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玉峰;成功正常投稿发表论文到《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年22期,引用请注明来源400期刊网!
【摘要】: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假定和法律资源稀缺的情况之下,市场对主体行为的评价一方面依据于行为结果,这种治理体现事后模式,也即依据行为结果形成判断;另一方面,则是根据行为主体在前期表现,也即事前判断。第二种评判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企业信誉的价值,因此,信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极有价值的资源。然而,法律制度资源的相对稀缺和市场约束依赖于完善的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就会造成市场主体普遍的违约行为,换言之,制度和市场治理的缺失会导致社会信用资源供给的短缺。对于这一原因,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应该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的市场信用制度,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信用行为。这实质上是靠政府职能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从市场机制本身的角度出发,市场的微观机制还是对这一现状没有起到很好的约束与调节作用。本文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基于信息对称性的两种状态分析来说明信用缺失的经济原因,希望能够解释相应的对策建议。
【论文正文预览】:一、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信用资源供求模型假设授信方根据守信方的前期表现来选择是否授信,则这种结果取决于受信方在市场上的表现而形成的信誉价值。如果前期表现较差,授信方选择不授信,即信用资源的供给为;双方无法从该资源的有效供给中获益,社会收益也为;如果受信方前期表现足
【文章分类号】:F272;F224.32
【稿件关键词】:信用资源有效供给经济学
【参考文献】:
相关专题:供给经济学中的 供给经济学派 需求经济学 供给经济学概念 供给在经济学的意义 供给经济学特点 什么叫供给经济 经济学派有哪些 里根经济学 供给经济学 毕节学院 滨海新区 《基层医学论坛》相关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