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吴金桃;成功正常投稿发表论文到《商场现代化》2009年31期,引用请注明来源400期刊网!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就业人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用SAS软件对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就业人数之间进行了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建议。
【论文正文预览】: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我国的就业压力增大,如何缓解就业压力成为一个重大的现
【文章分类号】:F124;F249.2
【稿件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 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年04期
- 李印泽;;影响我国就业的主要因素及政策建议[J];经济科学;2006年03期
- 刘涛;;中国第三产业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年02期
- 瞿群臻;论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与就业[J];运筹与管理;2005年05期
- 汪少波;略论非合理性政府行为与政府成本刚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王晓伟,刘晓媛,陆朝晖,罗明英;新疆与发达省区农业发展的比较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 陈宏珍;影响农民增收的政策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 李永乐;莫媛;;试析城市化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 李启宇;张文秀;;四川省粮食单产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 包先建,付文林;论安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 方青;多元 平等 综合 渐进——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 郑杭生,陆益龙;转型的初级群体与社会安全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 王永华;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的历史考察[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 张俊领;郑州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目标定位[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肖文海;;国有部门改革、劳动力市场障碍与自我就业:理论与经验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张红宇;;城乡统筹: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结构转换与制度创新[A];论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 杨利峰;;汇率变动对贸易与就业的影响分析[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 蓝宝江;李军;;产出增长、资本积累与中国工业就业弹性——基于东部与中西部1998-2002年省际工业数据的测算[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 石宝军;电子文献研究[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 田秋生;中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 江龙;政府经济的监督理论分析与制度安排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 余鸣;中国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 邱世明;复杂适应系统协同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 王大超;转型期中国城乡反贫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 沈宗范;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外资的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 王征南;中国饲料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 胡虹文;农业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 杨世琦;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 乔梁;中国农村个体经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 姚利民;构建我国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 吕伟生;加入WTO后,我国勘察设计行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及调整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 王吉明;学生公寓建设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 肖群英;北京爱家纺织公司企业发展战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 李进;国际直接投资与自然环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 陈智;中国乐凯胶片集团经营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 魏彦莉;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与实证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 赵永刚;中国居民适度消费率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 李斌;TEXACO水煤浆气化炉的建模及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 孙敬水;陈娜;;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奥肯定律的重新审视[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4期
- 李相合;范彦君;;内蒙古经济增长中技术效率(TE)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 蒲艳萍,蒲勇健;三次产业与中国就业:增长趋势及国际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5年06期
- 蒲艳萍;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影响及国际比较[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瞿群臻;论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与就业[J];运筹与管理;2005年05期
- 潘海岚;;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力就业关系研究——以云南为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李晓嘉;刘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王艾青;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 田贵生;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 王健;我国农业隐性失业的统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 李卫永;产业结构调整中有效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对策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 刘峰;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 王蕴翠;山东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 李小平;四川产业结构演变与劳动就业关联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 周可可;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相互关系的结构性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 池碧云;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互动效应[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 彭子芫;就业弹性与新疆经济增长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 张建升;中国金融发展的就业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分析[D];重庆大学;2007年
- 陈喜强,刘婵婵;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我国就业水平的现状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20期
- 黄乾,原新;非正规部门就业:效应与对策[J];财经研究;2002年02期
- 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年04期
- 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J];财贸经济;2004年01期
- 沈坤荣;1978—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1999年04期
- 蔡晳,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 张晓山,崔红志;关键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农民增收问题之我见[J];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06期
- 刘泓;未来十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J];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04期
- 赵军山;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就业增长战略[J];日本研究;2002年03期
- 李红松,田益祥;一种社会劳动实际投入量的测定方法及应用[J];预测;2000年04期
- ;退休低龄化将对中国就业压力“雪上添霜”[J];求知;2003年03期
- 姚毓春;;资源枯竭型地区就业问题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1年05期
- 陈莉花;叶成徽;;我国经济增长下的失业现状及成因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年08期
- 宋丽敏;;就业与经济增长的一致性问题研究——“奥肯定律”在东北地区的适用性检验[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 谭永生;李爽;;2011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14期
- 童玉芬;杨河清;;提高退休年龄不会加剧我国的就业压力[J];人口与发展;2011年04期
- 魏振涛;;促进充分就业,构建和谐聊城[J];中国就业;2008年10期
- 丁进;;“十二五”时期宜确立扩大就业优先原则[J];人事天地;2010年21期
- 段敏芳;徐凤辉;田恩舜;;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年14期
- 崔世海;;求解就业之困[J];中国经济快讯;2002年17期
- 冯明;李学民;陈英;;中国入世以来经济增长、外贸及FDI对就业的影响[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 杨利峰;;汇率变动对贸易与就业的影响分析[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 崔德源;;对就业优先问题的初步研究[A];社会保障问题研究[C];2000年
- 罗传银;;对我国就业政策的冰点观察——简谈城乡就业压力汇合、就业抑制及促进就业优惠政策[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 仉贻泓;;促进浙江劳动就业的政策建议[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 卢锋;;转型仍将持续,就业压力犹存——“CMRC开放宏观视角下中国劳动市场”报告简报之二[A];就业扩张与工资增长(2001-2010)——开放宏观视角下中国劳动市场报告简报[C];2011年
- 袁文平;刘恒;;中国工业就业增长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 张华;;1978~2008:我国青年劳动权益实现状况与区域差异研究[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 潘英;;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新举措[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4)[C];2004年
- 李通屏;范炳良;;西部地区如何进行就业创造[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 记者 裴睿;三季度成都就业压力略有下降[N];成都日报;2008年
- ;解决就业压力是长期任务[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 本报记者 刘莉莉;“淘客”推广 导购新模式缓解就业压力[N];经济参考报;2008年
- 本报记者 马宏萍;宁夏:强化“三支一扶”缓解就业压力[N];中国妇女报;2009年
- 记者 司成钢;本溪五项措施缓解就业压力[N];辽宁日报;2009年
- 记者 于淼;发放培训券减轻就业压力[N];齐齐哈尔日报;2009年
- 张原;“缓解就业压力,企业应该有所作为”[N];人民政协报;2009年
- 陈禄堂 游德茂;加强劳务输转 应对就业压力[N];天水日报;2009年
- 记者宋阳;各地就业压力都不小[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 记者 庞慧敏;广西24条新政缓解就业压力[N];工人日报;2009年
- 宋丽敏;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 曹建云;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 刘瀑;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 陈桢;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 林秀梅;我国转型期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与就业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 熊思敏;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全国与分区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 蒲艳萍;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D];重庆大学;2006年
- 张得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劳动就业及其失业预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 郝大明;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 邬雪芬;浙江省劳动就业特征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 王瑞云;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 王广国;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 刘璇;影响上海市青年就业的关键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 李欣玲;养老金计划、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 张斌;济南和青岛市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 孙覃玥;对我国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率与就业率负相关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5年
- 王雅洁;河北省高层次人才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 张万鑫;我国海洋产业与就业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 李路勇;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问题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 张桃丽;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拉动再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稿件标题】:[就业与经济增长研究论文]经济增长影响就业的实证分析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发表期刊期数】:《
商场现代化》2009年31期
【期刊简介】:《商场现代化》杂志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主要探讨国内外现代商业管理经验和介绍现代科技在商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并且刊发精选的国内外现代商业流通领域理论研究成果与现代贸易经济理论的科研论文。其严格化,标准化及权威性在......更多
商场现代化杂志社(
http://www.400qikan.com/qk/945/)投稿信息
【版权所有人】:吴金桃;
更多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就业与经济增长研究论文]经济增长影响就业的实证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lunwen/guanli/qyscgl/86410.html
相关专题: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 通货膨胀指的是什么 政府公债的特点 你对宏观经济学理解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就业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就业与经济增长研究 理论学刊 第三方支付平台 《商场现代化》相关期刊
推荐期刊:
山西教育成功四川图书馆学报石油化工设计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伺服控制食品工业科技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土壤通报廉政大视野
上一篇:
【人文陕西 山水秦岭】构建安庆市“人文山水”特色旅游品牌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浅议我国体育经济的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