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徐洪文;卢妍;成功正常投稿发表论文到《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10期,引用请注明来源400期刊网!
【摘要】:碳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直接影响土壤碳库向大气的排放量,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土壤活性有机碳周转较快,对干扰的反应比较敏感,常作为评价土壤碳库微小变化的有效指标,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土壤碳矿化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因子研究进展作了简要概述,旨在为正确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碳循环过程与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论文正文预览】:随着气候变暖成为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1],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也已经成为近年来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热点[2-3]。土壤有机碳库的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直接关系到土壤中养分元素的释放、温室气体
【文章分类号】:S153.62
【稿件关键词】:土壤碳矿化活性有机碳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
- 芦思佳;韩晓增;张迪;王凤菊;朱巍巍;;长期施肥对大豆根际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9年03期
- 王峰;王义祥;翁伯琦;黄勤楼;;双胞蘑菇菌渣施用对龙眼园土壤呼吸及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1年02期
- 吕丽平;刘国栋;王登峰;魏志远;漆智平;唐树梅;;不同温湿条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3年10期
- 盛卫星;姜培坤;吴家森;徐秋芳;;施肥对板栗林土壤水溶性有机氮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8年10期
- 李永夫;姜培坤;刘娟;王旭东;吴家森;叶耿平;周国模;;施肥对毛竹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氮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0年12期
- 赵先丽;吕国红;于文颖;李丽光;李昌杰;;辽宁省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10期
- 张鹏;李涵;贾志宽;王维;路文涛;张惠;杨宝平;;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12期
- 王展;张玉龙;张良;范庆锋;刘畅;;冻融次数和含水量对棕壤总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10期
- 任卫东;贾莉洁;王莲莲;李婕;杨学云;;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及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1年12期
- 黄耀,刘世梁,沈其荣,宗良纲;环境因子对农业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6期
- 王学君;董晓霞;孙泽强;田叶;刘兆辉;;水肥调控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 赵庆龙;宋宪亮;孙学振;张美玲;李宗泰;;蒜棉麦棉套作对棉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活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 关松;窦森;;土壤有机质分解与转化的驱动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 朱自学;刘天学;;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 张小甫;时永杰;田福平;杨文静;;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 周航;黎青;杨文叶;李丹;;有机肥配施化肥对毛竹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 阳利永;渠甲源;吴献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 石玲;戴万宏;;淮北淤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王洋;刘景双;窦晶鑫;赵光影;;温度升高对湿地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5期
- 杨珍平;郝教敏;卜玉山;高志强;苗果园;;苜蓿根系生长对黄土母质生土的改良效应[J];草地学报;2012年03期
- 廖洪凯;龙健;李娟;;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山区土壤养分及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A];贵州省土壤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 马丽娜;窦森;黄毅;刘永欣;陈丽珍;李慧敏;;秸秆用量对草甸褐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 陈荣树;;四川丘陵地区秸秆还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以江油市为例[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 林杉;胡荣桂;聂文婷;;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 任华东;吴昌广;李生;姚小华;;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有机碳 库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 王秋光;叶春;李春华;李永峰;;太湖湖滨缓冲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的影响及其分布特征[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 唐美珍;陈峻峰;;40%甲维盐·毒死蜱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及呼吸作用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 高志强;中国烟草种植替代预案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 廖艳;我国典型低温区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土壤呼吸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 海龙;黄土高原地膜覆盖栽培玉米的产量与土壤生态效应[D];兰州大学;2011年
- 张阳武;小兴安岭泥炭沼泽植物区系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 王义祥;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 李强;曲靖烤烟品质特征及主要生态因素对其影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 王景燕;川南坡地几种退耕模式对土壤抗蚀性及有机质组分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 张鸽香;城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与微生物量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 丁九敏;雪灾对武夷山毛竹和黄山松林土壤碳氮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 王春阳;黄土高原生态重建中植物凋落物碳氮在土壤中转化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 刘尧;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 田慎重;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 张丽娟;砂姜黑土玉米秸秆碳、氮矿化特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 孙秀丽;安徽省“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碳收支估算及其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 刘瑜;不同种植模式对北疆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态性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0年
- 王祥;侵蚀区不同植物凋落物及土壤碳、氮含量与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 卢茜;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 李艳青;湘西植烟土壤养分状况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 韩琳;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 李小磊;微生物菌剂及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土壤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 郭锐;汪景宽;李双异;;长期地膜覆盖及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 李守中;徐文程;许鹏程;;闽侯郊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碳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 李月梅;;青海高寒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 徐秋芳,姜培坤,沈泉;灌木林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耿玉清;余新晓;岳永杰;李金海;张国桢;刘松;;北京山地针叶林与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闫宝松,马凤,张跃新,孟宪勇;废弃菌渣二次利用及环保处理方法[J];中国林副特产;2005年04期
- 程东娟,刘树庆,王殿武,任振江,薛宝民,张笑归;长期定位培肥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杨成德;龙瑞军;陈秀蓉;满元荣;徐长林;惠婧婧;;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及其与土壤物理因子相关性特征[J];草业学报;2007年04期
- 艾丽;吴建国;朱高;刘建泉;田自强;苌伟;夏新;;祁连山中部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草业学报;2007年05期
- 李东;黄耀;吴琴;明珠;靳代樱;;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J];草业学报;2010年02期
- 周国模;毛竹林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固定及其分配与分布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 魏丽红;冻融交替对黑土土壤有机质及氮钾养分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
- 刘高峰;有机营养对烤烟生理代谢与品质影响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 王国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团聚体轻组碳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 杜紫贤;城市沿江湿地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呼吸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 张迪;韩晓增;李海波;宋春;侯雪莹;;不同植被覆盖与施肥管理对黑土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 张迪;韩晓增;侯雪莹;;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对黑土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1年03期
- 廖洪凯;龙健;李娟;;不同小生境对喀斯特山区花椒林表土团聚体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1期
- 仪明媛;彭畅;张会民;张文菊;汪怀建;徐明岗;;长期施肥下黑土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J];土壤通报;2012年05期
- 张迪;韩晓增;;长期不同植被覆盖和施肥管理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 李云红;张彦东;孙海龙;;采伐干扰对东北温带次生林土壤碳矿化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9年06期
- 吴艳;郝庆菊;江长胜;;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1年04期
- 王成己;王义祥;林宇航;叶菁;黄毅斌;翁伯琦;;生物黑炭输入对果园土壤性状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2年02期
- 张迪;韩晓增;李海波;宋春;侯雪莹;;不同植被覆盖与施肥管理对黑土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 张迪;韩晓增;;不同管理模式下黑土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动态变化[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 于荣;长期施肥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稿件标题】:有机碳|土壤碳矿化及活性有机碳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发表期刊期数】:《
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10期
【期刊简介】:《江苏农业科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江苏农业科学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32-1214/S,国际刊号:ISSN1002-1302。江苏农业科学杂志社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本刊为......更多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社(
http://www.400qikan.com/qk/6196/)投稿信息
【版权所有人】:徐洪文;卢妍;
更多
农业类论文详细信息:
有机碳|土壤碳矿化及活性有机碳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http://www.400qikan.com/lunwen/nongye/19746.html
相关专题: 《江苏农业科学》相关期刊
推荐期刊:
燃气轮机技术飞航导弹上海工艺美术兵工学报时代主人大自然生物加工过程行政与法建筑与文化青少年文学
上一篇:
【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防治药剂田间药效对比试验
下一篇:
基于SWOT分析的土地托管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