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韩仲志 成功发表论文到《现代企业教育》杂志社,已过本人同意发表公开,引用请注明来源!
摘要:为深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提出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以创新的视阈构塑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实践过程:以创新机制激励为原动力,激发创业意识以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方向;建立多元化的体系、以学生共同参与的科研平台来深化大学生创新教育内涵;鼓励和营造创业氛围、发挥示范作用以夯实大学生创业教育基础;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培养以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对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化培养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均强调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有能力自主创业的创新型人才,加强对学生创业的辅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要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当前,这已成为高等教育范畴内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总的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为四个层面: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因此,在学生现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强化其创业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等相关培养,这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等学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使高校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来看,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水平并不高。很多学生在专业技能方向有很多创新想法,在学习期间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毕业之后,这些成果就被搁置,最终荒废。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具备了一定创新能力,但缺乏将知识成果转化的创业能力。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有:不善于运用直觉解决问题;知识面比较窄;对国内外社会经济状况关注少;社交圈较小;不知道如何撰写商业计划;情绪控制能力不够成熟;不了解公司的运作程序;领导力不强;社会阅历欠缺等。加强对学生创业的辅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始于70年代,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硅谷的兴起,与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不无关系。迄今为止,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际上,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各级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各高校也展开了一定程度的创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创业”日益成为师生们关注的话题,各种创业计划大赛也在高校中蓬勃发展,大学生创业作为一个倍受关注的事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但是,从总体上看,创业教育的发展距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其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都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足够的创业能力和信心,即使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的学生也鲜少真正地付诸实践,而创业学生中失败的案例却屡见不鲜。实施创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高质量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新创业能力培养多元化模式方法
近年来的实践和调查表明:是否有过创业辅导经历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在专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加大课堂之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具体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也是高质量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前期高校工作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立足高校实情,探究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多元化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对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对现有教学体系形成强有力的补充,不仅是对素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化,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切中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弊,对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高质量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一下两个方面:
1、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际需求,研究制定多元化模式培养计划;
2、依托创新实验室等现有创新平台,探索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开展专业技能实践、人文知识、创业技能等多元化的培训和辅导。
针对创新创业能力多模式培养,要针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化能力的实际需求,组建一支专业实践能力较高、人文知识丰富、有创业指导经验的教师团队,建立并实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培养方案,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多元化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中要针对下列问题进行关键强化:
(1)设计一套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可操作性强的多元化培养方案和计划;
(2)针对学生现有专业技能水平和知识层次,结合科研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可塑性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3)建立较完善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估机制。
四、多元化模式培养的具体实时过程
通过这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该探索一种包括专项指导、模拟创业、参与计划竞赛等的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人格,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这不仅是对素质教育在实践上的深化,更切中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弊,对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高质量地解决我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应该依托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组建学生团队,实施多元化模式培养方案;在高校创新创业指导老师方面应该注重老中青的结合,组成人员中,既应该有处于教育一线的教师,也应该有具备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老师充分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类比赛项目,同时积极带领学生参加了老师的科研项目。并在参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和能动性,鼓励学生将相关成果产业化,鼓励学生组建创业团队,鼓励失败,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另外在培养过程中,应逐步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和操作模式。具体包括:
1、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2、设计一套可操作性强、效果突出的多元化培养的操作模式;
3、组建一支结构优化、师德高尚、跨学科领域的师资团队;
4、组建学生团队参与各类创新和创业计划大赛,并争取取得优秀的成绩。
在创新教育下探索创业教育和实践的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专项指导和人文知识、商务知识等的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强的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改变以往学生创新意识弱、创新创业能力差、信心不足,创新只停留在理论层次上等的欠缺。
要注重学生视野的延展。突破原有学科的局限,实现现有教学资源的整合。提倡“文理互补”,加强具有创业能力的创新型“通才”培养,例如在理工科学生中加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经营战略、撰写商业计划等针对性辅导,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增强创业成功率,高质量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国荣.以创新的视阈构塑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1,1:71-75.
[2]杜玲,张天然,李蔚.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12):123-125.
[3]刘春生,董星,徐文娟.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2,1:80-81.
[4]项进.试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国高教研,2000,2:23-24.
[5]杨秀让.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效用[J].大家,2011,4:197-198.□
相关专题: 《现代企业教育》相关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