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陷入“表演本位”的误区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语文课堂开始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这是我们可以为之欣喜的。但是,我们又必须注意:情感投入需要理性。在一些与前面所述的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语文课堂上,你会看到老师们情绪激昂,口若悬河,讲得神采飞扬,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笑声不断,争论不休。课堂表面看来丰富多彩,热热闹闹,老师与学生的情感投入似乎达到了少有的高度,但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冷静地想一想,就会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正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正在由原来的知识本位向“表演本位”陷入。
二、过多理性分析
当前,语文课堂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强调对作品的理性分析,这种课堂得到一些专家认可并影响了当前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这种理性分析被孙绍振先生称做“还原法”,就是要通过想象,还原出原生的、未经艺术加工的状况,和文本中的艺术形象进行比较,从中找到差异,揭示矛盾,然后深入分析。比如《再别康桥》,孙绍振先生是这样推理的:“这里不是和什么人告别,而和云彩告别,而和云彩告别,就是和自己的感情告别。为什么是轻轻的呢?就是因为和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在对话。”他接下来的意思是这样的:回忆的内容是美好的,从云彩、金柳、水草、星辉等美好意象中可看出,但为何美好的又不能放歌,从而又还原出徐志摩与林徽因那段初恋,由于林已嫁人,所以只能偷偷地,悄悄地告别。在教学实践中,孙绍振教授所说的“还原法”被大量应用。
三、不具备显性价值和不易量化导致情感教育的忽视和缺失
情感教育目标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格的完善,它追求的是人的健全和谐的发展。这样,对于把纸笔考试甚至高考当作唯一评价教育的手段来说,情感教育由于不具有短期教育期望值和显性价值,让人觉得玄虚而无从下手甚至成为可有可无的事。当前,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个目标给了语文教学以正确的导向,近年高考命题也努力体现这一导向。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命题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项是不易于量化和控制的,因为仅凭试题的答案我们很难判断它是否是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样看来同完善的知识技能教育体系相比,情感教育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造成了对它的忽视。
四、教师个人素质与情感教育实践存在差距
情感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考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这个情感源点对整个教学中的情感活动,具有更大的能动作用。提倡情感教育首先教师自己应有丰富的情感:他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等都应达到较高水平;能体察、认识他人情感,调控自我情感,协调与他人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情施教,以情优教。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让教师更善于适应情感教育或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那么,我们又如何面对这样一些困惑呢?这里应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在当前课改中的重要意义。教育是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直接目的的,人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一直以来就是教育追求的理想,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格完善的人。教育家叶澜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的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可见新课程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是不仅将情感作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手段与工具,还把它作为与认知并列和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情感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教育者应站在这样高度上去实践情感教育。第二,情溢其外,理持其中,方显语文课之妙。针对上面语文课陷入的“表演本位”和过分强调“理性分析”的两个误区,语文课应注意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防止情感教育价值的被削弱甚至成为教学上的诟病。教师要认识到追求真实的交流和深刻的体悟,是情感教育的核心。语文课堂有时讲究朗读诵读,有时需要教师个人富有情感的解说与评论,目的先要把学生的情感因子调动起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情感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激情和体验、享受情感的过程。如果一节课能让学生激荡心胸,心潮翻滚,即使学生在认识上不见得有多少深刻,也算是一堂成功的课。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成功之处向我们表明了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韩麦尔先生平时教学是怎样的呢?我们看小弗朗西斯是这样说的“:韩麦尔先生腋下夹着那把可怕的铁戒尺,来回地踱着步子”,“我去上学,去得非常晚,我好害怕被责骂”,“觉得那么讨厌枯燥无味的法语课”,“他上课的时候,总是一片乱哄哄的嘈杂声”。可见韩麦尔先生的课是多么不受学生欢迎,然而我们发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庄重的服装、严肃的表情、温和的声调、悲痛的目光、惨白的脸色、“哽住了”的语势,在黑板上写“法兰西万岁”的力量和最后呆在那儿靠着墙壁的姿态,以及“散学了──你们走吧”的手势等却让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堂课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效果。按今天来讲,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几乎为零,但是这节课中超出文本的情感教育的效果完全可以忽视文本价值本身。本文来自于《语语文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当然,文本的解读不应当忽视理性的分析,学生学习课文不同于一般性的文艺欣赏,只需体验情感,发展情感,还应在课文里经历了一番情感体验,跳出来,能冷静地对课文感悟,有感还要能悟。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理性的分析中获得某种理的启迪,让人变得聪慧,这不也是符合自己的心理需求、满足了求知饥渴,而感到愉快、感到有意思么?这实际上也是情感教育中讲究的一种心理体验,所以对文本的理性分析必须加入推理中能得到哪些情感愉悦的预设,也就是注重这种理性分析中的快乐生成。总之,情感教育不能淡出高中语文课堂,只有情溢其外,理持其中,方显语文课之妙。第三,情感教育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正确认识高考评价中情感教育的价值。由于情感教育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它的价值不能在短期内显示,正如美国学者布鲁斯认为的:“与大多数认知目标不同,情感目标无法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如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或者一年之内达到。因此,它无法在学校环境中予以评价。”但是根据新的语文评价要求突出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加强形成性评价即过程评价,重视定性评价即质性评价的原则,情感教育要重视评价主体多元,即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家长参与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过程性评价的价值。在高考命题中,巢宗祺教授认为:“在语文试卷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应该和知识、能力以及过程、方法的目标结合在一起。”他还认为:“要考虑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当然也要考虑这些题目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引导作用。”所以,考试命题对于情感教育的目标已经明确。情感教育在学习的认知过程甚至是高考中学生潜能的催化作用是明显的。第四,加大对教师情感性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加大针对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艺术以及教育风格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里所涉诸多问题可参见笔者《对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的再认识》一文,不再赘述。
作者:张昆阳 单位:泉州市惠安县嘉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