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经济的急速演进、知识价值的不断凸显、信息技术的社会化和移动化等正发挥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深刻而广泛变革的效能,高等教育如何呼应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呢?对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进行优化整合,以突破其时空界限与时代瓶颈,无疑是高等教育功能、体制、价值观更新的彰显。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讨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高等教育在理念、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发展与革新,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等教育;革新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3-0005-02
一理念更新:优化教育观念、呈现知识经济之人才目标
1.教育与质量观:从知识灌输到创新潜能激发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强调的是“师”在答疑解惑、知识传授方面的效能,但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教师之教学角色必须体现于知识经济之创新动力维度而非知识灌输之广度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载体等方面的创新来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式教育,以真正凸显素质本位和创新本位的要求。鉴于此,教学质量观评价也势必要规避传统“仓库理论”支配下知识存储越多教育质量越高的“错位理念”,更新为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性能力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等指标的评价上,以真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存。
2.人才与学习观: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信息的社会化渗透和科技的全民化运用,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大批基于信息网络高效运用基础上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由精英教育向国民化、大众化、职业化教育转变,以满足知识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进而构建起“能力本位、创新凸显、层次分明、类型丰富”的人才观。同时,需要更新大学生的学习观,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接受、应付的过程,“60分万岁”成为最好的印证。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学习必须建构在个体生存、发展、竞争、创新的维度上,需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甘于学习”的精神和坚韧,只有通过不断进行自主性、终身式学习才能探索新知、挖掘潜能、激活动力,才是适应急剧变化的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
3.知识与目标观:从专业栽培到复合开发
传统教育观点认为:“知识就是对已知事物的认识,受教育的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这种观点被概括为“诠释过去”。然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此,更应该探索新知、展望未来,为人类认识未知事物奠定根基。基于此,教育必须立足于创新视角,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获得新知识的方法系统,以助推其新知识观形成。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目标必须从“专业性栽培”到“复合型开发”转变,由“经验主义”向“创新主义”转型,将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实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优劣上,而非专业知识的强弱和专业技能的高低上,以满足知识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凸显能力本位、创新本位,彰显知识经济之宗旨内涵
方法模式是行动的整合优化,是提升效率、彰显效能的基本载体。知识经济视角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性核心理念,积极实施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并结合实际,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注入新型载体的“正能量”,以彰显知识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宗旨内涵。基于此,整合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1.多元化呈现
正所谓:“教必有法,教无定法。”突出的是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多元化,以何种方式来开展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激活呢?必须考量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程度、知识层次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就成为开展教学的基本依据。基于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立足于培养目标、大学生素质能力、社会需求等视角,在课程设置、培养路径、教学模式、管理方法、学习模式、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实现多元化和灵活性,以打破传统固化模式的桎梏,为大学生实现复合型人才发展的目标提供坚实平台。
2.综合性概括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表现在:专业技能、创新意识、人格完善、社会适应等方面,这就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由“专业素养”向“综合素质”转化,以呼应时代对人才的综合性要求。然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实现由“通才教育”“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的转变,打破传统学科中心主义的桎梏,打通学科间的“交叉点”“融合点”,形成学科间的“交集”,凸显学科综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促动力”。此外,在教学模式上也必须积极体现“服务学生、服务综合素质”的精神,以信息技术的深度和广度来涵养师生之间交互式交流的张力,根据教学设计开展任务型教学、项目化教学、情景化教学,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微课教学等范式,最大限度地开发学习者的创新潜能。
3.特色性挖掘
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知识经济将偌大的世界链接成“地球村”,如何盘活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文化空间?构筑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特色性文化空间无疑是最好注解。基于此,必须立足本校优势、立足地方优势、立足专业优势,挖掘本校的优势资源,独辟新径,潜心研究,实现专业课程的特色化;必须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入手,考量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根据经济对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做好高校定位,实现培养目标的特色化;必须以数字化为依托,开展对大学生教学与管理的改革,实现教师之教、学生之学、管理之度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以真正服务师生、服务社会,体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特色化。
三结构整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呼应知识经济之人才需求
1.以高等教育国民化为标杆,实现多元化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无疑为人类学习模式和场所带来一场革命性变革,由于网络交互性、全景性、存储性、快捷性等特征,已使人类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呈现出移动化、碎片化、多元化的状态,使每一位学习者借助于网络都能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洗礼”,高等教育也已彻底由精英化教育向国民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结构整合必须以国民化为标杆,以建构基于网络维度下的多元化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覆盖面,做到普通高校的高质量、高标准;职业教育的特色化、职业化;民办高校的转观念、多扶持;开放性大学的广覆盖、大发展。进而形成终身教育理念下普通本科、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全日制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等在内的层次布局科学合理、学科类别规划齐全、满足学习者学习方式需求的多元化高等教育体系。
2.以产业结构变化为指针,实现高等教育的层次化架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等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基本元素,必须要同经济发展结构相吻合。知识经济时代的演进,已然实现了全社会基于信息技术载体的全方位铺开和全景化呈现,科技正以革命性的形式深刻改变人类生存状态、发展模式并促动经济变革,以科技为依托的企业正在第一、二、三产业中占用愈来愈大的份额,能否在产品中体现更大的科技附加值,无疑是拓展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基于此,高等教育需要适应当前产业结构变化的内在要求,实现高等教育的层次化趋向,要建设一批高质量、国际化的大学,以迎接知识经济对高端拔尖人才的需求;还要资助一大批地方院校、高职高专、网络化大学、社区大学等的建设,以一般性、培训性大学“星火燎原”发展之势来夯实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基础。
3.以知识经济之人才需求为指引,实现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深度优化
知识经济具备了开放性、交互性、创新性的基本特征,其在人才需求的表现上理应体现为复合型、创新型和开放型人才的需求,然这一目标的实现,课程结构的深度优化必然不可或缺。一直以来,高等教育教材存在理论偏重实践薄弱、课程设置存在开设盲从随意的不足,导致高分低能、能力失位的培养尴尬。对此,必须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大学生的能力拓展、创新思维开发、实践能力夯实、人格完善等方面入手,全面发挥基于因材施教维度下的课程优化育人功能,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肖海涛.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演变的历程——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J].高等教育研究,2007(8)
[2]刘青.浅谈新经济时代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
[3]欧小军.高等教育发展的选择:从发展主义到新发展主义[J].高教探索,2013(4)
作者:陈皓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