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刘宏伟;刘秉华;周阳;杨丽;王山荭;成功正常投稿发表论文到《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年01期,引用请注明来源400期刊网!
【摘要】:矮败小麦是我国自主创制的小麦特异种质资源。其4D染色体上紧密连锁有显性矮秆基因Rht-D1c和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Ms2,因此,矮败小麦后代始终会分离出一半异交结实的矮秆不育株和一半自交结实的高矮秆可育株,是理想的遗传改良工具。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建立了方便高效的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为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同时,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也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高效的技术平台。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结合,将为我国小麦育种技术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总结了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并对该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论文正文预览】: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2004-2012年粮食连续九年增产,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万t[1]。单产提高对总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62.3%,在影响粮食单产提高的诸多因素中,科技进步的贡献,尤其是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起到了重要
【文章分类号】:S512.1
【稿件关键词】:矮败小麦矮秆雄性不育育种技术
【参考文献】:
- 刘定富,余永胜,谢旭东,张裕平;太谷显性核不育小麦标记性状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隋新霞,孙兰珍;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研究和利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刘秉华,杨丽;“矮败”小麦的选育及利用前景[J];科学通报;1991年04期
- 杨赞林,甘斌杰,张少华,沈正兴;“矮败”小麦利用的研究——Ⅰ开花习性和柱头生活力[J];安徽农业科学;1992年04期
- 龚慧明;贺浩华;;作物显性核不育的研究和利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 杨赞林,甘斌杰,张少华;矮败小麦利用的研究Ⅱ异交结实率[J];安徽农业科学;1994年01期
- 刘思衡,巫升鑫,吴良章,钟洁,翁秀珍;矮败小麦育性的苗期预测[J];福建稻麦科技;2000年S1期
- 刘思衡,吴升鑫,钟洁,吴良章;矮败小麦开花习性与异交结实率的研究[J];福建稻麦科技;1995年03期
- 刘思衡,巫升鑫,郭玉春,李维明;矮败小麦株高遗传动向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1995年03期
- 刘志霞;李晓方;谢新华;毛兴学;;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遗传及QTLs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6年09期
- 孙耀中,董洪平;在隔离区用药物诱导显性核不育小麦孤雌生殖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5年01期
- 孙耀中,董洪平;秋水仙素和二甲基亚砜诱导矮败小麦孤雌生殖的效应[J];华北农学报;1996年03期
- 孙家柱,薛民生,张福胜,朱维云,尹俊玉,毕诗宏;不同遗传背景矮败麦发育上的几个特点[J];华北农学报;1997年04期
- 杨丽;王山荭;刘秉华;;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 姜涛;小麦矮秆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BAC源合池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 陈军方;太谷核不育基因ms2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 闻捷;离子束辅助遗传转化小麦后代雄性不育现象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 宗学凤;黑粒小麦生长特性、籽粒营养及抗氧化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 张海英;黄瓜重要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及遗传图谱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 王莹;矮败小麦群体连续二向选择后代的遗传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 鲍海滢;小麦核不育基因Ms2的分子标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 孙希平;小麦株高基因的分子标记[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 刘越;矮败—中国春小麦品系BAC文库的构建与筛选[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 程旭东;两极型光温敏小麦不育系337S的不育性遗传及其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 徐丙元;利用微卫星标记定位紫粒小麦的色素基因[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 武斌;我国主要玉米自交系的耐旱性分析及苗期耐旱性QTL发掘[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 杨丽;小麦品种轮选987的选育与推广[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 王鹏科;蓝标型小麦核雄性不育、保持系的转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 孙勇;水稻耐盐QTL表达的遗传背景与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 刘伟华,李集临;蓝粒小麦与太谷核不育小麦间染色体片段转移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3年01期
- 王学信;;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研究与利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 纪凤高,邓景扬;太谷核不育小麦遗传鉴定结果再验证及显性雄性不育八倍体小黑麦的人工合成[J];中国科学B辑;1984年12期
- 刘秉华,邓景扬;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单基因Tal的染色体组定位及端体分析[J];中国科学B辑;1986年02期
- 刘秉华,杨丽;“矮败”小麦的选育及利用前景[J];科学通报;1991年04期
- 李树林;钱玉秀;吴志华;;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性的遗传规律探讨及其应用[J];上海农业学报;1985年02期
- 张云芝;邓景扬;纪凤高;;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不育性状稳定性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87年06期
- 田宁;;太谷核不育小麦标记蓝粒性状研究初报[J];山西农业科学;1991年09期
- 王玉成,薛秀庄,唐国顺,王秋英;矮变一号小麦株高遗传的单体分析[J];作物学报;1982年03期
- 李祥义,邓景扬;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研究[J];作物学报;1983年03期
- 胡卫娜;;大会堂上的麦田守望——记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J];中国科技奖励;2011年05期
- 刘秉华;杨丽;;小麦育种革命——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发展前景[J];北京农业;2007年14期
- 李霞;;我国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应用取得显著成效[J];农业知识;2007年07期
- 刘思衡;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的几个问题[J];福建稻麦科技;1997年03期
- 田清震,叶兴国,王山荭;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取得突破[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 ;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年01期
- 杨丽,刘秉华;矮败小麦的赤霉酸反应[J];作物杂志;1995年05期
- 郭媛贞,黄金堂,陈德禄,李淑萍;矮败小麦在育种上利用的初步评价[J];福建稻麦科技;1999年01期
- 孙耀中,董洪平;Col和DMSO诱导矮败小麦孤雌生殖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1995年03期
- 刘秉华;杨丽;;矮败小麦选育成功[J];农业科技通讯;1990年10期
- 蒲宗君;杨武云;颜泽洪;田宁;;蓝标型矮败小麦的创制及利用[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 杨丽;王山荭;刘秉华;;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 杨丽;刘秉华;刘宏伟;王山荭;周阳;孟凡华;杨建平;朱光;崔淑兰;张清海;位运粮;;轮选518的选育体会[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 秦素平;;化学药剂诱导矮败小麦孤雌生殖的研究[A];作物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2000作物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年
- 傅寿仲;张洁夫;戚存扣;浦惠明;高建芹;陈新军;;甘蓝型油菜(B.napus L)无花瓣矮秆新种质APL03的选育[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 杨丽;刘秉华;刘宏伟;朱光;王山荭;周阳;孟繁华;;小麦品种“轮选987”的选育与推广[A];中国作物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孙果忠;王海波;肖世和;;小麦多基因聚合育种技术研究[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 刘玉文;李如会;王安东;;临沧市水稻品种选育的回顾与展望[A];云南省“粮食高产创建”省农科院“八百双倍增工程”科技培训暨云南农业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 庞爱军;彭伟正;庞伯良;彭选明;杨震;张献新;张渊海;;水稻优异新种质的诱变创制及应用研究[A];第六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核农学分会论文集[C];2011年
- 姚强;贺苗苗;陈宏灏;郭青云;井金学;;小麦品种兰考5号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和单体定位[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 本报记者 范建;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国际领先[N];科技日报;2003年
- 本报记者 林菲;我国首创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平台[N];农民日报;2002年
- 记者蒋建科;我国研制出小麦良种“加工厂”[N];人民日报;2003年
- 记者 张静 实习生 张娇丽;农业部、中国农科院一站一所花落我市[N];新乡日报;2008年
- 本报记者 刘家琴;“轮选518”:矮秆抗倒高产稳产新品种[N];农民日报;2010年
- 记者魏永平;世界首创矮败小麦及群体改良方法和技术体系[N];科技日报;2002年
- 记者 郭伟;我省育出两个小麦矮秆新种质[N];河北日报;2011年
- 郭伟;河北省育出两个小麦矮秆新种质[N];农民日报;2011年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轮选987[N];农民日报;2004年
- 记者 魏永强;我国小麦育种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N];大众科技报;2002年
- 陈令恩;利用苗期HMW-GS基因分子检测辅助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群体品质性状改良[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 郑爱泉;抗旱转基因小麦株系鉴选及转基因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群体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 李珍;大麦矮秆及产量性状的QTL定位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 彭建斐;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克隆及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 冉景松;象草自交后代无性系的饲用价值及生物质能特性初步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 鲍海滢;小麦核不育基因Ms2的分子标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 刘越;矮败—中国春小麦品系BAC文库的构建与筛选[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 孙正娟;太谷核不育小麦Ms2基因蛋白质的表达差异[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 王莹;矮败小麦群体连续二向选择后代的遗传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 朱东旭;小麦多子房性状细胞质和核基因的SSR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稿件标题】:【行政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发表期刊期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年01期
【期刊简介】:《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11-3900/S,国际刊号:ISSN1008-0864。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杂志社由科学技术部主管、主办,本刊为刊。自创刊......更多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杂志社(
http://www.400qikan.com/qk/5942/)投稿信息
【版权所有人】:刘宏伟;刘秉华;周阳;杨丽;王山荭;
更多
世界建筑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行政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http://www.400qikan.com/lunwen/jianzhu/sjjzlw/278989.html
相关专题: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相关期刊
推荐期刊:
世界博览自然与科技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国家航海中国医学前沿杂志海关与经贸研究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俄罗斯学刊钢铁研究中国印刷
上一篇:
【新常态论文1000字】我国水产品出口的现状及质量安全问题
下一篇:
【论文答辩图片】天祝县寒潮天气分析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