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地方高校师德问题研究

一、高校师德的内涵分析

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每个行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社会道德即为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教师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关于师德,古今中外有很多论述,如,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进行道德的教化;美国学者芬斯特·马赫认为教师从三个方面扮演着道德代言人和道德教育者的角色,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道德行为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诚实、公平竞争、替他人着想、宽容和共享等品质。此外,一些政策法律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明确的规定,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要求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并指出要从五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继2008年教育部、科教文卫体工会重新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2011年11月,教育部、科教文卫体工会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表述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这是迄今对我国高校教师师德最完整和深刻的概括和诠释,对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二、地方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师德的主流还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教师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勤勤恳恳、矜矜业业地教书育人,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一段时间以来,性骚扰、学术造假、爆粗口等等与高校师德有关的负面事件上新闻头条的次数和频率令人侧目。虽然这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非主流,但其危害却极大,不但严重玷污了高校教师的群体形象,影响着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消极的影响,高校师德问题由此进一步凸显,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当前地方高校的师德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一)教学活动中的师德问题

教学活动是学校的基本活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韩愈在《师说》中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韩愈和赫尔巴特虽然出生在不同的年代、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是他们的话里却包含着两层相同的含义:一是指教师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二是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和做事。由此可见,教学不仅包括对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品德的培养,两者只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的师德问题主要有:一是治学不严谨。有些教师没有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经常更新知识,备课不认真,上课不研究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内容空洞,没有把本学科的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在课堂中呈现,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二是教书不育人。有些教师认为大学课堂不应该像中小学那样,既要传授知识还要维持课堂纪律,片面地认为把知识完美地传授给学生,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而对于各种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随意发泄对社会、对学校的各种不满,对学生传递一些负能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人际关系中的师德问题

1.师生关系中的师德问题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石和前提。但是,目前高校里的师生关系却出现了一些消极和不和谐的方面,主要有:一是师生关系冷漠。由于一些客观方面、教师和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师生之间只限于课堂中有限的交流,课下教师懒得管学生、学生也不想让教师管,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更谈不上存在感情。二是师生关系功利化。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师生关系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势。就教师而言,有些教师把交往变为交易,把课下的辅导答疑变成了兼职或“第二职业”,或把手中的权利商品化,给师生关系轻易也染上了铜臭味。三是师生关系对抗化。相比于中小学高压的师生关系,高校的师生关系出现了“民主化”,但是这种民主却偏离了应有的轨道,出现了课堂中的不尊重教师的种种现象,如翘课、课上大声喧哗等等。教师方面,有的教师教育方式简单,教学方法单一,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加剧。

2.同事关系中的师德问题

高校的师德建设要求高校教师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觉悟,必须坚持集体主义为原则,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同时要有团结合作意识,与他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但是,目前仍有一些教师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在工作中缺乏团结合作精神,具体表现在:一是教师与领导之间关系不和谐。少数教师特别是资历较深的教师,自视清高、我行我素,不把领导放在眼里,当领导在开会时,不分青红皂白就与领导对着干;有些高校领导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不民主甚至不尊重教师,进而招致教师的不满,等等这些不和谐的因素都影响了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疏离。有些教师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只注重自身,常常忽略别人感受,会因一点小事与同事闹矛盾;有些教师热衷于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少数高校教师在申报课题、评职称等关系个人利益的活动中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对同行嫉妒、排挤甚至打击迫害。

(三)科学研究中的师德问题

现代大学教师除了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承担繁重的科学研究任务。并且,随着大学教育水平的提高,科研成了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最有效途径,也是衡量一个大学教师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科研道德或学术道德成为了高校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4相比于部属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在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社会环境等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在生存发展中提高层次和水平,地方高校往往过多地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等等中过多地突出了学术水平,学术水平和能力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考评、晋升等的硬性条件和主要标准,而师德方面的评价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被忽略。因此,地方高校的教师们就理所当然地把科研作为工作的主要方面来抓,有些教师甚至认为上课没意思,还不如多写几篇文章、多申请几个项目。在这种“重科研轻教学”和学术功利主义思想的主导下,科研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学术浮躁。有的教师受利益驱动,不愿意从事基础研究,而追求那些见效快、经济利益明显的研究项目;还有的教师重项目申请,项目申请下来却不静下心来专心研究,而是置之度外,转而又去申请别的项目。二是学术缺乏诚信。个别教师缺乏诚信意识,在学术上表现为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行为。有的教师一稿多发,一篇文章在国内外重复发表;有的教师伪造科学数据,在文章中弄虚作假,等等这些学术不诚信的现象给学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此外,学术行政化和官僚化现象也不容忽视,据《长江日报》报道,教育部评出的100位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奖者中,90%的担任着不同的行政职务,如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有的甚至还身兼几职;“纯”一线教师仅占10%左右。其中,行政职务为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副书记、副校长、校长助理等“校座”就多达20位。

三、加强地方高校师德建设的相应策略

针对目前地方高校师德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师德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为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结合目前地方高校的师德现状分析,加强地方高校的师德建设可以重点从教师自身、高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自身方面

1.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道德的行为不是产生于强制,而是产生于自觉,达到自律道德,才算真正具有了道德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是第一位的,是根据;外因是第二位的,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应该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博览群书,如学习马克思主义、党的方针政策、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等,来修身养心,提高文化修养、思想品位、高尚情操,达到师德修养的新境界,进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成为莘莘学子的榜样。

2.建立和谐的关系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也就是说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现实本质。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社会关系如何。”因此,具有高尚师德的高校教师,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于学生交流沟通,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努力创造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开放的教学氛围;同时也要有原则性,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其次教师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教师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再次,教师与领导之间要相互尊重,教师要服从领导的合理安排,领导在决策时也要听取教师的意见。

(二)高校方面

1.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强师德教育。建立多渠道、分层次的师德教育和培训机制,坚持岗前与岗位培训相结合、职前、职中一体化的师德教育和培训机制。树立师德的榜样形象,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以榜样的力量来鼓舞人、教育人。

2.建立完善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制定师德建设宣传机制,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建立师德建设的监督机制,制定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制度,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状况进行评议,提倡同行之间和上下级之间进行互相评价,督促教师严格自律,完善道德修养;完善师德建设的考评机制,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聘任(聘用)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师风表现一票否决制。

3.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师德育人工作。从教师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把师德建设工作同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教师的师德建设要和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结合起来。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进修和培训制度,并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此外,要营造学术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为教师提供多方面的科研平台和社会实践机会,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

(三)社会方面

1.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高校师德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沃土,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对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素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可以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构建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如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的媒介,广泛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以此来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大力褒奖师德高尚者,引导全社会切实尊敬教师职业。

2.政府提供经费保障。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政府要不断加大师德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3.法律、政策的保障。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需要法律、法规做出相应的规范,为师德建设的开展提供法律基础和保障。目前关于高校师德方面的相关政策已有不少,在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建设的大背景下,各省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出台了相应的师德建设制度,但是这些政策和制度大多是指导性的,在实践层面仍需细化,便于具有操作性。

作者:刘书征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地方高校师德问题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141624.html

    相关专题:证券投资风险论文 高校管理系统


    上一篇:航道工程管理不足及整治方法
    下一篇:高校师德建设渗析(4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