生命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对校园精神进行统一的提升与凝练,可以激发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同感,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不协调,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和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校园人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以宽容和理性的态度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合理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以避免在思想认识上陷入片面、极端,从而培育出积极乐观的校园文化精神。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扬大学精神和提升大学文明水平的需要,也是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要把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就要明晰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合理定位生命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和价值目标,从反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价值缺失现象中,找到生命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管理育人:将生命教育融入教学管理服务制度
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学校的教育制度规范是为了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各项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并且为确保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而建立的,它将教学系统的各种其他因素、教学人员的各种行动联结成一个整体,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规范、高效地进行。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建立生命教育的制度规范,可以使学校制度更合理、更人性化、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将生命教育内化为道德、习惯的培养,同时,在这种情境下,加强制度规范,以外在的约束来达到生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制度规范为生命教育提供重要保障,从而使学生把生命教育的行为规范变为自觉行动,形成习惯,内化成为品格。生存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点。根据调查统计结果,作者提出将消防安全教育写入高校安全管理制度中。学校以消防安全教育为支点开展生命教育,以生命教育为主线贯穿于学生管理系统,遵循“棘突管理、教师监督、校长决策,以人为本,分层负责,绩效挂钩”的管理模式,以内在的办学理念外化为制度形式,切实打造“生命教育”特色学校。在学生管理制度中,要包含对学生的生存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存教育(包括生命意识和生存能力)。它要求学生爱惜身体,具有健康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坚持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安全意识,注意防溺水、防火灾、防盗窃、防触电、防中毒等;爱护公物、爱护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具有环保意识,节约资源等。二是生命价值的教育。它要求学生能够学会适应环境、与他人友好相处、处理好人际关系;懂得感恩,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培养对他人的爱心、对社会的爱心、对生活的感激等。学生管理制度的意义是透过外在的条例约束,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生命更加完善发展。
作者:丁一 尹瀛 田宗远 单位: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人文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