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戴晓云;成功正常投稿发表论文到《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年15期,引用请注明来源400期刊网!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竞赛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并以此为动力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质。
【论文正文预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当中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文章分类号】:G718.5
【稿件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 王绍章;;论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J];成人教育;2011年07期
- 陈利;李绍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 陈本炎;;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付玉辉;王晓峰;;校企合作 搭建高职学生技能培养的平台[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7期
- 李士丹;尧有平;;新形势下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4期
- 欧阳剑波;;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的误区与现代转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 胡雅丽;;浅谈校企合作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36期
- 廖冬晴;杨洪元;王秀林;杨春成;钟华锋;;高职院校“结对子”帮扶发展模式的实践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白如雪;;在校企合作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沈爱莲;;高职《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吴娴;校企文化互动与高职学生的素质提高[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 陈建忠;;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施孔文;蒲晓湘;;技能竞赛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 廖洁倩;李瑜波;;开展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实验技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12期
- 徐彦;;技能竞赛之后我们该做什么?[J];江苏教育;2009年30期
- 郭红云;“国际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 杨振升;;谈双师型高职教师的内涵及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5年17期
- 蒋西明;邓明;徐云;;构建学科竞赛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年02期
- 郭红云;“国际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之管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03期
- 马正;蒙冲;;高职教育应加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J];职业技术;2008年05期
- 车广侠;周秀民;于慧玲;;论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影响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5期
- 田永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夏昌祥;;高职:大有可为的创新事业——在“中国(深圳)国际职业教育领袖高峰会”上的讲话[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 杨嘉孟;;高职院校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9期
- 张韦韦;;建设高职教育强省的“江苏经验”——专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工委书记沈健[J];教育与职业;2010年34期
- 彭小燕;;生涯计划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运用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 李祥;;试谈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对策[J];价值工程;2010年31期
- 林宙;肖文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5期
- 顾卫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探讨[J];文教资料;2006年22期
- 刘丽霞;曹必文;;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6年33期
- 李刚;杨轶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讨[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 张晓春;王长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 李志;;高等职业教育的永续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 张慕葏;;在“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的小结[A];高等职业教育的春天——2006年“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文集[C];2006年
- 吴爱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前瞻[A];高等职业教育的春天——2006年“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文集[C];2006年
- 金晓鸥;;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 赵桂芳;张学英;任秀巧;;WTO环境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王毅;刘志宏;季建莉;;新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A];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9年
- 屠莲芳;;做大做强湖北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湖北发展,构建和谐湖北[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 杨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 陈红英;不再让学历决定一切[N];中国人事报;2005年
-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潘璋德;台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N];台州日报;2008年
-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 周建松;突破“压缩饼干模式”的改革实践[N];光明日报;2009年
- 记者 耿薇;全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发展交流座谈会在咸阳召开[N];陕西日报;2010年
- 孙芳仲;打造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N];福建日报;2006年
- 志军 王珊 智云;为时养器 魅力升级[N];湖南日报;2011年
- 本报记者 张宝敏;天津:高职教育悄然崛起[N];中国教育报;2006年
- 记者 黄惠民;高职教育需过“四道坎”[N];组织人事报;2010年
- 教育部部长 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年
- 李明泉;推动发展我省高职教育的建议[N];联合日报;2006年
- 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大学;2010年
- 常小勇;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 张宇;基于利益主体选择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 王宇轩;高职院校的融资结构与办学效率[D];山东大学;2010年
- 季缃绮;企业集团与集团高职院校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 杜安国;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 亓俊国;利益博弈: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 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 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 王莹;基于能力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 谭必翰;高职院校内化企业文化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 史赞;海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 马燕;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 程鸿斌;升格后高职院校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 陈小军;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 陈启强;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 曾阅林;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 陈尚;中等职业学校升格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 罗晓玲;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稿件标题】:iap学业素质能力竞赛|职业技能竞赛对培养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意义与实践探究
【作者单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发表期刊期数】:《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年15期
【期刊简介】:0......更多全国商情(理论研究)杂志社(
http://www.400qikan.com/qk/3118/)投稿信息
【版权所有人】:戴晓云;
更多
医学论文例文论文详细信息:
iap学业素质能力竞赛|职业技能竞赛对培养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意义与实践探究
http://www.400qikan.com/lunwen/yixue/yxlwlw/251140.html
相关专题: 《中学英语园地》相关期刊
推荐期刊: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中华肾脏病杂志金属矿山中国建材文学与人生城色人民长江国外社会科学林业勘查设计
上一篇:
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渐行渐远的成本优势
下一篇:
【会展的知识与思考】对我国会展旅游管理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