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人们应该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我们都知道,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不仅可以去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通过抽象的思维,去把握和认知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类不仅仅是被动了解后的接受,更为重要的是认知,而这个认知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作为大学生来说,主观能动性如果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对现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学生主观能动性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高校学生遵纪守法等方面。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其应有的诸多作用,但实际上仍存在“填鸭式教学”“机械式教学”“教学、致用两张皮”等问题,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一般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主动学习的认识。现今为数不少的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认识存在误区,如“不去要扣学分,不得不去”,“思想政治教育太‘高大上假空’,没什么意义”,其并没有认识到,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其政治思想必定是积极、成熟的,因此,一定要树立主观上“需要学、想要学”的主动意识。2.被动式学习,为考而学。以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几门课为例,若非授课老师以点名或划重点为手段,课堂上缺课学生不在少数。且平时上课和考前都是机械式突击背书背重点,与授课老师之间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问、答”环节。3.囿于教材,缺乏思考。学生仅仅是以教材为本,不会去主动阅读课外有关思想政治的读物,即便是偶尔参与时政方面的讨论,也都流于表面,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缺乏理性和深层次的思考。以上问题都是各类高校普遍存在的情况,是由施教者、受教者、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施教者方面。这里所述的施教者,并非单指授课教师,而应包括学校(院、系)、授课教师在内而形成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和做法对高校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学校(院、系)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一,存在计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安排与实际操作中的思想政治教学无法完全吻合,甚至“空有计划却鲜有落实”,直接造成计划与操作脱节的问题。授课教师方面,授课内容枯燥无趣,平时照本宣科、考前勾画重点的情况比比皆是,完全忽视了“双向教育”这个基本点,更忽视了主观能动性中的“自觉想问题、办事情”这个要素。(2)受教者方面。笔者对学生曾随机做过调查,104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中,有87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抱有“点名考试则来,平时也就不去”的态度,更有甚者,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没有必要存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政治与学生之间脱钩太严重。主观能动性的三要素“想、做、精神状态”,放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不会去“想”我要如何学习,自然就不会去“做”,那么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更无从提起。(3)教育环境方面。环境和人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人可以改造环境,同样环境也会改变人。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而差的思想政治环境则会使学生误入歧途。我们经常说“高校是半个社会”,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而“圈子”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社会”的代名词。当前社会的整体环境是积极的,但不可避免有负面、消极因素存在,这些负面、消极因素会通过种种渠道向高校渗入,被学生所获悉,在庞大的信息量面前,本身就缺乏完整认知、判断能力的高校学生便陷入了各色各样的困惑或误区,而学校为了纠正或指明他们的观点所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大部分恰恰与他们所接收的这些信息相悖,这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4)教育内容方面。经过数十年来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虽已对教材进行过更换,但仍然存在“高大上假空”的问题。部分内容与实际相脱离,没有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无法让学生产生代入感和认同感。(5)教育方式方面。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饱受诟病的地方。大多数高校仍采用板书教学、照本宣科,没有把时政热点、社会新闻等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考定论,缺乏沟通。
三、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观能动性的举措
1.纠正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思想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传递的模式,由上一层将观念、思想、意识传递到下一层,在施教者这一层面,就应该注意传递的方式方法和思想模式,不能把学生当做单纯客观受体去教学,而应该先从自身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更好接收这种教育的传递。同时,在思想上要发生转变,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不是自己,而是学生,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着力点、支撑点,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从尊重学生着手,改变固有的思想观念,以满足学生基本需求为支撑,解决学生的困难(生活困难、精神困难等),以此三点为基础,引导、激发学生追求成熟、合格政治思想的激情和动力,“人是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出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热情,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2.培养高校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的习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一样,是与自身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存在,而不是以教材为载体的空洞内容,使学生能自觉、自动作为主体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亲身体验,逐渐增加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3.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社会大环境在不断变化的同时也带动着校园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总体来说,校园环境虽然较为单纯,但也要注意用舆论来引导,用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替代负面、消极的价值观,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替代伪科学,用“阳春白雪”替代“下里巴人”。一是抢占网络制高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作为新兴的媒体传播方式,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将以前平面化的传播升级为立体化传播,相对于其他传播方式而言,其更鲜明、更丰富,带来的印象也更深。二是运用好社团组织的力量。社团组织的优势不少,进退自愿、人际关系平等、信息传播迅捷、有共同的志愿爱好,可以很好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三是充分利用各类活动。高校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积极性高,乐于参加,乐于接受,易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发挥主动性作用。4.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是不仅仅以教材为载体,不仅仅讲授空洞的理论知识,更多的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鲜活的例子让学生加深印象,同时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带动学生主动去想问题,能学以致用。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人生前景有机统一起来,分层次、有侧重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基础性内容应是体现社会对个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基本要求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美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爱国者与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而主导性内容是突出教育的先进性、方向性、超前性的内容,主要包括以思想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拓展性内容是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及时调整、充实、更新的内容,包括以诚实守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和国防意识教育等。”5.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走下讲台,主动走近、走进学生,了解其内心状况,公正客观的分析、评价、回答其所思所想所虑,不回避、不说假话套话,逐步激发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一是增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社会中去了解现实,有直观、客观的印象,与书本理论相对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二是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和“因人施教”。我们所说的师生关系不平等并非是指人格上的不平等,而是“由于双方的知识、年龄、背景、身份存在差异,一方是相对成熟或具有某种知识优势的主体,而另一方是尚未成熟或虽有一定成熟度但没有知识优势的主体”所造成的不平等。这就意味着施教者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用真心、诚心、爱心、关心平等地向学生表达、传递自己的观念,与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排斥、不抵触。“因人施教”则是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没有同样的两个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在性格上的差异,用同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不同的学生,最终只可能会造成“南辕北辙”的效果。
作者:颜彬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