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7篇)

第一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质的提升策略

摘要: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优化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质量成为校企双方共同需求,在人才培养中,对于职业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职业素质的含义出发,对校企合作下的高职单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希望对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及校企合作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单招学生;职业素质

一、提出问题

首先,职业素质养成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职业教育已出现由传授职业技能向培养职业素质的转变,在教育部下发的有关文件中指出要强化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素质教育,同时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既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在需求,又是社会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其次,职业素质的养成也是旅游产业的内在需求。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增长较快,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对旅游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一方面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人才队伍的培养需求进一步扩大,新型的旅游业态也带来了新的旅游消费及服务方式,人才队伍的培养在数量及质量需求上都不断激增。另一方面在旅游产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传统旅游职业教育上并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及理念还停留在传授技能上,并未真正深入到对人才的需求实际,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实践还是存在差距的。再次,职业素质的养成还是高职院校提升单招学生的重要课题。随着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的规模的扩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单招学生由于构成复杂,在进入大学后,其本身素质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态势,若不提出有针对性的职业素质培养对策,学生毕业后产生的职业素质问题更加突出。高职院校在传授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能适应工作岗位、体现职业特征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成为培养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的重中之重。

二、职业素质与校企合作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中具备的专业技能及提高职业技能所应具备的素养。职业素质在本质上表现为职业人的职业能力,在实践中表现为理解和遵守职业行为规范,运用与提高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后期教育和社会环境对职业素质的影响非常大,通过培训教育、工作实践和自我学习提高等方式形成及得到发展。在职业活动中,职业素质起到了决定作用,反应了从业者整体、内在、稳定并且具有发展性的基础品质。校企合作是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下,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学校与企业在技术资源、师资培养建设、岗位实践、学生就业和科研合作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有效利用双方的资源和环境,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培养高素质劳动和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在学校阶段,通过教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较稳定的适合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职业素质。校企合作能达到修身笃学、知行合一的目的,提升专业与职业的对接度,提高培养职业素质的针对性。二者之间联系的关键点在于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应用,校企合作以其特殊的教育手段推动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又可以运用职业环境和实际工作检验学校对培育学生职业素质的效果,从而培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单招学生职业素质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及检验途径。

三、校企合作对培养高职单招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方式

1.校企合作应起到帮助高职单招学生的树立职业形象的作用职业形象是指人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仪表装束给他人的整体印象。酒店管理是服务性的行业,对员工的职业形象更要求较高。通过校企合作,可提升学生的职业形象。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在合作中,通过定制合作企业的工服、工牌等,让高职单招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培养职业形象,不仅可提高学生对合作企业的认可度,更可以充分宣传企业,展示企业文化。2.校企合作应起到强化高职单招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弥补学校理论讲授为主,实践相对欠缺的不足。通过在真实的酒店岗位上,学生可以向优秀合作企业的资深员工学习,亲自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服务客人,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对客工作,可以清楚了解酒店工作及管理流程,有效地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更快的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换,通过实践,不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能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将来从事的职业特点、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督促学生将职业素质提升转化为从事职业的动力源泉。通过校企合作,弥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不足,互相借鉴、共同努力,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知识储备,也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后续力量,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3.校企合作应起到提升高职单招学生的道德水平的作用职业道德水平是道德情操、道德准则以及道德品质的综合,是不同行业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高职单招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在于,一是学校教育的内化,使高职单招学生初步具备道德观念,明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二是校外实训的外化,佐证了学校教育正确与否。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培养,使高职单招学生具备将来从事职业的道德认知、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并落实到实际岗位上的道德行为。在顶岗实习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将思想与实际相联系,主观意识与客观情况相比较,增加生活阅历、践行道德行为,养成良好习惯,从而推动学生提升职业道德水平。4.校企合作应起到培养高职单招学生职业意识的作用职业意识是作为从事酒店业的人所具有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主人翁意识等。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将高职单招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生活中,将职业意识融入到企业的岗位实践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企业精神,通过企业杂志、服务标语、企业经营理念体现企业精神,对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企业精神的宣传,通过培训员工,让学生树立热爱企业并遵守企业规定,遵纪守法、认真工作和热情服务。高职单招学生在企业工作期间,通过学习企业文化,感受企业精神,形成良好职业意识。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培育高职单招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实践

1.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形象为提高学生职业形象,解决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职业形象缺乏的问题。一方面要重视树立学生的职业形象培养,另一方面拓宽校企合作领域,邀请企业在形象塑造方面的资深员工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这些活动,给高职学生以学习的榜样,进而强化职业形象。2.强化校企合作力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有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管理、实训课程开发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体现企业功能,发挥合作优势,校企共同开发适合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以提高其职业能力,并让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现真实的操作,而不是情景模拟,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3.丰富校企合作内容,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为提高高职单招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一方面学生要通过道德讲堂、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通过学生演讲、辩论等从思想上真正让学生对道德操守重视起来,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企业宣讲、赞助等活动,将企业中优秀的道德模范案例以及相关激励制度与学生共享,进而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水平。4.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意识为了提高高职单招学生的职业意识,首先学校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要培养高职单招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等意识,激励学生上进心,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其良好的职业意识。另一方面,将学生送入合作企业,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通过全方面、全天候感受企业文化,使他们更为直观的感受企业氛围,学习企业文化,提高其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唐义锋.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91-93.

[2]黄燕.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7-99.

[3]童云飞,刘桂林,顾超.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9):87-90.

作者:何玉静 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研究

【摘要】毕业论文指导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推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校企资源,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建立评价考核机制。校企双方以合作育人为目标,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实习单位的关注度与归属感,借助论文研究为企业储备人才,校企有效对接、深度合作、共谋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双导师制

毕业论文指导作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以专业知识结构检验为基础,旨在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独立分析、合作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与运用能力的深度检验,是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手段。在专业教学中,毕业论文写作与酒店顶岗实习同步推进,两者的紧密结合成为评测学生职业技能水准的重要依据,也成为提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双导师制”的内涵

“双导师”由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企业职业经理人或一线技术能手担任,毕业论文“双导师制”即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既能得到校内专任教师的论文指导,也同时能够获得所在实习单位职业经理人或一线技术能手的指点帮助。毕业论文“双导师制”体现着高职院校因材施教、工学结合的柔性化职业教育理念,搭建起理论学习型导师与实践技能型导师互动的育人平台。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双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巴佳慧(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38)过校内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企业导师的联合指导,双方在选题、理论、实践、整合、答辩等环节共同探讨,商定因人而异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通常,校内导师侧重于理论指导与格式规范,企业导师则侧重于实践指导与能力训练。就从业者职业素质要求而言,酒店从业者应了解传统文化、科技知识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还应了解宾客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掌握操作技能,树立服务意识,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应从操作技能、知识应用、经验习得、职业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循序训练。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的紧密结合,使双师教学团队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的理论学习、实践动手、创新意识、技能水平等各方面开展全方位指导,构建“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实习就业”的绿色通道,实现学生自理论步入实践、自校园迈入社会、自课堂走上岗位的平稳过渡。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双导师制”的必要性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取决于多方面因素,选题设定范围、指导教师能力、学生实习收获、论文写作水平与信息检索能力等均可能影响论文最终成果。目前,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诸多问题,论文质量参差不齐。1.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长期以来,高职毕业论文写作重理论阐述,轻实践结合,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理论支撑与论文写作的统一规范格式。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录取分数线居于高职院校各专业平均或中等偏下水平,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自学能力有限,理论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文献检索能力与信息阅读能力不强,常伴有论文审题水平肤浅、论文写作表述不清等问题。与此同时,该专业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社会活动能力强、实践操作水平提升快等优势在论文写作中却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使毕业论文成果与顶岗实习成效严重脱节。2.论文选题缺乏实践支撑显空洞近年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较为陈旧,偏重理论,呈现出单一性特征。选题过程中,常出现同一组实习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高度相似情况。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学生却往往忽略专业实践的深层次经济点,仅凭个人兴趣选题,出现了不少诸如“中国酒店业”或“国内外酒店业”等过于宽泛的论文题目。由此,大部分学生的论文写作演变为从教材、期刊及网络等处搬运素材,剪切粘贴,抄袭现象日益严重,既对顶岗实习毫无意义,也助长了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应付与造假风气。3.论文指导教师的实践基础薄弱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数量虽不断扩充,但总体数量仍显不足,师资队伍结构并不平衡,操作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仍然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或仅有短期的挂职锻炼经历,对酒店运营机制并不熟悉,缺乏必要的实践指导能力。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师或技术能手严重匮乏,校内指导教师的师资力量、职业背景、教学经验、企业经历与实践能力都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整体指导质量。捉襟见肘的校内指导教师队伍导致此项工作严重脱离了实际指导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使毕业论文指导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较大。4.论文指导过程的跟进环节欠缺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数量激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数量愈显不足。参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多数为青年教师,他们不仅承担着家庭重担,也承担着学校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部分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中投入精力不足,难以保证因材施教的跟进式毕业论文指导目标,论文质量不甚理想。另一方面,毕业论文写作一般与学生顶岗实习同时进行,校内指导教师在学校的繁重工作之余,几乎无暇顾及学生实习进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高职教育特色无法在毕业论文指导中得以体现,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高职育人目标。校内指导教师无法有效跟进论文指导进程的先天缺陷,使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之初,便无法结合实习酒店具体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论文写作过程中也缺乏逐步为酒店运营困惑提供些许破解思路的机会,错失了较好的产学研合作机会。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双导师制”的实践探索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自2010年开始实施“双导师制”,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育人环节也在不断深化发展。在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该专业创新校企合作思路,总结反思、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双导师”系列管理制度,涵盖实施细则、激励措施、导师选聘方法及考核制度等管理文件与实施方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双导师制”在动态调整中稳步实施并开创新篇,逐步形成了富有本校专业特色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成为该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宝贵经验,正打造着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科研合作等领域向纵深推进的校企合作拓展平台。1.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双导师”教学团队与校内教学活动不同,毕业论文指导的特殊性在于实施地点由学校转至企业,由“学校场”转移至“酒店场”。这一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校企双方必须在已有合作共赢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充分的沟通交流,就毕业论文指导目标与指导内容、校企导师指导职能与指导过程等问题达成共识,肯定并认可对方在学生论文指导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关注并支持毕业论文写作与顶岗实习的一致性。双方应以合作育人为目标,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进程中提高学生对实习单位的关注度与归属感,借助论文实践研究为企业储备人才,开通“实习—就业”直通车,如图1所示。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校内指导教师自专职教师队伍选拔,须为具有丰富知识储备,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三年以上并受聘于讲师及以上岗位,拥有一定酒店工作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在十余年的专业建设中,酒店管理专业与遍布南京本地及周边地区的二十余家四星级以上酒店建立了稳定的课程实训与实习就业联系,培养了一支素质过硬的毕业论文指导企业导师队伍。企业导师应为校企合作酒店的基层、中层管理者或一线技术能手。根据学生实习需求,企业导师工作岗位涵盖了前厅、客房、餐饮、康乐、工程、人事等多个运营部门,要求具备四星级以上酒店不少于三年的工作经历,能够切实发挥实践研究指导作用。由此,“学校主导、企业主体”的毕业论文指导校企共同体正式形成,实现了互动、互助、互利的双赢教学成效。2.推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双导师”指导工作毕业论文“双导师”指导工作是依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办学目标和专业需求,结合该专业学生特点,由校内指导教师与实习酒店指导教师开展联合指导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在毕业论文指导的不同环节,双导师发挥各自的理论或实践优势,帮助学生研究分析实习企业前厅、餐饮、客房、销售、人事等各部门服务接待与运营管理实践,结合酒店现状与实习体会提出改进方案。具体指导进程中,酒店导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实习岗位、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在指导学生选题的同时,在后续专业技能实践、企业素材收集等环节均可发挥校内指导教师无法替代的论文指导作用。校内导师则对专业理论知识与论文写作规范及要求更为明了,并可针对学生论文中提及的操作技能、实践手段、管理方式的科学性进行核实,在审定论文结构、规范语言表述、厘清论述逻辑等方面发挥专业理论优势,双方在毕业论文指导各环节的合作如表1所示。3.完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双导师”评价考核机制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双导师制”的深入推进,离不开校企合作单位的鼎力支持与倾力配合。其中,对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也由校企双方合作构建,并加入学生评价因子,三方平行开展对双导师论文指导实施效果的认定与考核。学校系部与酒店人力资源部对论文指导双导师实施效果的评价方式保持一致性,系部重点考察校内指导教师,酒店人力资源部重点考察企业指导教师。双方同时就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过程开展量化考核,涵盖师生定期见面的频率、导师指导论文的及时性、导师提供帮助的有效性与校企导师的合作程度等方面。学生评价中,通过指导对象的反馈信息,校企双方主要了解双导师论文指导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指导效果,客观了解学生对双导师指导活动的组织、解惑答疑的态度与效果的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校企双方将学生论文质量与双导师工作绩效相挂钩。其中,自上而下的系部考核与酒店人力资源部考核侧重制度执行力,体现为过程性考核;自下而上的学生评价则侧重考核指导活动效果,是对双导师制实施内容与实施效果的服务方评价。基于毕业论文“双导师制”的育人目标,学生评价成为两种评价方式的重中之重。校企总结三方评价结果,收集归纳具体建议与改进意见,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双导师制”实施方案,提升工作实效。

四、结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面向职业市场,面向企业技术、管理一线,意在与校企合作单位携手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职业操作能力,能吃苦、会操作、留得住、出业绩、可发展的酒店业基层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人才。毕业论文“双导师制”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双导师毕业论文指导团队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实现了多层面、重实效的目标,教学过程向行业企业深度开放,双方有效对接、深度合作、共谋发展,锻造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鲁烨,吴鹏,管其雨.困境与突破: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4):35-38.

[2]张凤营,陈亮,杨海玲.关于高职“双导制”教育模式的实践[J].职教论坛,2012(29):67-71.

[3]楚钊,马世来,宋宪华.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导师制的思考[J].河南教育,2011(04):17-18.

[4]张金平,罗怀中.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实施校企合作文化语境下的“双导师制”[J].职业技术教育,2011(06):50-52.

作者:巴佳慧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必须面向市场、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造就更多的创新型职业人才,满足酒店企业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发展。高职院校是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酒店管理是实践应用型专业,也是最能够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应用型专业。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星级酒店不断增多,国际著名酒店相继在中国开业,国内酒店管理层次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酒店服务也已经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必须面向市场,培养创新型职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分析

我国的高职院校经过近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完成了量的聚集,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主体也已经走向多元化,由过去的公办主体向多种办学主体发展。民办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来了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大繁荣,推动了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壮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经济一直保持高位数增长,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与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不少机构预测2030年以后,中国有望取代美国成为头号经济大国,国富民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明显的变化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消费层次逐步提升,公民外出旅游从事商业活动更加频繁。这就为酒店服务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现代酒店服务行业的发展为酒店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高职院校转变人才培养思路,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和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的高职院校酒店服务管理专业,虽然经历了快速增长,酒店管理专业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但是我国高职院校仅仅实现了人才数量的增加,招生规模的扩大,却并没有能够实现办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太多变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未能显著提高。这就造成了当年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非常尴尬的局面,急剧扩张的招生规模和雷同化的低水平人才教育,不断加剧就业市场的竞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不少学生被迫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行业,勉强就业的学生工资薪水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与之相应的酒店企业,却在为人才不足而犯愁,不少酒店企业不得不四处挖人才费尽心机,这就形成了酒店高质量创新人才需求存在的巨大缺口,而很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却无法实现就业。就业能力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影响招生,制约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为此,酒店管理专业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思想理念,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

(一)致力于服务的创新精神

酒店管理与其他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有着显著的差异。一二产业依靠的是技术进步和工艺创新,占领行业的科技制高点,科技成为其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创新人才更多的是技术科技创新能力。酒店服务质量的客户是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是不同国籍的人,以直接的服务与客户沟通,是以客户最为直观的体验为评判标准,与消费者是面对面即时性交互。因此,区别于一般性的人才,又不同于一般行业的创新型人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创新人才应该是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人才,是更具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职酒店创新人才不同于一般工科专业的偏重技能创新,也不同于理科专业的理论研究创新,更充分体现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特征,应该具有致力于服务的创新精神,着力于管理创新能力和伴随终身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兴旺发展的源泉,是文化的精髓,是国家持续进步的动力之源。高职院校不能仅对同学进行技能程序化训练,更应该注重文化精神的培育。创新精神是现代职业人才的必备精神,酒店行业不同于传统的第二产业,其服务的对象是各行各业的人,为客户提供的不是标准化的产品,而是更具个性化的贴心服务,是让客户直接而又强烈地感受到服务的特色,能够获得其他酒店没有的体验,能够真正让客户在密集的酒店楼宇之间义无反顾地选择你的服务。而且同样的客人需要带给他们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验,能够让每一个来此住宿的客人流连忘返,离开之后又对之充满期盼。是实实在在的高标准服务,是更具吸引力的个性化体验,而这正是酒店创新文化的体现。

(二)着力于管理的创新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是让学生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能够根据工作需要处理各种问题,随机应变各种突发事件,灵活处理各种棘手的难题。根据形势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不断变换各种营销策略,推出更具时代感和个性化的品牌服务以及不断创新经营模式。这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必备能力,也是新时期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所应必备的创新精神。传统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都是重技能轻管理,重模仿轻创新,能够处理常规问题,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各种技能较为娴熟,而管理意识却极为淡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欠缺,沟通协调与组织规划能力不足。而作为高职酒店创新型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沟通交际等综合能力,更应具有创新能力。

(三)伴随终身的创新意识

高职酒店管理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成为一生的指导思想。无论酒店行业如何变化,不管从事管理行业的哪个部门,都必须具有一种开拓创新的意思,不拘一格,不墨守成规,不固步自封,不闭门造车。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唯有不断变化发展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脚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突破。酒店行业就是一个充满创新的行业,一个管理人才必须是一个具备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创新人才,不仅仅在校学习和实习期间有创新的头脑,还要在工作期间不断创新,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更需要保持与自己职业相匹配的多方面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应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更应该伴随学生的一生,服务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构建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标准

职业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标准体系分层化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该做到标准化可量化,人才培养规格具体化,能够确立较为清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尤其是能够借鉴现代大型酒店企业对人才的标准定位,确立适宜高职院校酒店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标准。使学生能够熟悉明确标准,确定努力的方向;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培养方案,解决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相脱节的突出问题。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消费者个人服务与管理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最需要培养和改进的能力。为此,高职酒店管理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注重学生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从能力目标制定和实现开始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强化沟通协调能力,培养重点训练学生对前厅、客房、餐饮等主要对客户能力的提升。同时,重视企业文化培养,酒店管理的核心是酒店企业文化,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是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先进酒店管理企业的文化引入课程,融入目标体系,确保学生具有现代酒店企业文化精神。

(二)重组课程体系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都是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了高职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我国的职业课程体系建设,主要是引进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突破传统课程教学体系的桎梏,不断创新。传统高职课程体系过分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能强化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真正体现行为导向式教学理念,不能构建行动导向式课程模式,也就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立足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创新人才需求,构建更具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坚持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实践实习课程,重视学生的实训教学,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意识,保障学生有着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平台。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学生的基本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具实践操作性的应用课程。

(三)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锻炼能力,真正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施工学交替模式,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真正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在锻炼中提升素养,在应用中实现思维突破和创新能力提升。坚持实施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学案例,确保所选案例能够与现代大型酒店企业的经营实际相吻合,能够结合最新的行业发展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具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优秀案例。开展项目式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将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室、校办酒店、合作酒店等资源,在实训、实习过程中直接面对各种突发问题,处理各种新发事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不断创新人才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人才发展的重要手段。高职酒店管理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人才评价方法,改革人才评价标准,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性引导,让学生能够明确标准,以此来促进学生更好地进步和发展。同时,引入企业评价方式,让更具创新实力的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来规范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够真正促进学生不断创新和发展。总之,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酒店行业一方面面临消费需求不断提升的现实需求,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提升服务和管理质量;另一方面,酒店行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对酒店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必须面向市场,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发展。

作者:阮秀梅

第四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发展预测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社会考察、企业走访和在校生问卷调查,分析酒店行业的市场发展趋势,预测酒店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剖析酒店管理专业在校生的学习期望和偏好。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历来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广西,先后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广西高等教育强基创优计划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在此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根据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考察、企业座谈和在校学生调查,既是为了建设高质量的酒店管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酒店行业企业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尤其是企业对专业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技能需求的情况。通过初步的系列调研,了解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听取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意见及建议,初步掌握了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及专业发展方面的情况。

二、酒店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酒店业一直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高级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在全球都处于紧缺状态。在国际人才市场上,酒店管理人才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前景非常广阔,酒店管理人才需求有很大的缺口。从酒店行业发展前景的分析来看,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休闲度假酒店的需求也将有成倍的增长,中国酒店业发展前景广阔。在中国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未来几年仍将是酒店业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酒店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一是我国酒店集团化程度偏低。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不到10%的集团化率,是没法同美国70%的酒店集团化程度相比的;在欧洲国家也已达到30%的集团化率。二是我国酒店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人员结构也不合理,专业化人才缺失,流动率过大。三是旅游业的发展与酒店的数量不匹配。以广西酒店为例,发展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2014年全国各地星级饭店数量分布情况统计表明,广西星级酒店总数为401家,占全国总数11180的3.59%。其中广西五星级酒店为10家,是全国745家的1.34%,是广东102家的十分之一;四级星酒店是63家,是全国2373的2.65%;三星级酒店231家,是全国总数5406的4.27%。作来旅游大省的广西来说,酒店的数量与旅游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三、酒店企业人才需求预测

在酒店企业的走访与调查中,大部分企业都认为酒店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这是因为,随着人们消费观的转变,餐饮市场竞争的程度日益加剧,餐饮经营管理者更需要懂得经营、善于创新、更加会引导消费潮流。同时需要高端的餐饮人才来对饮食文化、理念进行开发和创新。酒店市场上对复合型的酒店管理人才需求很大,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根据酒店提供的数据表明,近3年来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前景非常广阔。通过对酒店的调查表明,90%的酒店都缺少人手,甚至有的酒店几乎每个岗位都缺人,很多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坦言目前酒店企业既缺少基础性的管理人才,又缺少关键性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虽然广西区内已有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但毕业生人数仍远远满足不了酒店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广西12家星级酒店企业的调研发现,在酒店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需求占25%,中级管理类别占35%,基础管理岗位40%。基础管理类岗位具体到酒店的实际部门,前台岗位需求占20%,康乐岗位17.5%,餐饮15.5%,客房占23%,行政部门8%,商务部门6.5%,市场部10.5%。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商务岗位的招聘要求上,大部分酒店企业都希望应聘人员具有一定的茶艺知识,在前台岗位的要求上,英语越好越占优势。

四、酒店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调研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发展的期望,我们发放了129份调查问卷,回收了有效问卷110份,达85.27%。主要调查分析如下:(一)关于在校学生对就业酒店类型和就业岗位的期望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就业酒店的星级选择上,90%的专业学生期望的酒店企业基本上都是五星及以上酒店;剩下10%的学生选择四星级酒店。在具体就业岗位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前厅和餐饮部,分别为66人和29人;选择意愿为客房的只有2人;选择康乐部门的有4人,选择后台服务或行政部门的有9人。由此可见,在校学生对岗位的选择上具有很强的主观偏向性。因此,通过对比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期望岗位可以看出,岗位偏差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酒店的岗位职责,指导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二)所学课程对工作的帮助分析对于目前开设的专业课程,在校学生大多认为对今后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但也有少数学生比较盲目,不知道自己所学课程有什么用,对学习就会缺乏兴趣和动力。从图1可以看出,有7%的学生认为目前所学课程对工作没有帮助。因此,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需要任课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端正学习态度;同时也需要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达到学生学习的期许。从图2可以看出,在校生普遍不喜欢理论教学,认为文化基础课开设太多。主要原因可能是在校学生接触社会少,认为人文素质基础课不重要,而从我们对企业的调研来看,实际情况是这方面的课程恰恰是学生以后上升空间最好的支撑课程。(四)关于在校生认为需要加强的知识方面的分析在这方面,在校生选择最多的是简单的专业技能;其次是酒店服务意识课程,再次是酒店职业规划课程,然后是酒店职业道德课程,最后是酒店成功人士专业讲座。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不够深入,这就我们需要在后续课程的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行业,深化自己的认识。(五)关于对实习安排的看法为了使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有更好的感性认识,每年都安排了学生去酒店实习。从调查结果来看,有54.55%的学生认为可以很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有36.36%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以后就业奠定基础;有7.27%的学生认为是体验生活;有2.73%的学生认为是学校规定,只有服从。从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正确认识专业实习的重要性,也说明学生渴望学到真实本领的美好意愿,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重视的地方。通过调研,我们感受到了社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强烈需求,也发现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学生报考意愿很强,我院2015级酒店管理专业在校学生68人,2016年秋季学院录取了127人,增加了186.76%。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改革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非常迫切。作为高职院校来说,酒店管理专业要发展,最重要的是练好内功。不但要注重实训条件建设和专业课程的建设,提升专业培养质量,还要提升师资水平,才能办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

作者:李小青 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注重工作过程的完整,有利于学生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学生职业化。本文以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为例,通过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使专业的课程设置更为合理,对教学改革具有现实的推动意义。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专业

一、酒店人才市场需求调研

成立学校和企业的专家委员会,了解目前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以此为基础,选择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职业岗位,以能够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培养出具备相应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课程体系设计

酒店管理专业联合酒店管理层,依据校企合作育人的原则,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对酒店典型工作岗位进行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的任务,构建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大部分构成:课堂教学由素质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和拓展教育模块组成,课外实践由集中实践模块和创新创业实践模块组成。两者既有分别又相互联系,课堂教学有在酒店实践性操作的部分,课外实践也贯穿着教学理论指导,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是不可分割的有机课程统一体。高职的酒店管理专业要做好酒店实地调研,并邀请熟悉各专业岗位的酒店一线员工,进行专业岗位工作分析,明确酒店的岗位工作任务及相应的工作标准,这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确定以前厅、餐饮、客房、康乐、销售、人力资源的岗位群之后,从中找出学生应完成的工作任务,从这些工作任务中选出典型工作任务。下表是:分析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表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习领域设计是以对应的工作领域为基础,以就业岗位为依据构建课程,以职业目标为依据确定学习目标。以工作任务为依据组合序化学习内容,以工作标准为依据确定考核目标,以工作环境为参照设计教学环境。这种设计思路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使每一教学环节与酒店岗位保持一致。根据前厅、餐饮、客房、康乐、销售、人力资源等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出了酒店典型工作任务,以此来确定行动领。

三、学分制课程体系设计

1.素质教育模块按国家相关政策及教育厅相关规定确定本模块课程,共设12门课程,共计25学分。2.专业核心模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前厅运营实务、客房运作与管理、中餐运作与管理、西餐服务运作、康乐运营实务、酒水知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八门课程为核心课程,并且不能用其他学分置换,必须修到学分才可毕业。还设置酒店财务管理、宴会会议策划、客户关系管理、酒店职业礼仪、酒店职业英语等其他课程,这个模块共计38学分。3.拓展教育模块本模块最低选修15学分,除了素质教育模块、专业核心模块的必修课程和集中实践课程属于必修之外,考查课学分均可由选修课学分置换取得。拓展教育模块开设线上选修课和线下选修课,线上课程借助智慧树网站,学生在线上学习课程并获得学分。选修课在第二、三、四学期开始,每学期都开设上百门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知识能力的需求来选择相关课程。4.集中实践课程模块本模块包括军事理论与实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教育等,共计38学分。5.课外学分模块在课程体系中增设本模块,守住底线5学分,学生遵守大学生行为规范即可得到这5个学分。创新实践5学分,引导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创新发明等。职业资格5学分,学生积极参加考证、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学生在本模块最低修5学分,最高可以修满15学分。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特色

1.“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酒店管理方向的师资对于旅游管理来说是较弱的,从事教学的老师虽然有着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普遍缺乏酒店的工作经验。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酒店管理人才往往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大部分学历层次较低,难以符合大学课堂要求。为解决这一矛盾,我院的酒店管理专业聘请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作为“双师型”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设计,学校教师到酒店中开展项目研究和员工培训。聘请酒店一线管理层或是经理来学院教授实践课程,提升学校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方法,每年选派一到二名教师到企业挂职,同时鼓励教师寒暑假到合作酒店进行实践学习。做到智力资源互派、名师互聘、资源互享、教研互动的方式,才能使高校与酒店企业进入校企深度介入和融合,达到了互利共赢。2.改革创新——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依托地理优势,推进与三亚五星级酒店深度合作,探索与五星级酒店共建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创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2014年9月,酒店管理专业与亚龙湾五号度假别墅酒店合作,成立2014级“五号别墅酒店精英班”。2015年,又分别与亚龙湾五号度假别墅酒店、亚龙湾天域度假酒店成立2015级“五号别墅酒店精英班”、2015级“天域酒店精英班”。酒店全程参与学生的人才培养工作:在第1、2学期,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企业课程”;第3学期,学生到酒店跟师傅学徒进行专业课程技能实习;第4学期,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课程和企业课程”;第5、6学期学生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顶岗实习期间,酒店对优秀实习生开通酒店储备干部通道,优秀学员有机会成为酒店储备管理干部。在几年的探索实践中,完成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原则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设计,实现“学一课成一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学分制的实施,实践教学过程实现酒店现场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与评价上,建立校企一体化协同培养模式,同时探究一般范式并予以完善和创新,为国内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2]施晓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J].华章,2014,22.

[3]胡滨.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承德石油高等专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20).

[4]李玉葵.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技能实训课堂上的应用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12).

[5]王寰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实习问题浅析[J].亚太教育,2016(21).

[6]陈丽娜.校企联动的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20).

作者:熊瑛 单位:三亚理工职业学院

第六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酒店业人才供需严重错位的矛盾和酒店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瓶颈,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提出“院地互动、校企合一、理实交融、系统育成”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提出酒店技术技能型人才供需矛盾的解决方案,行业特色与专业特点鲜明,探索出一条适合酒店高职教育发展的特色之路,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对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拓展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中国酒店数量已达到数以万计的规模,江苏星级酒店的规模全国领先,酒店业正向质量型和效益型内涵式发展转型。同时,酒店消费者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又对酒店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江苏高素质酒店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为酒店业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高职酒店教育面临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如何适应区域酒店业发展需求、培养方式与培养手段如何适应学生特点的新要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为高职酒店教育的迫切需要。

1“院地互动、校企合一、理实交融、系统育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作为酒店人才供给的主渠道,目前酒店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酒店业高职人才的瓶颈问题

当今中国酒店企业面临“既大量要人,又要不到人,还留不住人”这种十分尴尬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生源吸引力不强,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职业情感,服务意识淡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工作信心不够,特别是实习与择业的选择大幅偏离所学专业,酒店实习选择率与实习巩固率不高,酒店业对口就业率与职业巩固率偏低,大量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去酒店工作,在酒店工作的大量高职学生也没有得到酒店的好评与欢迎。

1.2酒店高职教育与酒店业的对接问题

当前中国酒店业国际化、集团化、信息化、业态多样化发展迅速,酒店业对人服务的特征更加鲜明,酒店业正从传统业态提升到现代服务业,“互联网+酒店”对酒店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以更好地适应消费者不断升级变化的个性需求和技术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因此,原有的偏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普通教学模式,以及原有的传统知识与传统技能及其传授方式就显得极不适应,现有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行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为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需要直面酒店高职教育难题,充分借鉴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接待性行业具有较强社会性、实践性、文化性的特征,适应酒店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创建紧密型、制度化校企合作高端平台,深化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养成和职业价值观的确立,从教学理念、知识更新到教学手段与方式全面提升师资队伍,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等方面全方位提高教学有效性,增强酒店高职教育吸引力,破解酒店业人才困境,走出一条新世纪中国特色的餐旅人才培养之路。

2“院地互动、校企合一、理实交融、系统育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院地互动、校企合一、理实交融、系统育成”的人才培养模式,践行素质为先、能力为本、实践为重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学生利益为中心,聚焦学生发展,切实保障学生的各项权益,通过学生、教师、企业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和企业的参与性,使学生坚定地走上忠于此业、以此为生、精于此道的酒店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发展之路。(1)院地互动。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行业的需求变化,人才培养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落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通过与所在城市的良性互动系统集聚专业资源,形成专业的独特价值与持续竞争优势,实现自身特色发展。学院紧密契合无锡“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的发展目标,着力彰显无锡旅游文化的区域特色,推进无锡酒店业与国际接轨,为塑造“无锡服务”品牌、促进无锡旅游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2)校企合一。基于共同的价值观,校企共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确立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同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与职业发展规律,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商招生计划与就业安排,共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科研平台,共定人才评价与考核标准,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学校与酒店在人才培养上的高度融合,开展酒店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全程培养。(3)理实交融。酒店助学校建立“校中店”——对外营业的校内酒店综合实训基地,形成真实的酒店职业氛围,酒店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规程进入实训,酒店资深管理人员与优秀服务师深入课堂,酒店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学校到酒店设立“店中校”——酒店教学校区,在酒店形成专门的学习环境,教师进入酒店现场教学,酒店发展前沿研究成果引入酒店,学校文化渗透到酒店文化;“校中店”与“店中校”互补衔接,学生在接待服务第一线增强服务意识和专业思想,大量补充生产、经营、服务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三年期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文化与酒店文化在实景实境中始终螺旋式交融,渐进深化提升。(4)系统育成。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的互动共育,以及“一年熟悉、二年熟练,三年成为骨干”的渐进式综合培养,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实现与对人服务的接待行业相适应的价值建构,使毕业生适应区域酒店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的要求,全面完成职业角色转换,与江南历史文化与当代文明相融合,与行业企业岗位群要求相适应,热爱酒店业、扎根酒店业、初始岗位起点高、发展岗位成长快,在职业生涯持续发展中为社会创造价值。

3“院地互动、校企合一、理实交融、系统育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管理机制柔性化、教学团队“双师”化

学院在旅游系设立“教改试验区”,在思想上、理念上、组织上、制度上、资金上支持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构建旅游专业群,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旅游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打破校—系—教研室的传统组织结构,建立旅游专业群负责人与酒店管理专业带头人责任制,实施建设期目标管理,以课程与教师为基础构建开放式、扁平化的柔性组织管理机制,建成以网络教学资源为支持、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组建体现大旅游和大文化特点的旅游专业群平台课程、酒店管理专业专门化方向模块课程、酒店管理专业拓展课程教学团队。以“校中店”与“店中校”为载体,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养成,校企合作系统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系统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系统整合提升教学团队。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突出教师的教学能力考核,强化教师系统化的企业实践要求和职业资格要求,学校专业带头人担任“校中店”总经理,专业骨干教师分别担任前厅部、房务部、餐饮部、营销部、财务部等部门的经理;酒店资深管理人员和优秀服务师与中青年骨干教师签约结对,专任教师通过“店中校”等高端酒店挂职、驻店班主任等多种途径深入酒店实践。聘请行业企业的业务骨干、管理精英担任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以教科研应用研究课题与项目为引领,促进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沟通交流与相互学习,促进教学团队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3.2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行业指导常态化、校企合作制度化

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契合,突出服务区域酒店业的目标,与区域酒店行业企业凝聚共识、共同行动,专业建设实行校企双专业带头人负责制,教学团队实行校企双培养制,教学管理实行校企双班主任制,核心课程实行校企双主讲教师制、实训实践与毕业论文指导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培养经费实行校企双投入制,学生获证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以学院理事会、旅游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旅游专业群建设评估委员会、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平台,聘请区域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区域旅游行业协会、校企合作重点酒店负责人、资深职业教育专家担任理事和委员,定期会商指导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实现行业指导常态化;以酒店教学校区和校企合作酒店教学校区管委会为载体,酒店管理专业学校带头人担任校区管委会主任,并兼任酒店教学校区见习副总经理,酒店总经理担任酒店教学校区管委会副主任,统筹酒店教学校区的建设与管理,全面落实各项教学安排,酒店确保对酒店教学校区的每年持续经济投入,不断充实其教学资源,实现校企合作制度化;聘请区域知名酒店高级职业经理人担任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企业带头人,与区域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区域旅游行业协会共建旅游行业培训基地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发起组建区域餐旅教育协作组织,加强区域内职业院校酒店餐饮专业的交流和合作。

3.3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抓手,实现教学体系实战化、职业素养教育全程化

按照酒店具有服务性质的一线管理岗位与具有管理性质的一线服务接待岗位要求,立足初始岗位群,着眼发展岗位群,营造成长环境,引导职业理想,从根本抓起,从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抓起,专业教学延伸到课外高标准生活自理与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感受,深入体验,历练成长;引入酒店教学资源,基于酒店工作流程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造,酒店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内化融入到课程教学;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突出实景、实境教学;以网络学习平台与教学资源库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毕业设计围绕校外职业实践酒店的问题真题真做,实施入学即入行、酒店即学校、现场即课堂、学生即员工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支持学生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定向不定店,使学生具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和学习选择机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注重过程监控,注重学生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学校评价、酒店评价与社会第三方评价相结合。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社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学院投入专项经费建设具有对外经营星级标准、面向酒店行业岗位群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校中店”,设备选型和工作环境设计结合酒店实际,符合行业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满足学生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训的需要,实现实景实境训练、职业技能鉴定、对外经营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目标。以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为抓手,以校企共建的酒店教学校区——“店中校”为典型载体,构建包括核心层、重点层、支持层三个层次的学生校外职业发展实践基地与就业基地“两位一体”的网络。校企共定酒店实战训练的教学标准与实施计划,学生明晰酒店实战训练的达成目标与考核要求,学校、酒店与学生共同保证酒店实战训练计划的执行性。学校与酒店共同规范酒店实战训练的教学管理,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解决酒店实战训练中学生的进入、融入、深入的细致引导,学生课内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实施知识技能素养的阶段递进实战实践和酒店业务部门的轮岗实战实践。学校依托“校中店”和“店中校”的标准设施,与享誉全球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鉴定机构——英国伦敦城市公会合作开展酒店前厅接待服务、酒店客房服务、酒店餐饮运营与服务证书等国际认证项目。酒店管理专业与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开展中美酒店餐饮教育及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为学生创造美国餐饮企业的实践机会。

4结语

学校与酒店合作实施“院地互动、校企合一、理实交融、系统育成”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酒店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瓶颈,系统提出酒店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矛盾的解决方案,以酒店现代学徒制班为抓手,提高学生的培养标准与规格,使学生、教师、企业三者利益有机结合,三者发展融为一体,受到师生高度认同,增强了酒店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校企双方资源的各自优势,使学生在完全真实的职业环境与氛围中系统地学习、实践、感受和熏陶,学生坚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较快地熟悉和了解酒店实务,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具备过硬的酒店服务技能和基层管理能力,养成职业意识、职业习惯与情感态度,加速岗位成才与职业发展。近年来,20%左右的学生在学三年即成为酒店的见习领班或见习主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8%以上,对口就业率与岗位巩固率持续保持高位,在高星级酒店高端服务岗位就业率逐年提升,毕业生大多能在较短时间内走上酒店基层管理岗位,切实为酒店培养、储备了优秀的人才,实现了酒店人才培养的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满意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获得社会普遍认可,体现了热爱酒店业、扎根酒店业、初始岗位起点高、发展岗位成长快的人才培养特点,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素质教育实施、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有较强的适切性,创出一条校企合作持续培养酒店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之路。

作者:瞿立新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对策

摘要:在酒店管理这个专业中,学生需要增加一些实践教学的课程,其中一种模式就是顶岗实习,这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由于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实质性的工作,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实习情况,而且还导致学生承担更大的心理压力,这不利于学生的顶岗实习。因此,本文分析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所出现的心理危机问题,然后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危机;对策研究

教育部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指导,用把教学工作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模式,来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的酒店管理教学中,积极地把学生的顶岗实习引入教学中,一方面是促进学生能够把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另一方面则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学生进入酒店顶岗实习之后,在心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这些问题,然后提出一些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对缓解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心理危机问题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分析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

(一)酒店机械性的工作较为乏味

当学生第一次进入酒店实习会在心理充满了新鲜感,工作动力、态度以及积极性较高,但是在一段时间的实习之后,学生就对酒店工作中的这些日常内容产生厌倦,尤其是涉及体力劳动的工作,学生的心理就会比较排斥,而对工作现实产生不满。此外,学生在学校中对酒店管理的期望较高[1],而经过实践工作之后,学生心中对酒店管理工作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当与学生心中的期望难以满足时,学生心理就会产生失望,由此导致工作热情以及责任心等受到影响,这不利于学生在实习中提升自身的能力。

(二)人际交往不顺带来的孤独感

由于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面对的交往对象都是同学和教师居多,因此,交流较为顺畅,但是在顶岗实习中,学生面对的人群较为复杂,有上司、客户、不同资历的同事等,这对学生开展人际交往带来一定的困难。有的学生胆子较小、害怕陌生人,在交流中出现语无伦次的情况,排斥工作中所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自我封闭,导致学生心理产生了孤独感。当学生受到批评时,内心更加的产生不安的感觉,使得学生在实习中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

二、克服学生顶岗实习中心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学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由于顶岗实习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工作机会,因此,学生需要从心理角度充分认知顶岗实习的重要作用,然后提前对实习岗位、工作内容等进行了解,便于学生能够在顶岗实习中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学生在实习中要主动学习酒店管理的要求以及遵守酒店制度,在实习期间,还需要端正态度,同时保持虚心学习[2],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需要积极地向老员工求助,进而掌握更好地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识。

(二)酒店要做好接收实习生的准备

第一,酒店在实习生到来之前,需要提前安排好工作,例如分配哪些员工带领实习生,需要教会实习生哪些技能等都要提前做好计划;第二,当实习生到来之后,酒店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实习生进行集中培训,让实习生能够尽快地了解酒店的文化以及岗位职责,便于学生做好心理准备;第三,带领学生实习的工作人员要对实习生的情况进行观察[3],一方面是保证他们在工作中能够顺利地完成具体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实习生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进而排解实习生的心理压力。

(三)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

根据酒店管理这一专业今后的就业方向,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地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提前接受职业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工作之前就能够了解工作情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认知意识。此外,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知自我,提升自己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教师通过开展职业教育以及心理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引导高职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实习工作,促进学生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为今后真正进入工作环境做好准备。

三、结束语

综上分析可知,酒店管理教育教学中通过顶岗实习的模式,是为高职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高职学生转化自身的角色提供帮助。但是针对学生在岗位实习中所出现心理危机问题,第一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得高职学生能够在心理方面正确认知,如开展职业咨询的活动等,第二,学生在转化自己角色中,也需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树立良好的信心面对现实。此外,学生还可以向朋友、长辈等寻求指导,增加和学生交流、沟通,有效地化解心理压力,使得自身在顶岗实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卢丽宁.LULi-ning导游职业技能竞赛机制下的高职旅游专业实训教学研究———以《广西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0(5):67-70.

[2]曹敏洁.过程管理视角下的高等职业学院顶岗实习管理研究———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6,35(24):50-52.

[3]赵炜.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12(25):80-81.

作者:贾皎 马淑卿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7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125971.html

    相关专题:企业规划案例 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体育网络教学研究
    下一篇: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建议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