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书馆建设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图书馆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各馆资源雷同和读者流失的困境面前,各地、各高校图书馆应该将地域文化收集整理进图书馆藏中,探索资源建设和服务地方的新途径,满足用户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各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职能。
1.构建高识别性的地方高校图书馆资源的需要。地域特色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打造自身资源品牌,推动地域文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地域差别形成各地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地域文化为基础,以服务广大用户为核心,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提供最快捷、最专业、最有效的个性化服务,保障图书馆开展特色化服务的重要手段。地域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地方高校图书馆依托自身的优势,建设特色资源,拓宽服务范围,提升核心服务能力,将大大提升图书馆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对地域文化的信息资源进行建设时,应把相关经费集中用来购置与地域文化有关的文献,采集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扩大虚拟馆藏。与此同时,还应考虑到相关企业与学科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把独具地方特色的各种信息资源建设起来,才能充分体现独特专有的竞争优势。除此之外,想要在信息资源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实力,还需要我们把各类行业特色鲜明的文献和信息资源收集起来。
2.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随着图书、杂志等价格的连年上涨,大部分地方图书馆的购买能力下降,收藏力不够,用在其上面的经费严重短缺,导致了文献采购量地逐渐减少。这就要求我们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采取“专而精”的方针收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努力构建图书馆特色资源,才能满足地方用户特殊的信息需求。产学研合作企业的用户对信息资源有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要以应用性和技术性信息为主来满足其学科领域及研究方向在信息资源上的需求。所以他们特别注重具有指导性的行业标准、资格证书考核标准等专业劳动的知识信息;另一方面,还要有操作性较强以及有实用性的实训素材类的资源来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为更好地满足地方用户特殊的信息需求,我们要坚持以技术性和职业性为基本特征的建设方针,加快建设特色资源的步伐。
3.高校支撑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地域文化特色资源作为记载地域内自然、社会与历史发展变化和影响的独有文献,对认识和研究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人物等存在着其他文献无法取代的史料价值,在研究和了解当地地情知识、因地制宜地制订建设规划、让先进科学的思想决策深入人心、促进社会文化快速健康的发展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方图书馆要发展特色资源就要重点留心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作为提供信息资源的图书馆在地方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开发具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信息资源,把它们填充到地方图书馆中,建设成有本土气息的特色资源,服务广大用户,方便用户对相关知识的采撷。产学研一体化一方面能促进地方图书馆携手企业,在合作与发展中利用先进的技术捕捉时代最前沿的动态,让地方图书馆掌握最先进的信息收集和检索技术,最大程度地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产学研一体化扩大了使用地方信息资源的群体,地域文化信息资源库具有信息的开发、传递、储存与交流的功能,不断地刷新知识技术信息,为社会带来恒久的效益。众多信息服务中,教育信息服务和科技信息服务尤其重要,它们为地域文化与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图书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建设的原则
1.以历史为基础,突出服务至上的理念。地域文化的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要求图书馆在文献资料来源、侧重点、服务效果、服务对象等方面不同于其他图书馆的一种独特的建设。将地方独特的历史文化融入图书馆资源建设中,打造具备一定地区适用性、专业性的优良资源。广州的部分高校图书馆专门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资源数据库,以本地的历史故事为背景,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对促进本地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创新。图书馆在做好常规服务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用户需求调查,研究分析用户的需求,结合地域文化的特色,集中力量增强一两个重点服务项目,例如开展地方历史讲座,实行推送地方特色服务等,进行地域文化信息资源建设。
2.以数字资源为途径,建立资源的共享平台。丰富、类型多样的资源保障体系结构,尤其是在加强建设有特色的纸质信息资源的同时,还要在电子资源上多加注重,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建设特色数据库。由于受经费和能力的限制,大部分图书馆可根据自己的经费、人力、馆藏基础等已有条件和当地的社会信息需求,在信息重组技术的运用下,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发和整理地方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馆藏,力求其价值的实现,从而做成新颖独特的数据库。例如北京高校图书馆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特色资源图书馆管理体系,将信息资源与馆藏资源融合为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同时相关信息也出现水涨船高般的增值。图书馆要想在将来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中获得主动权,实现资源共享,就只能充分地开发与整理自己固有的地域文化和文献资源。
三、基于地域文化的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策略
1.建立科学的信息采集制度与评价体系。由于地域文化信息资源呈分散性、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收集过程应该积极采用多种收集渠道,拓宽收集途径。(1)采集人员要时刻关注与地方文献有关的最新市场动态,经常与地方志办公室、地方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保持密切联系,紧紧抓住现存资源。(2)经常参加专家学者的讲座,在学习中和他们进行沟通,尽量得到他们的支持,在专业领域站稳阵脚。(3)深入民间,挖掘隐藏在民间的宝藏,走访民众的同时了解读者的反馈意见。(4)与高校专业研究当地特色文化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拜访高校的专业科研部门。图书馆采集人员要方方面面地利用当地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力求在文献收集上做到最大最优。图书馆要做好查重查新和数字资源的更新,建立人性化服务制度,及时主动地与高校教师联系,认真听取其反馈意见,让教师和科研人员切实感受到人性化服务的温暖。地域文化信息资源需要建立长远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地建设信息收集、信息评价和信息存储体系。要不惜使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收集官方和非官方的出版文献,做好文献的征集、受赠、网络查找收集等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产品来收集那些口头传承的文化遗产,例如使用手机或摄像机制成DVD或光盘来保存声像资料,同时用电子档案的方式做成数据库,以备随时查看[3]28。
2.以建设特色数据库为核心明确收集范围与重点。随着时代的变化,图书馆用户更需要某一方面知识的资料,这种个性化、专门化需求趋势,要求图书馆要根据用户的专业领域、兴趣爱好、阅读习惯进行个性处理,针对地方特色收集地域文化信息资源可以提供给读者最适合的个性化服务。建设地域文化信息资源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而图书馆则应在文献收藏上做到“全、专、广”,地域文化信息资源的收集应主要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丛书、地方年鉴、地方报刊及地方人士的著述等。地域文化资源库的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图书馆,就民族地区而言,图书馆的建设更应该积极地收集和地方特色科研及学科建设有关的信息资源。在收集文献信息资源时,首先要调查和整理地方特色文献,在了解其情况后再确定要建设的重点、目标和主题,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强大功能,采集地方有特色的文献信息,在整理和分析中保留有用的文献信息,在对其进行描述的同时做好标引及分类的工作。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系统又科学的文献资源体系就此形成,读者就可以在地方图书馆方便又快捷地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3.建立特色管理机制,注重地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地域文化的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需要有专业的人才队伍的支持,首先需要从专门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高校研究所、地方志办、宣传部聘请研究水平高、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的专家学者为图书馆的地方文化资源建设献计献策、为地方文献研究和开发的馆员开展地方历史的知识培训,让馆员深入了解地方的独特文化内涵,掌握其地方精髓,创新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打造与时代同步的地域文化。在数字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应让具有强大的技术能力的馆员为地方文化资源建设搭建资源共享共知的平台,只有凸显人才和资源的优势,才能在信息资源高度丰富的今天,建立起具有高识别度的地方文化特色数据资源库[4]43。
4.特色资源系统建设与现代图书信息资源建设相结合。地方高校图书馆对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与开发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专业的人才队伍,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体系,科研课题开展的需要等,并且能围绕学科建设的龙头、专业教学的永恒主题。高校图书馆便利于在学术研究、地方发展构建一个富有特色的信息资源系统。因此,特色资源系统建设也将更加科学规范。地区高校图书馆应当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在已有的信息资源基础上,建设更加科学严谨的特色数据库。特色信息资源数据库应以地域文化以及地域特点为立足点,不断地吸收网络信息资源,力图为高校图书馆馆藏不足、信息重复的现状做出改变,让高校图书馆在资源上呈现出最合理的布局和姿态,做好文献资源数字图书馆共建共享的准备,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外,图书馆还可以编制专题目录以及综合性评述便于读者系统地掌握地域文化。开展业务的人员在整理和确定新书内容、目录、专题及简介时,不仅要多方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还要利用文摘、目录、索引等多种方法,借网络的快速传递性提供文献传递和信息检索的服务,让对文献信息有需求的专家学者以最快捷的方式享受到图书馆的作用。各地方图书馆想要吸引更多的用户,就要不时地开展各种活动,例如报告会和讲座等,争取不同主题,不同层面,不同途径地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图书馆建立具有自我优势的品牌资源建设工作,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大型数据库工程,还要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的优势,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共同创建一个优良的信息资源体系。力争让各地方的信息资源库成为全国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林娜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