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孟亮;成功正常投稿发表论文到《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年04期,引用请注明来源400期刊网!
【摘要】:本文分析了连续6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阐述我国双顺差的构成特点;运用弹性分析理论和吸收分析理论分析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成因,说明我国双顺差现象是国内经济失衡的结果;论证了国内产业结构不合理、储蓄大于投资和消费等国内现实因素是造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根本原因。
【论文正文预览】:1994年以来我国保持了国际收支的双顺差(1998年例外),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尤其是近几年,双顺差的增长趋势更加显著。这一问题使我国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日趋严峻,引起我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如何正确认识及化解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现象,已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政策选
【文章分类号】:F832.6
【稿件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经济失衡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 邱兆祥;王海南;;为什么我国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会失灵[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11期
- 刘光溪;;中国转型经济的复杂性决定人民币汇率改革作用的局限性———客观冷静地对待国际收支“双顺差”[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03期
- 金娟;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问题解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 韩晓亚;浮动汇率条件下国内企业外汇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 叶瑞芳;试论我国涉外企业外汇风险管理[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 王萌;;浅谈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J];企业导报;2009年04期
- 于博;;中国国际收支现状及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11期
- 孟亮;;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之根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年04期
- 徐智仕;刘晨娇;;对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现状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6年02期
- 董方军;袁伦渠;;校正国际收支“双顺差”[J];中国国情国力;2007年02期
- 修巍;;我国“双顺差”存在的内在原因探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1期
- 郭丽;;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 周小琳;张喜荣;;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 李洁;崔莲;赵青;;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及调节[J];金融纵横;2008年06期
- 薛佳;;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对策构建[J];价值工程;2011年22期
- 王英;;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式“荷兰病”[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 陈享光;;我国对外非均衡与调节政策[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 吴明华;周爱民;;我国外汇储备对人民币币值的影响——影子汇率[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周萃;货币政策操作是渐进过程[N];金融时报;2007年
- 宋焱;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N];金融时报;2007年
- 谷秀军;“双顺差”格局量变质未变[N];金融时报;2008年
- 本报记者 张莫;上半年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仍十分突出[N];经济参考报;2007年
- FN记者 谷秀军;寻求平衡国际收支的着力点[N];金融时报;2006年
- 刘诗平;不能单靠汇改承担调节国际收支平衡责任[N];中国改革报;2006年
-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 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陈长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N];上海证券报;2008年
- 张喆;渣打:今年中国顺差或达4000亿美元外储或增5500亿美元[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 田俊荣;怎样看待国际收支顺差?(经济时评)[N];人民日报;2002年
- 海容;券商:人民币仍有升值动力[N];证券时报;2007年
- 杨丽;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货币供给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 焦武;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 马先仙;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 徐琤;内外均衡冲突与中国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 陈培玉;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 王海南;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人民币汇率的调节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 王磊;人民币汇率水平合理性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 申宏丽;我国外汇储备变动机理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 滕昕;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 刘伟;中国经常项目的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 邱艳涛;国际收支“双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 戴俊;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 丁桂红;中国“双顺差”的成因及其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D];暨南大学;2007年
- 习灿碧;国际收支的流动性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 于淼;中美国际收支顺差与人民币升值压力相关性的理论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 邓娟;汇率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我国国际收支政策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 胡苗苗;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流动性过剩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 赵晓川;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动因及解决出路[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 任赛凤;双顺差环境下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探析[D];厦门大学;2007年
- 任子琳;中国的国际收支与超额货币[D];武汉大学;2008年
【稿件标题】:【国际收支双顺差】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之根源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发表期刊期数】:《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年04期
【期刊简介】:0......更多黑龙江对外经贸杂志社(
http://www.400qikan.com/qk/11961/)投稿信息
【版权所有人】:孟亮;
更多
法律类论文详细信息:
【国际收支双顺差】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之根源
http://www.400qikan.com/lunwen/falv/36776.html
相关专题:国际收支双顺差 国际收支双逆差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 双顺差 国际收支平衡表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证券投资风险分类 教材教学研究 《老年人》相关期刊
推荐期刊:
生物数学学报中国企业家雁北师范学院学报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光电技术应用今日海南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内科理论与实践水力发电学报茶叶通讯
上一篇:
【灰色聚类】区域物流枢纽的分类方法——基于灰色聚类法
下一篇:
[人才测评指标体系论文]酒店服务质量测评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