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俊富 成功发表论文到《现代企业教育》杂志社,已过本人同意发表公开,引用请注明来源!
摘要:今年正值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计划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自入春以来,一方面是各地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另一方面却是持续高烧不退的大学生就业难,究竟症结何在?本文从就业现状、原因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可为高校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辅导员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服务体系
引言
今年春节以来,“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面是涨薪难觅的农民工,一面是手握简历排着长队的大学生。目前我国东部就业市场呈现出了“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并且“用工荒”有向我国中西部蔓延的趋势。十二五期间,“用工荒”与“就业难”将成常态化的趋势,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近日表示,我国整体就业还是供大于求,今年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初次就业率为70%—75%,就业压力巨大。“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破解“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两难局面?高校如何改革和调整就业服务体系?值得我们深思。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农民工行情走俏、大学生工作难寻,尤其是女大学生更是难上加难。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东部发达地区挤破头而西部欠发达地区无人问津、高学历和211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以及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等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三大因素导致就业“左右为难”,传统文化因素、劳动力市场分层以及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匹配,共同造成了这一现状。
1、传统的就业理念作怪大学生因为自身的传统精英意识和社会固有观念的压力,而盲目涌向“体面而有前途”的工作
不少大学生认为,考上公务员、成为“白领”才算成功,当“蓝领”没面子,且在就业方面存在相互攀比的心理。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阶层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大学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就业期望值过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毕业数量成倍增长,而新增就业岗位远远少于毕业生数量,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自身没有明确的定位,遇到问题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处于各种矛盾之中。加上传统观念影响,在择业地点和工作待遇上的期望值明显太高,致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2、劳动力市场分层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存在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和人群的分割,在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安排上还存在不少障碍。我国的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在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劳动力市场的分层,也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3、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不匹配
中国的产业整体还处于低端,多以“薄利多销”为盈利模式,且目前中西部的低端产业也大有发展,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较大,而大学生群体要求的薪资待遇较高,且所学知识适合高端产业。另外,由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需要时间,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不匹配短期内难以扭转,产业升级的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的就业难。
三、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改革和调整
针对上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高校必须及时改革和调整就业服务体系,促使毕业生顺利有效地就业。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整学生就业观念
通过调查了解用人单位,笔者发现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就业心态”,而“学生职业素质”“学生技能”反倒其次。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职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毕业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决策,调整就业观念,找准定位。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想干什么。学会学以致用,尽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等非专业优势。
2、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
目前部分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4、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和专业特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挖掘就业资源,在全省以至全国各地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毕业生见习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平台,达到用人单位与学校双赢的局面。
5、合理借鉴国外高校经验
国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促进措施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需求促进措施、供给促进措施和供求匹配促进措施。需求促进措施的关键在于鼓励创业精神,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供给促进措施的核心在于提供市场激励,鼓励大学生从事待定的职业,改进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供求匹配措施重点关注大学职业指导体系的完善。在西方各国,为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欧、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各大经济体都非常关注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投入。在就业政策方面,首要的目标是不能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是有效改进就业结构,促进就业增长,最后是更广义地还使得学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备受企业的欢迎和推崇。
四、结语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不但要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改革和调整就业服务体系,只有具备系统的新型就业服务体系,才能使毕业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高校才会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乘风破浪,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上海2011年3月11日电.
[2]胡鞍钢.中国就业状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施纪华.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研究[N].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No 1 2010(Vo1.12 Sum No.49).
[4]杨伟国.国外促进政策平衡大学生就业“跳板”[N].中国教育报,2006-09-06,(8).□
相关专题: 《现代企业教育》相关期刊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