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的修改意见,无非包括大修与小修。大修需要修改的内容很多,文章被接收的周期可能拖延。而小修给人的感觉即是稍加修改后即可接收。这个是相对而言,大修可以很快进入小修,而极少情况下的小修也有可能推迟接受,甚至出现意外-拒稿! 遇到大修不要灰心,这很正常!应该想到另一个方面:至少还没拒稿,说明还是有修改意义。这项研究没有白做,值得庆贺!大修的文章会有很多的修改意见,建议大家逐条回复。将不同Reviewer的意见进行逐条回复,渗透到每一个细节。当然也要注意没有提出修改意见的内容。如果发现语法或内容的错误,要尽早修改。如果存在试验漏洞,也要及时补充。不要保存侥幸心理。或许审稿人觉得没必要补充试验,但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研究者如果觉得有必要添加试验,那么就可以在修改时添加该方面的内容,这样给人一种专业的感觉。期刊的Reviewer与Editor很可能被你的专业素养所感动。
大修后需要看一下状态,如果大修后还是大修,那么可要仔细修改,如果不能进行到小修的话。下一步很可能就是拒稿。当然不排除仔细修改后进入小修及发表的状态。这体现的意义就是你这篇文章符合他们刊发的考虑范围,但是内容还没有修改到他们的预期。如果能进入到小修的话,那么就可以稍稍松口气,毕竟离被接收就不远了。 得到小修的回复是比较幸运的。但是有些人有这样的经历:经过两次小修。说白了就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自以为“小修即可高枕无忧”!其实小修更要注意细节的内容,那些经历两次小修的人,就是细节考虑的不够到位。建议修改时也要跟大修一样重视。重新修改论文,甚至可以交给其他同行修改一下,提提其他的修改意见,将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一并修改后,返回给编辑。
在回复邮件时告知对方我们不但修改了提出修改意见的地方,同时还对其他我们觉得不够妥善的地方进行了再次润色(注意请将再次修改的内容在回复邮件内阐述)。 由于期刊编辑给出的修改意见都是他本人整合了审稿人的修改意见给的。所以他的邮件无非就是陈述审稿人给出的意见,然后要求你按照他们的修改意见进行相应的修改。在撰写邮件时,建议大家不要轻易写我们对论文进行了仔细的修改等字眼,万一再被人发现明显的错误,岂不是自己咋了自己的招牌。
回复时首先要感谢匿名审稿人的修改意见,尤其是建设性的意见。当然,也要感谢一下编辑。然后根据修改意见进行逐条回复即可。