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权威学术期刊杂志介绍平台,展示学术期刊!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

现代企业教育杂志社

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类 >

浅谈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本文作者:于迎 成功发表论文到《现代企业教育》杂志社,已过本人同意发表公开,引用请注明来源!
摘要:中学历史的新课改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其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积极开展讨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学习。传统教学中,学生大多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与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紧密结合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往往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势思维,不利于学生转换视角,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把探究教育的要求和理念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实现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学习方式创新意识探究能力 
  一、营造和谐民主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因此,教师应从尊重学生出发,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始终以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使之精力充沛,情绪高涨,思维敏捷,以激发个人的聪明才智,弥补各自的知识、信息及经验间的不足与差异,使每个参与者都得到发展。 
  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赞赏和肯定就具有真实的意义,它既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使情感共融、心理相通,又很自然地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民主、平等、融洽的情感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尊重,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新的课程理念,要充分体现师生,生生的探究过程,体现合作,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历史知识的最大难点是过去性,学生无法感知精彩,而课程就像催化剂,常常能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就必须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脍炙人口的诗词、饶有趣味的民谣、幽默省人的漫画、美妙动听的音乐、生动直观的影像画面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用语言描述情景,用音乐渲染情景。让学生在历史课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每个学生都有新的发展、新的体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智力潜能。也可以模拟当时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进入其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就必须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把过去独占的权利分解开来,更多地赋予学生,使学生成为决定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人。 
  1、给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时间 
  历史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自主的时间和权力,具有实现其探究性学习的条件。而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是不足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没有保证,他们缺乏属于自己支配的课堂时间,探究性学习也就不可能实现。因此,给予学生自主权,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给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当然,给予学生的这一段时间,一定是要让学生去“自主”地支配。我们教师在这段时间内,要提出一些带有引导、启发功能的建议或问题,但不限定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和学习活动目标。 
  2、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和能力 
  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基础。首先要教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所谓“粗读”就是浏览教材,抓住课题和子目。知其大意;“细读”则是对教材逐字逐句地读,了解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基础知识;“精读”就是对事件的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其次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如果掌握了知识结构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么学科的线索,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历史学科也是如此。我在教学之中,总是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3、引导学生创新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与智商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的对应关系,它与人的后天教育和引导亦密切相关。因此,我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尽量注意挖掘教材,设置新情景,拓宽学生思路,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来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观点,甚至宽容学生某些认识上的错误,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进行疏导、调适,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创新,为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清除障碍。比如我在教学《土地改革》一课时,学生思考、讨论并充分发表土地改革意义后,我适时地引导:这场运动除了教材中归纳的几点外,还有其他的意义吗?学生们立刻静下来,翻书、思考,不久有一学生回答说:土地改革也巩固了新生的政权。我立刻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答案,并表扬他大胆求异、不拘泥于课本的精神。这即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三、课堂教学要讲究多样性,方式灵活多变 
  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利用课堂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新鲜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能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与探究;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必须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去锻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激励诱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如笔者在综述中外历史的发展,讲到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这一理论时,有的学生就提出:“前苏联不是从社会主义回到资本主义社会了吗?”对此,笔者首先肯定他提出的现实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这又说明了什么?”在讨论时予以精心点拨,强调:“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苏联的解体正是社会主义整体战胜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的具体例证。”详尽分析之后,诱导学生思考,得出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问题可研究。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利于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作为历史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之时,要以自己美好的人格影响学生,以自己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人人主动参与的局面,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自主地去发现、去探究,使学生的内在潜力得以充分释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章淳立,等.关于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文章.上海教学研究,2000,7(9). 
  [3]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更多经济类论文详细信息: 浅谈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http://www.400qikan.com/lunwen/jingji/1375.html


    相关专题: 《现代企业教育》相关期刊

    推荐期刊:

  •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 眼科
  • 国际儿科学杂志
  • 工业水处理
  • 上海企业
  • 民族教育研究
  • 新诗
  • 音乐传播
  • 中国摄影家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探讨
    下一篇:浅析青少年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