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视翻译的目的与策略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及语言学家,被称为“现代翻译理论之父”的尤金•奈达(EugeneNida)时常说,翻译就是沟通(translatingmeanscommunicating)。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奈达就陆续提出以读者(接受者)的反应为依归的翻译理论,即读者反应理论(readersresponsetheory)。他主张将翻译的重点放在读者(接受者)上,务求在译文读者中产生跟原文读者阅读原著时基本相同的反应,这就是奈达的翻译标准———“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他认为,“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用最自然和贴切的语言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在意思上,其次在风格上。”一直以来,有人批评奈达的翻译理论,指出他从翻译圣经所得到的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的翻译;也有人说,译者是不可能预先确知原著读者在阅读原文时的反应的;甚至有人批评奈达的理论,在中国产生了“负面作用”(王宏志,2007:25)。总之,虽然奈达的翻译理论适用性有限,尚有不完善之处,但在某些翻译领域确实能较好地显示实用价值。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逐渐出现了以译文为中心(target-textoriented)的翻译观,它批驳了翻译是次要角色的观点,强调翻译对原著的贡献和价值,认为翻译延续了原著的生命,是翻译的来世(afterlife)。“译文中心论”也非常重视译文读者的反应,但并不是要跟原文读者的反应作比较。人们赋予翻译的目标与翻译实际达到的结果之间始终是存在差距的,不管是出于主观还是意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作出种种考虑和抉择。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这些考虑跟译入语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制约有直接的关系。而翻译,都是为了某一目的对原文的或多或少的操控和重写。由上可见,翻译的动机和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准则。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更多是针对文学,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静态文本的翻译。相比之下,影视作品的翻译目的要“单纯”的多。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呈现多元化和信息高度流通化,而影视翻译的一个社会功能,就是要在不同方面引入外来元素、丰富译入语文化,并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即人们常说的促进文化交流,拓宽视野,传播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观。与纸质印刷传播相比,影视传播有着巨大的优势。由于其画面具有直观可视性,可以依赖形体语言、行为动作等建立全人类共同理解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对文字符号及口头语言的依赖,因此更容易被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的人们接受和理解。从交际性和易懂性的角度上来说,影视翻译的目的就应该是要生动、自然、流畅地传达出原语的意义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这一点似乎和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不谋而合。
二、影视翻译的原则
对影视作品翻译的系统性研究在西方翻译界起步较早,从1970年开始,随着大众传媒对翻译的影响,影视翻译便逐步得到蓬勃发展。不管是在研究成果的数量、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讨交流的频繁程度方面都颇为引人瞩目,而欧洲很多的高校也已设置了影视翻译课程或专业。在中国,这一领域虽然不如西方发展得完善,但也正在引起更多翻译实践者及理论研究者的兴趣。早在1997年,中国传媒大学的麻争旗教授便总结出影视翻译应遵循的“口语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口型化、通俗化”五个原则(麻争旗,1997),并肯定了影视翻译再创作艺术的重要地位;200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钱绍昌教授归纳出影视翻译的五个特性,即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与无注性,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七条经验(钱绍昌,2000),认为在影视翻译中,翻译的“信、达、雅”三个原则中以“达”,即通顺,最为重要;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影视翻译投以更多关注。大部分影视作品的翻译任务都可以通过遵循一般的翻译原则来完成,只要译者能忠实、通顺地再现翻译内容、情感体验和语言风格,体现出原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认知价值,便基本可达到翻译目标。像类似于网络公开讲座和课程、纪录片、科教片等涉及知识介绍和真实生活素材的作品翻译,对白或旁白无复杂之处,也不涉及文化的特殊性,只要克服了知识层面和语言层面的问题,那么相对来说就能比较顺利地达到翻译目标。但有时影视作品翻译中会涉及修辞表达和文化意识较为复杂或隐性的层面,此时并非通过简单的转换就能达成目标。在戏剧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喜剧不旅行。”这就说明,翻译,尤其是影视幽默的翻译,要超越语言、国籍与文化的界限是何等艰难。如深受大众欢迎的情景喜剧(situationcomedy/sitcom),因其充斥了大量频繁而密集的幽默笑点和喜剧性因素,并且浓缩了各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成为翻译中最难攻克的关口。影视作品的翻译者们要运用智慧,发挥创造力,灵活采用各种手段,努力克服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制约,在译入语中再现幽默效果,使译入语观众理解并能感受这些笑点。
三、对影视译者的素质要求
任何具有翻译实践经验的人都有过类似的感触:作为翻译者,身处两种文化与语言之间,总是觉得力不从心。影视翻译要成功跨越地域和语言、文化的界限,必须要面对不同文化中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因此对影视翻译译者的素质要求要高于一般的译者;除了具备扎实的外文功底、娴熟的本族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丰富全面的文化知识和生活常识之外,影视译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影视审美和敏锐的艺术鉴赏能力。译者在翻译理念、工作模式、翻译策略,甚至是个人风格上的差异都会极大地影响最终的翻译效果。此外,影视翻译者应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由于西方社会崇尚言论自由和观念开放,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与时代紧密合拍的对白,或针砭时事,或插科打诨,诙谐调侃,以便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或营造幽默气氛。西方观众对为数众多的性笑话、种族笑话、同性恋文化、政治敏感话题等都能较为坦然地接受和欣赏。而在中国,这类敏感主题的处理必然要受到我国社会文化规范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尽管这类幽默玩笑设置巧妙,幽默性很强,但其过于直白和草率的表达不符合中国人崇尚含蓄的审美观念和保守的伦理道德模式。而类似于爆粗口和关于男女生殖器的玩笑如果以文字或声音的方式直接呈现,会给观众带来较大的心理冲击,反而会引起反感与排斥,甚至有可能在较为年轻的观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作为译者,要意识到影视翻译作为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部分所担负的社会作用,恰当把握翻译的尺度,既要保留原剧的风格与效果,又要兼顾译语观众的接受心理,协调由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带来的摩擦与冲击,为译语观众搭建易于理解和欣赏的桥梁。
四、结语
随着英语语言的普及和西方文化的传播,以西方商业影片和美剧为代表的西方影视作品在全球深受追捧。人们对西方文化从众的接受心理确实反映了西方强势文化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可喜的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全球范围内也逐步扩大了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中国影视剧要走向国际平台,影视翻译便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推广汉语语言与文化的艰巨任务与责任。中国电影、电视剧、情景喜剧和古装、历史剧等,承载了源远流长的风尚习俗和文化思想,要让异国观众看懂和理解并非易事。如何在翻译中去除糟粕,保留精华,突出正面的价值观,消除中西方文化隔阂,避免文化误解与冲突,这是影视翻译工作者的首要任务。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视听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方式和认知方式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在国际文化与影视交流互动的大背景下,不同国家间电影、电视节目的引进与输出日益增多,其在传播异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本土民众生活、了解世界、拓宽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影视翻译的研究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在现有的研究中,研究者较多涉及个人的零星经验或对译制作品的个人感触、评价,论述内容及所选例证也多有重复,对西方影视剧的汉译探讨大大多于中国影视片在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在研究方法、角度以及深度方面都有待提升;此外,影视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也缺乏系统性,大多相关从业人员只是凭自身的爱好和兴趣在实践中摸索。因此,影视翻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影视翻译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着手解决以上问题,影视翻译研究将在促进文化交流、构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李云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